内蒙古盘陀山东多金属矿成矿特征
2018-11-20李鹏
李 鹏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1;2.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内蒙 古包头 014010)
盘陀山地区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地处北山造山带上,区域上具“一带两块”的构造格局。研究区位于望旭山陆块陆缘中,属塔里木板块北缘的白玉山—方山口—鹰嘴红山早古生代被动陆缘带(赵国斌等,2013)[1]。
1 地质概况
区域上出露地层为长城系古硐井群中、上岩组、蓟县系平头山组、青白口系野马街组、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组、二叠系双堡塘组、新近系苦泉组及第四系,侵入岩为二叠纪中细粒辉长岩(图1)。长城系古硐井群主要出露灰色石英砂岩与薄层状粉砂岩的,其上部岩层以Ag、As、Sb、Hg等低温元素组合含量较高为特征,是主要的矿源层。
区内韧脆性剪切带、脆性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且以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为主,后期的北北东向,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切穿前期断裂,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较少。目前发现F14-F22北西向断裂构造带及其两侧同组方向的构造发育区,是寻找钨、钴、金、铅锌矿产的有利地区。区内北西西向断裂是矿区的主要控矿及容矿构造(代新宇等,2011)[2]。
2 地球化学特征
区内元素分异性差异较大,金、银、铜、铅、锌、锰、钴、镍八种元素反映为强分异性(Cv=1.00~0.60),其它元素仅为局部的迁移富集。以长城系古硐井群上岩段(ChG3)元素背景分布来看:
岩层本身以As、Sb两种元素为高背景,Au、As、Sb、Cu、W、Ag元素呈强分异型,其中后三者为属极强分异型。该套地层中是研究区内主要的成矿地层,具有形成Au、W、Cu、As、Sb、Ag矿的有利地球化学条件,特别是As、Sb元素高背景强分异性,使古硐井群成为区内寻找金及钨钼族矿产的有利地层。由综合剖面测制成果来看,后期北西向断裂活动活化、迁移了地层中强分异型的元素,富集成矿的可能性非常大。
图1 盘陀山东地区地质略图
3 矿(化)体特征
区内目前经工程揭露已控制Mo、Au、Fe及W矿体各一条。
矿体均产出于北西向构造蚀变带内或贯入发育的石英脉中;控制Mo、Au、W矿体长50m左右,Fe矿体达480m,单工程矿体厚0.20m~1.99m。钻孔中Mo品 位0.04×10-2,Au品 位1.04×10-6,矿体TFe品 位25.45~35.43×10-2,矿 体WO3品 位 0.071~0.120×10-2。区内同时圈定Mo、Au、Pb、Zn、Fe、W矿化体21条(杨文杰等,2014)[3],这些矿化类型主要有以下特点:
金矿化受断裂构造控制和受岩体控制。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矿化主要产于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的次级构造裂隙中;受岩体控制的矿化主要产于硅质脉和辉长岩体的内接触带中,围岩蚀变较强。
钨、钼、铅锌矿化受北西向断裂构造,矿化产于次级断裂构造和石英脉中,围岩为古硐井群变质石英细砂岩、微晶灰岩,岩石较破碎,绿帘石化较强。
4 矿化成因
区内的多金属矿化带严格受构造系统控制(赵国斌等,2011)[4]。
构造系统既是导矿构造,亦为容矿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其一,盘陀山—古硐井复式背斜北翼的虚脱空间,在成岩成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二,北西向脆性断层、裂隙及不规则节理等构造系统对矿体的定位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为矿液在及其内部或附近的运移、富集、沉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其对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矿石类型等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5 结论
(1)盘陀山东地区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及青白口系地层出露良好,二叠纪中性侵入岩广泛发育,韧性与脆韧性剪切带围绕盘陀山岩体呈弧形分布,脆性断裂多其次发育,尤其是近东西向与北西向断裂破坏了早起的盘陀山复式背斜。
(2)目前圈定的金矿(化)体受断裂构造带及岩体(包括硅质脉与辉长岩)两者控制,其它钨、钼、铅锌等矿(化)体主要受北西、北西西向断裂控制。地表矿化及围岩蚀变信息非常明显,成矿前景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