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桥的成长与想象

2018-11-20亦安冉金建英乐渔轩韩文明陆德生郑泉明

现代苏州 2018年21期
关键词:黄桥

记者 亦安冉 金建英 乐渔轩 韩文明 陆德生 郑泉明

人啊,总是怀旧的。当你坐上了地铁,你反而怀念小时候的石板路;当你享受工业带来的富足,你反而怀念乡野的虫鸣;当你住进了高楼大厦,你反而怀念小时候的平房小院……

一转眼,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日新月异,一切都在向前,一切都在变。相城的黄桥也不例外,黄桥原名黄土桥,因跨镇河的黄土桥而得名。这方古老的土地,伍子胥曾经踏足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吴文化可谓丰厚。

回望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1958年10月,黄桥成立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恢复乡制;

1993年3月,黄桥撤乡建镇,黄桥乡人民政府更名为黄桥镇人民政府;

2001年2月28日,吴县市撤销,黄桥镇归属于苏州市相城区。

2005年12月26日,黄桥镇建置撤销,成为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黄桥街道办事处。

几千年沧海桑田,四十年翻天覆地,新新面貌,新气象,新生活,新业迹,一片欣欣向荣。

黄桥:小荷淡淡地香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凤凰传奇演唱的歌曲《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歌词,仿佛正是在唱荷香四溢的黄桥。

黄桥,地处江南水乡苏州市虎丘山北麓,古称黄塔桥,相传现老街有一座小桥,桥堍东侧有砖塔一座,故桥因塔而名,地域因桥而得名,经后人互传为黄堍桥,因“堍”和“土”同音,过后被称为黄土桥。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简化而成黄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桥历经风雨,改革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黄桥一直以“水城、花城、商城、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的理念打造新黄桥。

绿色是黄桥的灵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虎丘湿地公园、梅花园和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四大景点,还有很多星罗棋布的生态小游园,把黄桥打造成了一座天然的绿色之园、适宜人居的天然氧吧。总面积只有23.15平方公里的黄桥,却拥有这么大面积的城市湿地,这在“江南水乡”也实属少见。

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原先都是沉降的渔塘、荒滩和废弃河道,荒草丛生。而在惜地如金的城市化进程中,黄桥人将这片废水面改造成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主题公园“荷塘月色”。而位于黄桥西南的大型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三角咀湿地(现虎丘湿地公园),以“农庄印象、水乡记忆、山泉野趣、时代气息”为主题,通过生态岛、湖岸生态带以“林、湖、田、园”的完美结合开展生态保护、生态游览、休闲娱乐。在这些生态公园中,虎丘湿地与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花卉植物园、梅花园串珠成链,结成黄桥生态休闲旅游的“航母”。

穿行在黄桥的每个角落,绿色丰满了情怀,在具有时代性的荷香黄桥“生态、融城、乐享”的精髓中,黄桥迈进文明健康的新时代。

绿色是黄桥的灵魂

饮食出行里的梦想与现实

一饮一食皆有人生百味

社会的变革中,与人息息相关的饮食问题特别被人关注起来,人们逐渐告别了物质贫乏时代靠着油票、粮票、肉票、豆制品票有限购物的方式。黄桥人憧憬着美味佳肴,而美味佳肴也撩拨着黄桥人的味蕾,食味乏善可陈的幕布终于徐徐拉上了。小日子一点一点在改善。

几十年来,黄桥街道上的早吃店几经改换,黄桥烧饼店、如意坊面馆、袁阿姨面饭店、水饺面馆、蒸优味馒头店、拐角楼梯口馄饨摊、芭比馒头、苏渭坊豆浆小站黄桥店、黄桥面馆、绿杨馄饨店,犹如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食堂,让众多黄桥人减轻了做早餐的负担。

而在中午,黄桥人忙忙碌碌,如若忙完公务就近进入镇中大酒店、姑苏园吃顿便餐那是省心乐事;如若有朋友来访或者想调个口味,不妨与三五知己进入黄桥菜馆、老土灶地锅鸡黄桥店、馀记药膳鸡家常菜馆、布衣寒舍去调个口味,而吴越人家川江食府、绿扬馄饨店等成了一些散客的驻足之地,省时省力完成午餐大计,下午的革命工作接着加油干。

晚上的黄桥街道霓虹灯闪烁着,曾经有一度街上流行夜排挡,其热闹哪里能看出黄桥仅是个小小的乡镇?

膨胀之后也必然有一种提升,一种对健康饮食的高大上的追求,向阳渔港、新黄埭酒家、苏海华虽然不比三星五星,但黄桥人如果要在这里举办一场盛宴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龙虾、鲍鱼、大闸蟹,再也不是当今孩子眼中的稀罕物。

改革开放的四十来年中,黄桥经济腾飞了,带来了生活的繁荣。对于饮食,黄桥人吃出了经验,吃出了门道,即便在日常的生活态里也掩饰不住精益求精。

街上闲逛,倦了乏了,那么随意走进特香烘焙、太湖绿豆汤、500CC奶茶、麦斯蛋糕,这里随时恭候着人,可以一解困乏。秋后要想调节生活,不是非得走进饭店酒家去耗时光,自己在阳澄湖大闸蟹专营店、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经过一番挑拣,周末的餐桌上便可以自由饕餮一顿大餐。

……

黄桥街道上很多店家已经消失,有的等待东山再起,有的重起炉灶,它们都曾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为黄桥人带来过美好的回味。

重建后的新黄桥将散发怎样的人生百味呢?不妨在心里揣摩盼望。

泥路变大道纵横似网络

旧时代出行,不是摇船便是步行,从家往返一趟街市,非半天时间不可。上一趟苏州城,往返行路就得大半天,那种费时费力又麻烦、腿酸乏力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遇着雨天行路,泥泞烂滑,似乎一双脚被粘住了,又象踩上了冰坨坨,深一脚浅一脚,人也一侧一晃地活受罪。

如今,道路纵横似网络,四通八达去千里。桥梁横跨众河泾,横空出世高架道。公交往返村巷口,地铁近在咫尺地。轿车穿梭进万家,旅行宛如去窜门。村道小弄水泥铺,跨步到处不沾泥。一幅现代交通之繁荣景象展现眼前,出行方便快捷。

很多黄桥人不曾想到的是,有一天这里还会通地铁。

开往黄桥张庄的地铁

1987年,现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和她的父亲范万钧沿着虎丘山脚向北,一路颠簸着驶向张庄,父女俩把张庄的故事、张庄的传奇一气呵成,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虎丘山后一渔村》,使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家喻户晓。如今这块热土正在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鳞次栉比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让你目不暇接。

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张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不复存在了,虽然现在还是黄桥街道办事处的驻地,但毕竟不会长久。村庄面临整体拆迁已是大势所趋,民房的丈量工作业已启动,村民也将住上政府安置的拆迁小区,据说小区的名字里还会保留“张庄”两字,让世居的村民留个念想。

如今,道路纵横似网络,四通八达去千里

张庄的故事不会被湮没,张庄这个地方将会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张庄是幸运的,地铁4号线为她保留了一席之地。乘地铁从张庄站出发,地铁的线与线之间转换可以到达苏州的任何一个地方,现在可以东到苏州工业园区,南到吴江同里,西可以到达“乾隆六次下江南”的木渎。4号线的张庄站不是终点站,正如张庄再创辉煌的明天一样没有止境!砥砺前行,勇往直前,努力建设成为现代都市里繁华的新张庄是每个正在奋斗着的张庄人的梦想。开往张庄的地铁,承载着世代张庄人的快乐与忧伤,也交织着现代张庄人的梦想与希望,踏过寒冬酷暑,尝尽酸甜苦辣,开往幸福与理想的春天!

农(渔)业沧海桑田

黄桥水秀土沃,湖荡、河港星罗棋布。千百年来,黄桥人靠垦地挖池,生息繁衍,逐步发展农渔生产。黄桥是个半农半渔的生产地区。

黄桥的农村越来越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黄桥公社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土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1年,有些地方开始试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土地承包制,1982年冬起,黄桥普遍实行以每个农户家庭为核算单位,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乡村建制。黄桥建立乡人民政府,大队改村,称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村民小组。从此,实行20年的生产队成为历史。此后,种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高涨,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成本讲核算、用工讲实效、农活讲质量。

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劳动力越来越过剩,随着镇、村两级工业的发展,农村种田农民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人数逐步增多。

2001年始,由于工业发展和公路建设,大量农田被征用,种粮规模经营户逐渐退出,部分农田绝大部分由外来务工人员承包种植蔬菜水果,还有的种鸡头米等。2004年以后,黄桥全部停止了种植小麦水稻,从此黄桥基本上没有农田、没有种田农民了。由于工业发展和公路建设,因黄桥人多地少,工业快速发展,2007年黄桥工业坊签发到漕湖产业园400多亩。

与农业同步进展的黄桥渔业生产,有着相似的起伏,在生产队核算时以生产队为基础进行水产养殖。上世纪70年代渔改后,各大队成立渔业专业队,对渔专队实行大包干。80年代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按池塘投标承包,包干上交,承包到户到人,成为养鱼专业户。

1990年代中后期,黄桥北部和西部地区地面沉降,鱼池片区望去像个湖泊,到后来各家各户承包的鱼池,池岸间只能用渔网栏栅。2007年黄桥利用200多只沉降池塘,新建了2000多亩荷塘月色湿地公园,接着又建了梅花园,三角咀虎丘湿地公园,大约1万亩的生态园。从那时起黄桥基本上没有鱼池,没有农(渔)民养殖了。然后黄桥结束了千百年来的传统农(渔)业生产,黄桥人成了新型的农民——被征地农民。

时代在变,黄桥从“黄桥公社”到“黄桥乡”,变“黄桥镇”,再变“黄桥街道”,黄桥农村从“农耕时代”到“农渔工时代”,变“工业时代”老板镇再变“迈向城市化时代”,真是沧海桑田、天翻地覆。

春风催生老板群落

改革开放了,具有几百年历史的鱼米之乡变了。上千家私营企业撑起了黄桥经济大厦,全镇涌现了上千个私营企业老板,黄桥因此一度发展成为名闻遐迩的“老板镇”、 “民企之乡”。改革开放以来,黄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总量年均增长30%以上。进入2018年,祖国改革开放已经40年。岁月更迭,潮起潮落。数十年来,黄桥这块昔日的鱼米之乡发生了巨变,几十年快步向前,黄桥的工业经济更加蓬勃发展。在许多领域,黄桥的企业都做到了行业翘楚和领头位置。

苏州春菊电器有限公司,原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镇办企业。跟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春菊不断创新,一路高歌走向国际市场,先后与荷兰皇家PHILIPS(飞利浦)公司、日本松下公司、KOC集团等12家位列世界500强的国际大公司达成了贸易伙伴关系,更是创造了吸尘器行业的辉煌,产品远销欧洲、亚洲、南北美、澳新等地区,销售量占到全球吸尘器市场份额的6%,成为国内开发生产健康清洁电器的主要厂家之一。

有太多企业,推动着黄桥向前

在许多领域,黄桥的企业都做到了行业翘楚和领头位置

1989年成立的江苏新安电器有限公司,从开发生产上海水仙牌全自动洗衣机、电脑控制板开始,新安电器先后与美国惠而浦公司、苏州三星、海信集团等合作。打造了一个行业内的神话王国。企业的产值指标连年攀升,2018年公司向着30亿的销售目标挺进,人们无不对新安刮目相看。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苏州市吴通通讯器材有限公司瞄准国家通讯行业强大的暴发潜力,不断拓宽通讯领域的产品范围。多年的精心经营,持续的机制创新,吴通成为中国通讯行业的知名领军企业,更成为黄桥第一家上市公司,谱写了民族通讯设备制造业进军世界通信及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的雄伟篇章,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城市的需求便是企业的机遇。高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相城区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的企业,近年来,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携手进行联合研发,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凡生物科技生产的餐厨垃圾处理系列设备,有望为苏城厨余垃圾处理开辟一条新路。

……

在黄桥,有太多的企业,太多的老板,推动着企业向前,也推动着黄桥向前。

有文化,有未来

有文化的黄桥更有韵味

读书明理修身养性。1970年春,黄桥建立文化站,“一人一桌一间房,一把胡琴走四方”,就是当年的工作情景了。1981年3月,在黄桥西街口与苏埭路十字路口创立图书室,有房屋2间、藏书4000余册,隔壁开设文化照相馆。几十年下来,黄桥文化站几经搬迁,却把黄桥市民的学习、休闲、娱乐打点得很好。

黄桥图书馆在2014年成为相城区首批苏州市图书馆黄桥分馆,除了丰富的藏书,各种文化名家讲坛科普等活动精彩纷呈。1982年,港澳武打片兴起,《少林寺》红遍大江南北,吴县电影公司每天开设早、中、晚3场,放映了3天,真是一票难求。那时候的人们不会想,后来会有数字电影放映队,一年能到村或社区放映上120场次! 2007年,新文体中心建成后,“春菊书场”亮相,书场设施设备先进,座位舒适,价格低廉,几乎场场加座,苏州老城区及周边乡镇的老年朋友都赶着前来听书。小镇文艺生活也很丰富,各个村的舞龙队、腰鼓队、连厢队还有民间小乐队,好不热闹。文艺也是相当有范,先有1980年代的乡土杂志《新池》,后有《黄土桥》杂志,还有成立较早的黄桥书画协会,各种摄影培训班活动……黄桥的文化活动真真是丰盛精彩。

从乒乓、棋类、游泳、麻将、纸牌,到篮球、健身操、广场舞,健身方式在变,健身设施也没落下:健身步道、篮球场、健身路径等等,“十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还有更高端的,2006年太极拳兴起以来黄桥各村(社区)都成立了太极拳队,还常常获奖!为创建苏州市“武术之乡”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这40年,黄桥的教育也书写着一个个大手笔

教育好,才是真的好

黄桥教育,书写更大的手笔

改革开放这40年,黄桥的教育也书写着一个个大手笔。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成人教育,黄桥都做得有声有色。

1985年黄桥党委政府投资34万元,在苏埭路98号建造了一所具有五个班规模的全日制幼儿园,并于1986年2月正式启用,命名为“黄桥中心幼儿园”。几十年过去,黄桥中心幼儿园几度扩建,并一直开发和利用本土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努力营造一个生态的游戏化环境,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的“游趣园”,在很多家长心目中,这是一个集早教、幼教为一体的优美的、现代化的幼儿园。

黄桥实验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可谓是历史悠久。 2014年,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黄桥街道投资1.2个亿对黄桥实验小学实施“改扩建工程”,改扩建后的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精致的江南山水园林式校园内绿树红花相映成趣,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设施一流的校园电视台;裸光纤接入城域网,校内局域网万兆核心千兆到桌面;网络教室、未来教室一应俱全;科学创新室、机器人教室,科技馆、生态馆、艺体馆、多功能报告厅和各类专用室场等教学设施设备均按省I类装备标准配备;普通教室配备了智能一体机,专用教室装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均已常态化应用。既有园林的精妙,又不失现代化风范。

黄桥中学,也是有历史的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校名为吴县黄桥中学。2001年,校名改为苏州市相城区黄桥中学,虽说校园不大,但校园内教学区、运动区、日常活动区布局合理;绿树红花、茵茵草地交相辉映,构成了清幽雅致的校园格局。黄桥街道投资了1.13亿对黄桥中学进行异地新建,并于2018年9月正式启用。新建后的黄桥中学不光是面积大了,还兼具历史感与时代感,充满了学院氛围。

40年光阴荏苒,进入21世纪,黄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中小学、幼儿园投入近3亿资金进行新建、重建或改扩建,这对一个乡镇而言,的确称得上是教育的“大手笔”。

有文化,方有未来。改革开放之初,在经济发展中一举成为民企之乡,在生态之路上,绿色打造不曾停下,绿色黄桥成为苏城的天然氧吧,居民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地铁通到了家门口,教育文化的投入,更是大手笔……这块伍子胥曾经亲自丈量过的土地,愈发显得生机勃勃,来路清晰,前路光明。

猜你喜欢

黄桥
2021黄桥烧饼产业创新发展峰会在祁巷召开
我的家乡
黄桥烧饼
百年裕泰和:深藏泰兴黄桥老街的文旅地标
又唱黄桥烧饼歌
黄桥烧饼
历史悠久的黄桥烧饼
官庄
我在苏北巧遇袁方
黄桥烧饼 齿颊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