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美食现身
2018-11-20丁云
记者 丁云
如今人的活动范围大,时不时就到了吴中、相城、吴江、太仓、常熟、昆山、张家港等地。说远是不远,毕竟仍在苏州,说近也不近,总要花些时间。既来之,别的没啥,顺便抚慰一下那张嘴和那口胃,也算收益最大化。
冷风乍起还得以食定神
“秋风乍过西林寺,已闻小巷羊肉香”,这话从明朝弘治年间传开。到太仓,贱兮兮地就想往双凤拐,去吃羊肉。苏州人都爱吃羊肉的,一入秋,大街小巷的店铺纷纷改头换面成了“藏书羊肉”店。但与大多数“臧书羊肉店”里的清炖白汤羊肉面不一样,双凤的是多料的红汤羊肉面。
双凤的羊肉面店源头在民国初年。双凤西街的两位师傅开了两爿羊肉面店,取本地上好的山羊肉,辅以10多种调味品及中草药为佐料,以文火焖煮两个多时辰制成红烧羊肉味面浇头。
羊肉味入骨肉,皮肥肉酥,没有膻味。面也不含糊,手工制成,叫“跳面”,制面师傅将毛竹面杖一端系于腰间,一端将桌台板上的面粉团反复挑压,制作出来的面条细、柔、滑、韧,入水而熟,久煮不烂,口感极好。
俞长盛、老中和、益民之类都是双凤老字号的羊肉面馆。双凤镇“一品羊肉美食街”,800多米长的街上聚集了众多羊肉馆。满街食肆,倒不见得非得点上一桌全羊宴,寻家小店,点碗“双凤肥羊大面”,再来一份“羊部件”,照样吃得开开心心。
当然,双凤美食不止羊肉。爊鸡和麻雀蛋也可以试试的。清朝手艺人创制的小吃,面粉拌白糖,炒制后类似麻雀蛋。再沾上桂花糖水。还是那个理,民间老百姓的小吃,饱腹为先,再利用手头的原料,将食物调制得尽量美味,也是“蒸蒸日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隔壁常熟,出名菜馆,名菜馆都有立碑名菜。
一道叫化鸡,明末清初虞山脚下的乞丐开发。宰鸡去内脏后涂上山泥,火堆中煨烤熟,剥去泥壳,味道鲜美。后来到民国山景园名厨手里,选地产黄羽、黄嘴、黄脚的“三黄”母鸡,再配鸡肫等其他填料,选材、工艺、火候、配料等无一不讲究,成了色香味俱佳的一道名菜。
另一道爊锅油鸡,王四酒家在清光绪年间创制。以王四家藏秘制爊油锅,每至春秋佳日,取三黄母鸡煮半熟,冷却后,放在爊油锅中里微火焖成。油鸡肥大丰满,色泽金黄光亮,肉味鲜嫩肥酥,油卤芳香扑鼻。帝师翁同龢在王四饮酒小酌,都抵不住美食的诱惑。
血统纯正土产鸡
其实也不单常熟。松鹤楼有名菜煨焖“早红桔酪鸡”,王四寿船菜食单载有“出骨虾卤鸡”,观前太监弄的上海老正兴有“生炒鸡骨酱”,太仓三珍斋有水风鸡,苏州本地出了名的大小菜馆、饭店,几乎都有道拿得出手的以鸡为主打的菜式。
要吃鸡,得养鸡。中国人养鸡不在话下。有考证,人类懂得饲养鸡用作食材,最早就追溯至一万多年前的黄河流域。也就是从咱们中国开始的。
在苏州,远的不去讲,民国到解放初期,郊县、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等地,农户们大多养禽,习惯散养,鸡的数量占了大头,且是肉蛋兼用品种。
中国地方优良鸡种录里,本地沙洲鹿苑鸡金榜题名。再看常熟名菜选鸡,地产黄羽、黄嘴、黄脚的“三黄”母鸡,肥大丰满。
鹿苑鸡有“四黄”,黄喙、黄脚、黄羽和黄皮,曾经风靡于张家港和常熟,张家港的鹿苑、塘桥、妙桥、西张和乘航等乡镇,及苏州、无锡、扬州、上海及安徽等地多有分布。常熟百年老店,不单山景园和王四酒家原本用鹿苑鸡,常熟老店马咏斋的油鸡早前也是鹿苑鸡加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肥了一方鸡。鹿苑那地方,农业、水产资源都丰富,养鸡大多用农副产品和水产品作下脚料,补饲。过去农村养鸡是一重要家庭副业,通过长期孵化、育雏和饲养,选择体型高大、体格粗壮结实、善于觅食的优良鸡种,到清代,鹿苑鸡就是那片地区绝对拿得出手的贡品。
扼腕的是,基于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等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鹿苑鸡就受到排挤和杂交改良,濒临灭绝,后来虽有保留,如今存栏数量大概仅基于保留品种的必要,市面上很多人听都没听过“鹿苑鸡”的名号。
食物制作老手艺
声名羸弱的,不止鹿苑鸡,还有“爊”的手艺。
“爊”极少见。《汉语大辞典》里说“爊”有三个意思,一是埋在灰火中煨熟。二是用文火久煮。三是炼的意思。一个“爊”竟也包含了常熟两道名鸡做法。
王四以家藏秘制爊油锅制“爊锅油鸡”,会“爊”的不单单王四一个人,爊锅也不只王四家有。太仓双凤,昆山周市,以及常熟等一些乡镇地方,寻常百姓、农户家里摆放一口爊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爊锅舀一碗油汤,放入面条实际就是“奥灶面”,今天习惯性字不一样写,但实际非常类似。爊锅的历史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久。《金瓶梅》里西门庆的普通家宴也要上道爊鸡的。
爊锅也是苏州民间饮食的一种奇特存在,就像过去江浙农户家里的腌菜缸,既是一种食物的制作方法,也是一种保存方法,好多食材可以往里扔,每家的锅子或菜缸经历不同,所以又每家有每家独特的味道。爊锅里的食物,以家禽为主。代表就是鸡鸭鹅,以及一些零零碎碎的部件。
爊锅里首先有料。完全是中药房里配的几十种纯天然的中草药和香料。另外再添加盐。盐度、香料,加上高温熬煮,大概是一锅爊汤能够穿越时间,一直保存下去的缘由。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爊鸡和爊汤也可以在常温下安然无恙。冬天一次爊一定量,短则两三天,长至一个礼拜,露天放置绝对不会坏。
既然说到爊味,几个地方又能“爊”,那就寻个意思明白。爊汤既是套路,就要按套一环环走。这个料不能多,那个料不能少,这一味药慢慢放。爊汤是几十年的经验调制出的味道,经验表明一定要这么做,才会好吃。别说,这么多配料,真就差一点点,味道就差很多。
爊卤,一定要有老汤才鲜。多年的深红色爊汤里,留下了无数家禽的油汤,即使加入了新药包,再呛也立刻化为柔和的浓鲜。古法的盐度,现代人是受不了的。当气候、环境等外在条件逐渐发生改变时,纯粹的古法爊制,也会发生意向不到的变化,比如变干变黑,要慢慢调整。
做爊鸡时,反而两年左右的生蛋老母鸡优于嫩鸡,在几个小时的烹制过程中,轻易就煮烂、破相,一定要经得起爊炼的家禽。只有上好质量的原料,才能保证爊出美味。
不算清洗过程,一只鸡的爊制需要两三个小时。先爊制一个小时,捞出来放凉。再回锅。一下子爊三个小时鸡肉过烂,或者破相。整鸡都不算个小,爊料的味道要渗透其内,鸡身通体色泽要油亮。如果索性浸泡法,中药和香料的味道太浓,吃起来冲口。
就是要用这种笨笨的方法,反复回锅,等待颜色、软烂度刚好。在爊制过程中,不用添加任何色素或添加剂。爊料里中药附带的天然色素,自然会为爊味上色。
虽然都是“爊”,但还是有点点差别的。太仓双凤人也喜欢“爊”,民间经营爊货的人家也都是秘方配置的爊油锅,但方法不同。鲜活草鸡弄干净后先煮至半熟,出锅冷却,之后再放入盛有老汤的爊锅中,添加花椒、茴香、丁香、肉桂及葱、姜、黄豆酱油等,再文火焖煮至鸡熟。
闽南人用“古早味”形容古旧的味道,在化工食品产业不发达之际,料理做法单纯,以简单的调味料料理食物,不精致,但胜在料好,实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味道越来越多样化,分散了我们味蕾的焦点。食材本身和烹饪储存条件的改变,留给本土古老味道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这些味道也正变得越来越单薄。爊味也正慢慢蜷缩。今天再找醇厚的传统爊味,有些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