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以前海南岛主流文化考略

2018-11-20李勃

新东方 2018年1期
关键词:海南岛中原海南

李勃

主流文化即官方文化,是一个时代或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如秦代的主流文化,是中原文化中的法家文化;西汉前期的主流文化,是中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即黄老思想;西汉中期以来,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一直到清末,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在西方,自中世纪以来的主流文化则是基督教文化。

任何文化都是由人类创造和传播的,海南文化亦然。所谓海南文化,广义上指历史上海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上主要指海南历代教育、科举、制度、思想、文学、艺术、著作、宗教、风俗、语言等。唐代以前海南文化及其主流文化的发展情况如何?学术界虽有所论述,但内容缺漏很多,有的甚至以偏概全。现有必要重新进行探考,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关于唐代以前海南主流文化,学术界或谓是黎族文化①关万维.琼州文化[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②牛志平,等.海南文化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或谓临高人文化③陈江.一个族群曾经拥有的千年辉煌:临高学研究初集[C].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对此说法,笔者甚难苟同。因为历史上海南黎族先民和临高人先民都没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著作等,自西汉以来一直接受汉文教育,接受汉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采用汉文记事,甚至采用汉姓汉名等,以什么可称为海南的主流文化?愚见认为,从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在海南岛设立地方政权开始,海南的主流文化就应该是中原文化或汉族文化,因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势力为后盾的。当海南岛归属中原王朝或汉族中央政府管辖之后,中原文化是代表中央政府对海南岛进行统治的官方文化,是海南岛主流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中央政府在其辖区内强制推行的文化,也是中央政府辖区内的居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接受的文化。那么,唐代以前海南主流文化发展情况如何?对此,现存古代文献没有明确记载,现只能根据有关史实和文化的基本要素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探考。

一、从5600年前海南岛已种植水稻来考察

据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消息,该所专家最新研究发现,早在5600年前,稻作农业已传播到海南岛。该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刊物》上。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毛礼米副研究员与同行合作,在海南岛万宁地区的野生稻保护区内,使用泥炭取样器进行了浅层钻孔取样,部分样品送往美国Beta实验室进行精确测年。同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妍副研究员对研究样品进行了植硅体提取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早在5600年前,稻作农业已传到海南岛,从而为稻作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①单憬岗.5600年前海南已种植水稻[N].海南日报,2017-05-28.。这说明当时岛上居民与大陆地区已有一定的经济交流,大陆的农耕文明已传入海南岛。

二、从海南发现战国时期的青铜环形器来考察

据海南文物考古文献记载:1994年,昌江县燕窝岭出土9件战国青铜绳纹环型器,后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战国时期的青铜环形器,并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认为这种造型奇特的器物在海南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发现,而它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作什么用途,至今仍是一个谜团②丘刚.海南古遗址[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72-73.。笔者认为,这批青铜环形器在海南岛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虽然不能直接证明为本岛产品,但至少可以说明: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中的青铜文化已经传入海南岛,当时本岛居民与中原王朝已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近年考古学界有学者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在海南发现的这些青铜环形器,是海南岛居民自己铸造的生产工具③涂高潮.中国南方青铜工具的发现及研究:再论海南青铜文化及其相关问题[C]//广西与东盟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如果此说完全正确,则战国时期海南岛无疑已进入青铜文化时代。

三、从秦汉以来大陆汉人不断迁入海南岛来考察

海南岛是个移民岛,岛上汉族居民的祖先,都是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先后从祖国大陆各地迁移来的。大陆汉人迁入海南岛,当开始于秦朝统一岭南之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遣兵略取“陆梁地”(即岭南地区),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随后从中原地区征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五岭”,指岭南地区)。《汉书高祖本纪下》也载:“前秦时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所谓“中县之民”,即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海南岛在岭南之域内,在这戍守岭南的50万汉人中,应当有一部分到达海南岛。

又《汉书·地理志下》载:粤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秦汉时期雷州半岛的徐闻县,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而海南岛又盛产以上土特产品,可知当时应当有中国汉族商人到达海南岛收购岛上的土特产品。

大陆汉人大批迁入海南岛应当是汉武帝时期。其时,汉朝在海南岛设立珠崖、儋耳二郡和十六县,为了加强对岛上土著居民的统治和管理,西汉王朝必定再从大陆征调大批汉族军民到本岛来驻守和开发。据《汉书·贾捐之传》载:“武帝征南越,元封元年立儋耳、珠崖郡……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每户若以六口计算,则有13.8万多人。这些被编入西汉政府的户口,即所谓“编户齐民”。经深入研究,这些编户应该多数为秦汉时期先后迁入本岛的汉族人①李勃.西汉时期珠崖编户族别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4(4).。因为西汉的户籍管理很严,一般只有汉族人才能取得户籍,少数民族一般不入户籍。当时岛上的黎族先民尚未开化,被西汉统治阶级诬蔑为“禽兽”“鱼鳖”,对他们采取高压和歧视政策,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

文化都是由人类创造和传播的,人的脑袋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文化可以随着人的迁移而转移。大陆汉人迁入海南岛后,在和土著居民的交往中,完全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播中原文化。对此,从史志的有关记载也得到印证。据《史记》载:秦并天下,其“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正德《琼台志》卷七亦载:“俗有古风。《外纪》按:海南自秦并天下,始为南越外境,通于中国。秦以水德王,其数用六,今琼人行使铜钱犹用六数,以六文为一钱,六十文为一两,六百文为一贯。又田禾以六把为丰担,十二把为一担,亦用六数。皆秦旧俗也。”所谓“外纪”,即明代王佐的《琼台外纪》。从“皆秦旧俗”可知,从秦代以来,秦朝的风俗即中原文化一直在海南岛上传播,并对海南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西汉以来,随着中原王朝在海南岛设立地方政权,大陆汉人便不断迁入本岛,并逐渐成为岛上的主要居民,使中原文化在岛上更加广泛传播和发展。正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伏波将军庙碑》所说:“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盖斑斑然矣。”②苏轼.新编东坡海外集[M].林冠群,编注.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338.明代大学士丘濬的《南溟奇甸赋》也说:“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日来,聚庐此处。”③张岳崧.(道光)琼州府志:卷41[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所谓“衣冠之族”,泛指汉族士大夫阶层。所谓“衣冠礼乐,盖斑斑然矣”,意谓自汉末以来,大陆汉人纷纷迁入海南岛,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

以上史实说明,秦汉以来随着大陆汉人不断迁入海南岛,中原文化也随之在岛上广泛传播。

四、从西汉以来中原王朝或大陆汉族政权在海南岛设立的统治机构来考察

现存史志明确记载,秦朝末年至西汉前期海南岛归属南越国(治今广州市)管辖。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在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二郡及十六县,二郡皆直属中央政府,元封五年(前106)后又分别督于交趾刺史。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罢儋耳郡,并属珠崖郡。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采纳贾捐之的建议,又罢珠崖郡,在岛上改置朱卢县,隶属于合浦郡。

东汉时期,海南岛归交州合浦郡直接管辖。建武十九年(43),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曾至珠崖重建地方政权,改朱卢县为朱崖县,仍隶合浦郡。汉明帝永平十年(67)“儋耳降附”,东汉王朝又在海南岛复置儋耳郡,约在建康元年(144)之前又废。东汉班固《东都赋》中所谓“南趯朱垠”,意即“南逾朱崖”,这也说明当时海南岛在东汉王朝的版图之内。

三国时期,海南岛归吴国交州直接管辖。吴赤乌五年(242)七月,孙权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讨“珠崖、儋耳”。在讨前,孙吴已复置珠崖、儋耳二郡。其中珠崖郡领徐闻、朱卢、珠官三县,郡治在徐闻县,朱卢、珠官二县均在海南岛北部清代琼山县东境。儋耳郡治和属县的具体位置史志无载,但想必也在岛上。

两晋时期,海南岛归交州合浦郡管辖。公元280年晋灭吴后,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在本岛改置毒质、珠官二县,其治所均在海南岛北部清代琼山县境内。

南朝宋时期(420—479年),本岛先后归交州的珠崖郡和合浦郡管辖。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复置珠崖郡,领徐闻、朱卢、珠官三县,郡治在徐闻县,朱卢、珠官二县在海南岛北部。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遣费沈、武期率众南伐珠崖,但未能平定珠崖人民的反抗。珠崖郡当废于大明四年底或稍后,其属县并入交州合浦郡。齐(479—502年)废珠官县,仍置朱卢县,归越州合浦郡管辖。梁(502—557年)初,本岛沿齐制。梁武帝中大通(529—534年)年间,“海南儋耳千余洞”归附冼夫人,由冼夫人请命于朝,梁武帝遂于本岛置崖州及珠崖郡,其属县至少有义伦、朱卢二县。崖州统于广州都督府。陈(557—589年)在本岛仍置崖州、珠崖郡及义伦县,废朱卢县,复置临振县。崖州仍统于广州都督府。

隋代,隋文帝三年(583),罢天下各郡,以州统县,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又裁并南方各郡,使南北制度统一。开皇开皇十年(590),以临振县(治今三亚市)一千五百户赐给冼夫人为汤沐邑。其时废珠崖郡,沿置崖州统领全岛,属县至少有义伦、临振、武德三县,州治仍在义伦县(治今儋州西北三都镇境内)。时崖州统于广州总管府,或直属中央政府。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地方行政区划实行郡、县二级制。又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各地郡县。大业六年(610),全岛重新分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和十四县,三郡均直属中央政府,并督于扬州司隶刺史。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历代中央政府在海南岛设立的这些统治机构,含有大量的中原文化内容,诸如:

一是中原王朝的郡县制度。郡县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隋文帝时曾改为州县制度),一直在海南岛推行,对本岛居民进行直接管理和统治。

二是中原王朝的流官制度。西汉以来,中原王朝或大陆汉族政权一直在海南岛实行流官制度,即本岛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任免和本岛地方官员几乎都由大陆人担任。如见于史籍记载的有:汉武帝末年(前87)的珠崖郡太守是“会稽孙幸”①后汉书:卷17[M].;三国时期的珠崖郡太守是豫章人聂友②(万历)琼州府志:卷9[M].、儋耳郡太守是吴郡人陆凯③三国志·吴书·陆凯传[M].;南朝时期陈的珠崖郡太守是“袁洪”④牛僧孺.玄怪录:卷3[M].。

三是地方政权及其官员的职能和作用更是直接传播中原文化。我们知道,西周时期推行分封制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用夏变夷”,即利用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以华夏文化(即汉族文化)影响和改造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如宋代高闶《高氏春秋集注》载:“郯,少昊氏之后也。前世圣贤之后所封之国,皆逼近四夷。先王之意,非特以蕃王室,盖用夏变夷也。”⑤高.高氏春秋集注:卷28[M].封建社会地方政权的职能和作用也与之大致相同。诸如:政治职能,含宣传和贯彻执行朝廷的有关制度和法令,维护朝廷的权威等;军事职能,含维持地方治安秩序、宣传和强制推行治安管理法规、镇压人民起义等;经济职能,含推行朝廷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征发赋役、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组织生产、兴修水利、改善民生等;社会管理职能,含修筑道路、桥梁,和从事其他社会建设等;文化职能,含宣传封建统治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和价值观,推行封建教化,兴建学校,根据朝廷的要求推荐地方有关优秀人才、组织生徒参加科举考试,发展地方文教事业、改革或废除地方陋俗等。这正如《后汉书》所载:“凡交址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人如禽兽,长幼无别……光武中兴,锡光为交址,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①后汉书:卷116[M].由此可见,地方政权这些职能和作用都明显是传播中原文化。

既然从西汉以来中原王朝或大陆汉族政权都一直在海南岛设立地方政权,那么,本岛这些地方政权的职能和作用,无疑都是强制性地传播中原文化,改造或废除岛上少数民族的原始文化。这正如《孟子》所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60.

以上史实表明,从西汉以来,中原王朝或大陆汉族政权一直在海南岛设立地方政权,从隋代起对本岛的统治不断加强,设立众多的统治机构,这些地方政权的职能和作用,无疑都是强制性地传播中原文化。

五、从《汉书·地理志》所揭示的汉武帝时期海南岛主要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来考察

据《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载:“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洲,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麈麖。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为骨镞。”这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汉武帝时期海南岛主要地区(即北部及环岛沿海平原地区,多为汉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其揭示与文化关系密切的重要信息至少有以下五点:

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岛上主要地区已发展至封建社会。当时岛上居民已实行“男耕女织”的分工和生产方式,即“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这既是我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独立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全家分工劳动,同时也是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铁犁、牛耕的逐步普及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也说明当时本岛主要地区已发展至封建社会。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在岛上建立郡县时,本岛被编入西汉户籍的居民已有“二万三千余户”。由此可知,在西汉时期,本岛实行“男耕女织”的民户数量应超过这个数字,遍布全岛各地。那么,当时大陆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何呢?据《史记》卷30《平准书》载:汉武帝元鼎初年,“是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天子怜之,诏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遣使冠盖相属于道,护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又《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所谓“火耕水耨”,意谓用火来耕种,用水来除草。这是古代一种原始落后的耕种方式。所谓“以渔猎山伐为业”,意谓以狩猎采集和刀耕火种为业。这是原始社会的自然经济。由此可见,当时海南岛主要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大陆的江南部分地区。

二是纺织业发达,桑蚕文化兴旺。当时岛上居民既然“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和“民皆服布”,说明岛上居民已掌握纺织技术,从事苎麻和桑蚕的纺织生产。很明显,所织之“布”,既有以苎麻为原料纺织而成的苎布或麻布,又有以桑蚕丝纺织而成的绸、缎、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丝织品。汉武帝末年珠崖郡还生产一种优质纺织品叫“广幅布”作为贡品①后汉书:卷116[M].。这里的“广”,意为增加其宽度,以加重剥削。因而引起土著居民的暴动。当时“广幅布”当是以苎麻与蚕丝相杂纺织而成。后世广东和海南岛旧志所载的“兼丝布”或简称“兼丝”②详见:雍正《广东通志》卷52《物产志》、正德《琼台志》卷9《土产下·布帛属》、万历《琼州府志》卷3《地理志·布帛属》、道光《琼州府志》卷5《與地志·布帛类》。当即该布。由此可见,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海南岛居民已掌握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和“兼丝布”的纺织技术,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桑蚕文化。蚕丝是中国古代汉族文明的重要标志物之一,汉代海南岛居民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岛上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人类文明程度较高。当时岛上居民既然“皆服布”,说明其生活水平较高,完全以“布服”取代原始社会的“卉服”。其所服之“布”,当然是以苎布为主,如《太平御览》卷820《布帛部七·》载:“《朱崖传》曰:朱崖俗,行来出入,如着布或细苎布巾,巾四幅,其中内头如领巾象。”因为桑蚕丝织品和“广幅布”都是优质贵重的纺织品,多为贡品上交给朝廷,而一般劳动者往往消费不起,即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但当时岛上来自大陆的衣冠之族也不乏富有者,并非都是“养蚕人”,何况桑蚕丝织品和“广幅布”都是本岛产品,则岛民中的富有者,服用一些优质纺织品也是完全可以的。即使当时岛上居民所服之“布”皆为苎布,其生活水平和人类文明程度也明显高于汉武帝时期仍盛行“火耕水耨”和“以渔猎山伐为业”的大陆江南地区,更远远高于三国时期仍处于“男女倮体,不以为羞”的日南郡③三国志:卷53[M].地区(今越南中南部)。

四是冶铸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当时岛上“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为骨镞”,意为兵器有矛、盾、刀、木弓弩、竹矢(竹制的箭)、骨镞(骨制的箭头)。《汉书·贾捐之传》记载汉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曾这样说:“前日兴兵击之连年,护军都尉、校尉及丞凡十一人,还者二人,卒士及转输死者万人以上,费用三万万余,尚未能尽降。”岛上土著居民能够多次打败装备精良的汉军,这也说明他们能够制造兵器,而且其自制的兵器非同寻常,足以和汉军的武器相抗衡。这说明西汉时期本岛的冶铸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五是家畜驯养业早已兴起。当时岛上居民已能够驯养牛、羊、豕、鸡、犬等“五畜”,即所谓“民有五畜”。这说明岛上居民已完全过着定居生活,家畜驯养业早已兴起,完全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狩猎经济。而家畜驯养业的兴起,也说明当时岛上居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明显提高,不断地开辟生活资料的来源。

以上情况说明,汉武帝时期海南岛主要地区(即北部及环岛沿海平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已相当发达,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至于当时本岛主要地区居民的族别,显然主要是秦代以来从大陆迁入的汉人和部分定居在本岛沿海平原地区的“临高人”先民④李勃.西汉时期珠崖编户族别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4(4).。

六、从《后汉书》等史籍记载在今越南境内设立学校等情况来考察

据《后汉书》卷116《南蛮传》:“凡交址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人如禽兽,长幼无别,项髻徒跣,以布贯头而着之。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光武中兴,锡光为交址,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

又《后汉书》卷106《循吏列传·任延传》载:“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聘,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初,平帝时,汉中锡光为交址太守,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化,声侔于延。”

又《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载:“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址刺史以镇监之。……及后,锡光为交址,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

《资治通鉴》卷41《汉纪三十三·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载:建武五年十二月,“……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锡光者,汉中人,在交趾,教民夷以礼义。帝复以宛人任延为九真太守,延教民耕种、嫁娶,故岭南华风,始于二守焉。”

以上记载可知:既然教民耕种、建立学校、倡导礼教、推行华风乃是中国古代边远地区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那么,秦汉以来中原王朝或大陆汉族政权派到海南岛的地方官员,也必定同样履行这些重要职责;既然汉朝尚且在“人如禽兽”“无嫁娶礼法”“以射猎为业”即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文明程度极端落后的交趾、九真郡(今越南境内)地区建立学校、推行华风,那么,按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海南岛主要地区更应该设立学校和弘扬华风。旧志说:海南岛居民“民性朴茂,习礼义,有华夏之风”①(万历)广东通志:卷57[M].,并且世代流传以“六”计数的“秦旧俗”②(正德)琼台志:卷7[M].,这也都说明本岛的风俗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以上史籍的有关记载推知,汉代以来中原王朝或大陆汉族政权也必定在海南岛设立学校。

七、从《朱崖传》所载“朱崖大家”有数百“大铜镬”来考察

据《太平御览》卷757《器物部二·镬》和《御定渊鉴类函》卷383《器物部二·镬》俱载:“《朱崖传》曰:朱崖大家[有]大铜镬,多者三五百,积以为货。”

考“《朱崖传》”,或作“《珠崖传》”“朱崕传”“珠崕传”“朱厓传”等,是现存文献记载海南岛最早的地方史志。该书早佚,其内容散见于《太平御览》《初学记》等类书。经考证,该书作者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到东晋访问的南燕使者盖泓。③李勃.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112.这也说明当时海南岛归属东晋王朝管辖。不然,南燕(存在时间398—410年,为十六国之一。其都城在今山东益都西北,辖有今山东、河南的一部分。)使者盖泓怎么能够到达海南岛游历,经实地考察后才撰写此书?其所说的“大铜镬”,虽未提及其形状和作用,但既然说“多者三五百”,则知其显然不是炊器,而是礼器,当作为财富、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所谓“朱崖大家”,显指海南岛上的土著居民(即临高人先民和黎族先民)首领。那么,这些大铜镬究竟是舶来品抑或是本岛产品呢?笔者认为当是本岛产品,主要理由有三:

一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文化已传入海南岛,汉武帝时期本岛居民的冶铸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至晋代本岛居民的冶铸技术应比汉代更进一步提高。

二是本岛蕴藏着非常丰富的铸造青铜器所需要的铜、锡、铅等矿产资源。详见《清史稿》卷23《德宗本纪一》光绪十四年春正月庚申、卷23《德宗本纪二》光绪二十四年秋七月丙午、卷124《食货志五·矿政》;《德宗光绪实录》卷251光绪十四年正月庚申两广总督张之洞奏①唐启翠.明清《实录》中的海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270.;《光绪朝东华录二》光绪十二年九月丙午张之洞②明清《实录》中的海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341-342.;《光绪朝东华录三》光绪十四年二月甲申张之洞等③明清《实录》中的海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355-356.;《光绪朝东华录五》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丙午④明清《实录》中的海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370-375.;《清实录·德宗实录》卷594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丙午⑤清实录·德宗实录:第59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858.;清人赵慎畛《榆巢杂识》⑥赵慎畛.榆巢杂识[M]//历代文人笔记中的海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157.;近人徐珂编《清稗类钞·矿物类》“石碌矿”条;道光《琼州府志》卷44《杂志》附录《同治五年阖呈请封禁昌化石碌山全案》;民国《海南岛志》第十五章《矿产》、第三节《铜矿》、第四节《铁矿》、第五节《锡矿》第六节《铅矿》;民国陈植《海南岛新志》第八章第五节《矿业》、第九章第六节《矿业》⑦陈植.海南岛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35-142,209-210.;《海南百科全书·总述》“海南”条、《地理》“金属矿产”条说⑧李克.海南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3,116.等。以上记载至少说明:海南岛的铜、锡、铅等矿产资源遍布全岛各地;从清朝嘉庆三年(1798)以来,石碌铜或由官府开采或招商集股开采,或被外国人非法招工开采等。

三是既然“朱崖大家”拥有数百个大铜镬,说明当时土著居民大小首领拥有“大铜镬”的总数量很大。难道他们有雄厚的财力和条件能够从岛外或海外进口数量庞大的大铜镬吗?

鉴于西汉以来海南岛居民已有熟练的冶铸技术,至晋代岛上的冶铸技术应进一步提高,同时岛上又有非常丰富的铜矿等资源,这就为晋代在岛上大量铸造青铜器——大铜镬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见这些大铜镬显然是本岛产品,而绝对不是舶来品。这也足以说明,晋代海南岛的青铜文化灿烂辉煌。

从以上所论可知,唐代以前海南主流文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农耕文化、青铜文化、纺织文化、教育文化、礼仪文化等,而且几乎都属于中原文化或汉族文化。从隋代起随着中原王朝对海南岛统治的不断加强,中原文化在岛上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大。其时岛上的其他文化,如黎族文化、临高文化、狩猎文化、原始文化等,显然只是被支配的非主流文化。

猜你喜欢

海南岛中原海南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海南人为什么说福建话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早春茶”开采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海南岛橡胶树风害坡度的影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