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谱系、特点与趋势
2018-11-20李亚员
文/李亚员
近年来,社会思潮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总的看,对具体思潮的单一研究较为充分,但对社会思潮的整体性研究不足,而后者恰是新时代所更为急需的。为此,本文拟从整体上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谱系、特点和趋势等问题作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谱系框架
我们建立中国社会思潮谱系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对多种主要社会思潮的现实考察,寻找思潮间的基本共识,以基本共识为依据来构建谱系框架。本文所说的社会思潮有四个规定性:一是政治性,即代表着一定群体利益的思想倾向;二是社会性,即在一定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三是非主流性,其核心观点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四是共识性,即在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基础上,选择那些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思潮的思潮。我们之所以要建构思潮谱系,主要是为了从纷繁复杂的思潮中寻找共性、理出头绪、变繁为简,这样更有利于我们认识思潮、研究思潮、引领思潮。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在邓小平的话语体系里,关于思潮主要是反“左”和反右,没有更多繁琐的分类,而是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共性和实质。这也是我们建立思潮谱系的重要依据。
关于中国社会思潮的一个比较共识的区分就是“左”和右。右的实质其实是“西化”,而“左”的核心则是“反西化”。另外,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有一些思潮在尝试“超越左右”,我们称之为“综”。基于此,本文使用“西化”、“反西化”和“综”来标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谱系框架。
第一,“西化”。“西化”的核心是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按照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模式来改造中国。这个派系最初的典型代表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这种思潮认为,中国过早搞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应该先让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壮大,好好补补资本主义这一课。其核心诉求是脱离社会主义道路,摆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股思潮影响较大,后来,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其影响得到有效清除。但伴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主议题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盛行一时。新自由主义在西方也称为新保守主义,其核心思想最初集中体现在经济领域,后来,又超出经济领域,力主中国应该实行西方三权分立式的民主政治和宪政法治。新自由主义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曾经影响很大,但随着新自由主义在国际上众多国家改革实践中的失败,其影响力逐渐减弱。与新自由主义遥相呼应的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两个,一是主张用非暴力的方式即民主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从而认为中国革命通过暴力强行进入社会主义是错误的;二是强调民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与价值,主张通过实行普选来促进中国发展。另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是普世价值思潮,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力求实现中国的西化。这种思潮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是全世界普遍应该遵循的核心价值观。
这个阵营中还有一些“西化”观点虽不似资产阶级自由化那样明确和激烈,但总体上是主张“西化”和有利于“西化”的思潮。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是通过丑化中国革命、否定中国革命的正当性来体现其“西化”倾向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理论的一种社会思潮,主张知识分子都应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应该以“意见领袖”和社会的“牛虻”自居,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为口号,主动做“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竭力“挑战一切传统和权威”。这种思潮在反主流过程中比较明显地体现出美化西方、走向西方的思想倾向。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大力倡导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是在人们的价值取向维度上为西方私有制铺平道路。它一定程度上已经植入了大众的意识深处,是一个隐性的“西化”思潮力量。
第二,“反西化”。“反西化”与传统上所说的“左”密切相关,但并非简单等同。“左”在我们国家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记忆和话语范畴。在当今时代,若用“左”来标识社会思潮谱系的一个支脉,很容易引起误解。所以,我们选择用“反西化”这个说法。“反西化”的核心就是极端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核心激发点其实就是“西化”。但“反西化”的不只是左派,还有一些其他社会思潮。当然,最初的典型代表是老左派。老左派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决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力求保持纯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其主要问题是“机械僵化地、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现实”。新左派持有与老左派基本相同的思想倾向,但其话语体系更新些,注重借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资源来批评中国改革开放中突显出来的问题,突出强调社会公正与政治参与,从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民族主义思潮虽然与新老左派的具体观点有着较多不同,但其基本思想倾向是,从维护民族利益的立场,坚决反对西方,强硬抵制外辱。该思潮常常表现为一种极端的“反西化”情绪,在国家遭受诸如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等问题时会异常活跃,常常与抵制日货等群众活动密切相关。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在很多问题上观点一致,但这一思潮更为重视从平民视角反对精英和权威。文化保守主义更多地是从文化的角度抵制西方,坚持“中体西用”,力图通过发扬以儒学为内核的传统文化来抵消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为中国人寻找全球化背景下的安身立命之基。
第三,“综”。所谓“综”,是指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以“超越左右”为基本共识的支脉。随着“左”和右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左”还是右都有一定价值,但同时也都有失偏颇。完全按照任何一方改革中国都是难以接受和实现的。因此,有些人就开始考虑是否可以“超越左右”。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中国思潮发展的“综”之倾向,即汲取“左”和右的合理之处,摒弃其极端之处,综合创新出新的既不十分“左”也不十分右的思潮。比如,有的自由主义倡导者,开始考虑把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试图从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中挖掘自由和民主的痕迹,以为宪政民主提供本土文化依据,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沟通、综合,被一些人称之为“自由主义儒家”,有的自由主义倡导者后来则自称是“自由左派”,如此等等。这就是思潮谱系之“综”所以形成的基本背景。
这个阵营的典型代表是新权威主义思潮。这个思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兴起的,基本主张是:“一个后发展国家,只有通过开明家长式的威权政治下的秩序稳定,才能有效地引导并发展市场经济;只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导致社会的利益多元化与中等收入阶层的极大增长;只有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中产阶级的成熟,与阶层多元化,才能滋育妥协性、宽容、尊重契约性法治的政治文化,而这种政治文化,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舍此以外的民主,由于缺乏民主需要的诸多社会条件的支持,不是空中楼阁的幻想,就是不切实际、不稳定的民粹主义无序状态。”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特点
在把各个思潮纳入到谱系中分析后,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特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特点主要有四个:
第一,激进是主基调。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但总体还不够成熟和理性,多样思潮往往都表现出过于激进和极端的倾向。比如,“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中国可以说不”、“中国就是要说不”、“焚烧好莱坞”、“抵制美国货,不看美国电影,不吃美国的小麦和大米”、“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等。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还深受“革命思维”的影响。这种革命思维在中国民众意识深处植入了激进的政治倾向,使激进成为民族社会心理结构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第二,改革是总议题。多样思潮观点各异,但几乎都把关注点集中到改革开放上来。因为各种社会思潮都是十分关注现实问题的,力求影响社会发展进程,进而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总体上,在“反西化”的思潮看来,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误入资本主义道路的风险,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改革开放造成的,从而反对或批评改革开放,提出不同见解。在主张“西化”的思潮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根本就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只是社会主义的改良,从而在总体赞成改革的同时批判改革的不彻底性,认为应该更加大刀阔斧地改革,尤其是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彻底实行西方宪政民主、三权分立,等等。在“综”的思潮看来,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需要更多的创新,要更加大胆充分地借鉴古今中外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第三,崇洋是原动力。一些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十分明显地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这背后的原因恰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更为根本的特征所在,即崇洋心理的作用。正如普列汉诺夫所强调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思潮得以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撑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基本社会心理就是崇洋心理。邓小平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即强调必须重视社会风气问题,其实就是强调要重视社会思潮的社会心理基础问题。他明确指出:“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认真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正因为“崇洋”,所以才有一些人盲目崇拜和推广西方的自由民主,形成“西化”的思潮。也正因为对“崇洋”的排斥和恐惧,才有一些人坚决拒绝任何带有西方资本主义色彩的观念和行为,从而形成“反西化”的思潮。即便是“综”的思潮也无法忽视西方的力量。崇洋反映出的是深深的民族自卑感。然而,学习是为了发展自己,不能失去自我,这是需要大力构建的社会心理共识。可喜的是,我们已越来越重视民族自信心建设,不断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四,精英是主群体。总体上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大众化程度还比较低,多数思潮只是在人数较少的知识分子、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党的干部等群体中传播。我们曾经做过全国性的大学生思潮调查,发现这个本应是各种社会思潮必争的群体中,也仅有大约7%表示很了解某种或某些社会思潮。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程度是不高的。因此,我们常看到一些学者把思潮争论称之为知识界的分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知识界,总体上是属于“上层思潮”。为了具体阐述“上层思潮”,我们需要提出一个新概念:“思潮社会度”,即思潮的社会化、大众化程度,亦即一个思潮掌握群众的程度。“思潮社会度”有两个主要度量维度:一是广度,有三个重要刻度,即波及思想界、一般知识分子和其他普通民众的程度;二是深度,也有三个重要刻度,即认知、认同和践行程度。综合有关研究,总体而言,现在的社会思潮在广度上是思想界80%、一般知识分子30%、普通民众30%;在深度上更多是多数人碎片性认知、部分人盲目性认同、极少人真正践行。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
以上特点是对截至目前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特点的初步概括。展望未来,我们预期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将有一些新的特点或新的趋势,主要包括三个:
第一,融合发展。我们要关注和研究每种思潮的发展,但也要在差异性中抓共性,这也是未来思潮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样思潮将会逐渐联合或融合,最终在三个方面各自形成某个或某几个主要思潮强势发展或带头发展的局面。“反西化”思潮方面,依然会持续批判中国在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阵营中老左派依然会是重要力量,但真正发挥先锋作用的可能会是新左派。这股思潮的力量已开始上升并将进一步增强。“西化”思潮方面,目前看,主要代表很可能是普世价值思潮,但这方面的力量在减弱。主要原因是自由主义在诸多国家上的失败,以及美国近年在阿富汗、利比亚等问题上的霸权,让更多人认识到西方自由、民主的虚假性。“超越左右”思潮方面,这个阵营的思潮很可能会成为未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潮,其主要代表很可能是新权威主义。相对而言,这个思潮目前并不是那么活跃,即便一些研究思潮的人也都很少提起它。不过该思潮潜力很大。因为尽管现在的中国社会的确存在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也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更多人从社会发展中获得了实惠,多数人是支持改革稳定发展的。但该思潮也面临困境,如果它不能整合充分的理论和实践资源有效解释和解决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突出问题,其影响力很难切实提升。
第二,走向大众。未来的思潮还将继续试图影响上层、影响决策,但与此同时,它们也将进一步影响普通民众。而且,影响普通民众的程度将决定它们影响上层决策的程度。当前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同质性极高的传统社会。经过近4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社会已经开始趋向于“橄榄型”社会结构。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比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等。而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将是各种社会思潮得以发展壮大的现实基础。任何思潮都是代表一定群体利益的,否则就成了无人关心的空论,也就无以成潮。多种社会思潮除了代表其本来代表的群体外,也会努力争取更多群众的了解、认同,这是思潮发展的必然趋势。引领社会思潮也必须走向大众,不能只是局限在对社会思潮的理论批判,而是要像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第三,渐趋理性。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几乎都以比较极端的方式尽情地展现了自我。未来,各种社会思潮会逐渐更为成熟和理性。现在的思想文化氛围具有很大包容性,给了各种思潮前所未有的表达和发展空间。同时,主流意识形态也提出并不断强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实上,这些年也开始逐步加强对多样思潮的管控和引导。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也是矛盾凸显期,更是可能有重要变化的时期。这样的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绝不会放过机会,会更为积极地参与政治。这种复杂情况很可能会产生多样思潮之间、多样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交锋,甚至愈演愈烈。但中国社会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相信会在群众的抉择中促进多样思潮走向理性。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有效引导社会各界激浊扬清、戮力同心,共同建设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伟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