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匠精神的文化探源

2018-11-19梁大伟

现代交际 2018年19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精益技艺

梁大伟

摘要:中国工匠精神的文化探源是基于新形势、新思想、新理念的客观要求,弘扬工匠精神,构建工匠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民族文化底蕴,增强国民文化自觉性、自信性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下各行各业重新认识行业性质、职业道德,重构当代工匠精神,实现伟大梦想来说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 文化探源

中图分类号:B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222-02

“工匠精神”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彰显着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自信,体现着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延续性、流播性、持久性,在建构文化、弘扬文化、拓建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中国“工匠精神”的源起

“工匠精神”在我国自古有之,这种精神凝聚着中华文明,附着具有独特文明魅力和历史印记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独特性,为中华文明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礼·曲礼》:“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工也。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工匠精神”早在4300年之前已肇始。舜帝时期陶器就开始追求精工细作,杜绝粗制滥造。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中,记载着众多奇工巧匠的超绝奇特的故事,如木工高手王琚刻木水獭,设机关,木水獭下水捕鱼的故事;唐代笔记中记载的鲁班造木老鹰骑行寻父的故事等,类似故事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古人对奇工巧匠故事和精神的歆慕。

随着历史的演变,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工匠”也逐渐成为我国历史标志、经济象征、文化标志、科技进步的一部分,渐趋凝练为迥异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现如今,在时代的推进和演变下,“工匠精神”成为一种职业精神,成为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能力的一个客观体现,工匠对自己技艺的严苛要求,对精益求精、锱铢必较的追求,对自身工艺的自信是当代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也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对于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渡,弘扬民族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而言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全国上下掀起了研究“工匠精神”的浪潮,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纷纷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从当下行业发展需求的角度,深度阐发“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性的命题,被赋予时代性的价值,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精神引领。

二、从“工匠”到“工匠精神”

“工匠”最初是指掌握一门技艺的手工业者,在古代也被称为“百工”,是社会成员之一,虽然匠人在古代的地位不是很高,但是从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与发展来看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鲁班、李冰都是行业的标杆,堪称“祖师爷”,受到众人推崇。在《考工记》中对于“工匠”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工匠”既要充分了解自然物料的形状和性能,又要手艺精湛,所加工的器材要为人所用。古代对于工匠的专业性、重要性和创造性已有相应的重视与认知。

“工匠”的职责是造物,而技艺则是工匠造物的基本前提,对于“工匠”而言,对技艺的追求是“工匠”孜孜不倦的要求,精湛的技艺是工匠的立足之本,心无旁骛臻于化境是工匠倾其一生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代工匠对于自身的技艺抱有崇高的态度,对自身的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为作品可以倾注全部心血,同時对于自身的技艺也是严苛要求,始终保持专注与执着。

先秦诸子中,庄子对于“技”有了更为深层次的诠释,在《庄子》中对于工匠形象也进行了阐述,使工匠形象更为立体,如:庖丁解牛、运斤成风了等,都对工匠精湛技术表示赞叹,同样也从侧面表达了处世之道,传递了人生哲学。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创造史中,正是代代工匠对自身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默默奉献,对自身手艺怀有绝对的自尊和自信,对作品的虔诚,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情的体察,以严苛的技艺要求,精益求精、锱铢必较的工艺精神,铸就我国物质文化现象,缔造出独特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也焊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愫风韵。“工匠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应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工匠精神”的源泉,“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

在时代发展下,“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成为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工匠精神”成为一种“职业精神”,精益求精成为“工匠精神”的核心,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创造性发展成为时代赋予“工匠”的新意义,只有达到相当水平才能成为“工匠”,而这也与古代“工匠”对自身工艺和境界追求不谋而合,以技艺为骨、以匠心为魂,是我国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

从“工匠”到“工匠精神”是对工匠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对精神的弘扬,对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品质的追求,是从技术到艺术到价值的升华。“工匠”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质量的孜孜追求,以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发展所必需的精神追求和品质追求,成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成为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成为品牌竞争发展的资本,成为员工个人的道德指引,具有显著的当代引领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在现代科技时代,“工匠”缔造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无疑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支持作用。

三、“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论语》中引用《诗经·卫风·淇澳》篇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关于其解释有多种说法。有的把它理解为一种工艺程序,有的把它理解为修身养性的方法,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依据《淇澳》篇的本义、《论语》总体思想、本条目的语境三方面来判断,把它理解为道德修养的增进方式比较妥当,即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打造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君子风范。可见,原为追求技艺精湛的语句也可延伸到人格修养上,说明技艺精神的延展性,我们在理解“工匠精神”时也应注意它的历史性和发展性。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应该结合时代的特殊性,从多角度去阐发。

新时期,“工匠精神”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一种职业精神,体现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们对细节完美要求、对精品的执着、对品质的追求都成为职业岗位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职业品质的具象体现。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下面就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敬业

敬业是指对自身岗位的敬畏与热爱,在岗位工作中恪尽职守的一种职业精神状态,属于“工匠精神”态度之纬。具体体现为行事要严谨、认真,不能有任何怠慢,要专心致志,始终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爱岗敬业,贯彻“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的理念与态度,以事其业。

当下,各行各业多见“改行”“跳槽”的现象,我们正缺少一种对某一术业的“执念”,坚持不懈、孜孜不倦的“执念”,更缺少一种对某一术业的“真爱”,于此,“工匠精神”的敬业之维就显得非常重要。从精神层面上来看,“工匠精神”所体现的敬业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是一致的,这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推崇、弘扬和再缔。

(二)精益

精益简而言之就是精益求精。“精益”一词,包括精益思想、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等多个维度,我们这里主要指以专业的态度,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每件产品、每道工序,追求极致、完美的职业态度。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益强调的是一种“完美”理念,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最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应当追求“精益”,保持“匠心”,以“匠魂”对待工作使命,以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创造性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以寻求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专注

专注,指做事情时精神投入的程度,是一种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体现一种执着、耐心、坚持的精神,是始终如一的贯彻理念,保持坚持与韧性,树立对工作的执着,对自身技术的执着,对所做产品精益求精的执着。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盖兵贵精不贵多,精则有所专注,多则散乱无纪。”专注地对待术业,将时间、精力、神情全部集中于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形神统一,体现出一种内在笃定,不放过任何精微之处。无论是任何岗位工作中,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情,以专注的态度和执着、笃定的精神對待事情,做好事情。

(四)创新

“创新”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外化,主要体现为“破”和“立”,即突破传统,创立新生。工匠每一步的精益,就是一种“破”与“立”。因此,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以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秉持“匠心”“匠魂”,以执着、专一、敬畏、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追求突破、追求革新,追求产品品质与质量的创新。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首要内涵,不断探索和创新,推陈出新地求发展,求突破,是引领中国制造创业升级的基本前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打造创新性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四、结语

“工匠精神”源于“工匠”而高于“工匠”,作为时代所推崇的精神,意义深远,涉及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基本内涵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引领时代的发展风范。

参考文献:

[1]王丹.中国工匠精神探源[J].枣庄学院学报,2018(4).

[2]邓勤.人生需要不停地战斗——读《董明珠:中国工匠精神杰出代表》[J].天津社会保险,2016(5).

[3]郑刚,雷明田子.“互联网+”时代的新工匠精神与产品创新[J].清华管理评论,2016(10):38-45.

[3]胡长荣.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 为企业铸魂[J].企业文明,2016(3).

[4]江宏.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7(8):19-24.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精益技艺
电力企业成本精益化管理提升研究
周克耀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光影视界
精益求精,收获蓝天
厚植精益文化离不开领导干部“四先三进”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
新精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