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规制研究

2018-11-19叶毓聪车承

中国市场 2018年36期

叶毓聪 车承

[摘 要] 进行适度的风险规制是解决当前P2P网络借贷平台跑路、倒闭、涉嫌非法集资等问题的关键。在梳理我国P2P网贷监管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P2P网贷规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产生的深层根源,随后,利用风险规制的标准范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P2P网贷中所涉及的风险进行了识别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2P风险规制的三点监管对策:尽快完善行业立法;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风险;风险规制;信息披露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6.194

1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规制现状

从2007年发展至今,P2P网络借贷的风险规制经历了几个阶段,但是由于规制的滞后性,规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初始发展期(2007—2013年)、宽松监管期(2014年)和规范调整期(2015年至今)。

在下面的分析过程中,文章将要重点考虑这些问题,希望从整体性系统性着眼,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规避风险的方法与途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促进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健康的发展。

2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识别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识别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体现金融风险分类的原则。

按照上述原则,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可以分为政治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连锁风险。

3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评价

作为风险规制的必要环节,只有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价,才能针对不同风险采取差异化的应对措施,为风险规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层次分析法通过对相关决策因素的深入分析,层层分级,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较少定量信息对各方案进行排序,帮助决策者做出决定。因文章选取了层次分析方法作为风险评价方法。由于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会直接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为了保证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文章调研了24位权威专家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整合专家组讨论的结果,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模型主要分3个层次。第一层是目标层O,是P2P网络借贷风险综合值,是最终的决策目标。第二层是准则层C,是该模型的各个要素,计算P2P网络借贷风险综合值的5类要素,包括政治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连锁风险。第三层是方案层P,是模型中计算P2P网络借贷风险综合值的具体指标。

3.2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判断

文章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估,确定每个要素的重要程度值。本调研表有24个专家参与打分,Fi(i=1,2,…,24)是专家的打分结果,Fe为其平均值,则全部的得分值为:(F1,F2,F3,…,F24),令打分的最高值为 Fmax,打分的最低值为Fmin,在计算的时候,去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得(F1,F2,F3,…,F20),然后计算Fe。例如,对P2P网络借贷中的政治风险二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即政策风险P1、法律风险P2这两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到相对重要性,如表1所示。

上面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取决于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由表2可得,建模的所有判断矩阵一致性都小于0.10,全都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3 计算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文章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到的有效数据,建立AHP模型,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分析,得到不同风险类别准则层的权重和不同的因素13项方案层的权重并对各类风险按照由大到小排序,结果如表3、表4所示。

综合上面的分析:①在准则层风险中,政治风险的权重最大,其中法律风险强度较大。②信用风险的权重仅次于法律风险,其中道德风险占比较大。③技术风险的权重是16.73%,其中以业务风险的强度最大。④流动性风险占比9.44%,占比较小。⑤连锁风险占比权重最小,因此只要有效降低前4项风险就能降低连锁风险。

4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规制

文章通过前文对P2P网络借贷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根据规制原则对四级不同的风险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4.1 规制原则

风险规制的5项原则包括:①以风险防范为主的原则。②坚持风险规制的专业化原则。③坚持风险沟通贯穿始终的原则。④关键性原则。⑤经济性原则。

4.2 规制对策

规制对策包括:①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②完善社会征信系统。③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 结 论

P2P网络借贷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其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了金融创新和市场利率化进程,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長方式的转变。但是,P2P网络借贷存在大量风险,若不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将造成金融体系紊乱。文章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沟通这一风险规制的标准范式对P2P网络借贷的风险规制展开研究。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三点监管建议来规范行业发展:尽快完善行业立法;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参考文献:

[1] 陈林.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 [J].南方金融,2013(11):52-56.

[2] 李淼焱,吕莲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 [J].经济纵横,2014(8):87-91.

[3] 宋国良.美英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镜鉴 [J].人民论坛,2014(2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