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的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1-19赖霞红
赖霞红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今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情况,指出了现今我国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的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针对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提出了胜任力这一基本模型,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我国人才培养工作的更好更快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关键词] 胜任力;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产业调整的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正在逐渐变成人力资源方面的强国,因此社会对于商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作为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水平商务管理人才就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今,各个高校都在积极的进行扩招,但是招来的学生人数过多却无法很好的保证教育水平,因此使得学生培养的质量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1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主要影响因素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David C.Mcclelland最早提出了胜任力(competency)这一基本模型。其主要意思是: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它重要成就,这些测验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缺乏准确性的,并且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因此,他强调回归现实,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其把这种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
随后,国际管理学界开始发起的“胜任力运动”,把对于个人的评价从基于个人特征推向了基于组织绩效。单纯地对人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已经失去了意义,而胜任力则有效地将个人知识和技能与组织的绩效和成功进行了连接。区别于普通的知识和技能,“胜任力”强调的是个人所具有的与组织目标和需求相匹配,并能导致高绩效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其他特征。因此,胜任力更具有针对性,并且对组织的绩效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预测力。组织不应该盲目寻找或培养具有某些知识或技能的人,而应该专注于发展组织成员的胜任力。除此之外,在确定胜任力的过程需要遵循两条基木原则:(1)能否显著地区分工作业绩,是判断一项胜任力的唯一标准。(2)判断一项胜任力能否区分工作业绩必须以客观数据为依据。在培养商务管理人才胜任力时主要应该把握好以下几项要素。
1.1 商务管理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
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其基本素质的最主要体现,表现在其日常的工作岗位上尤甚。对于商务管理专业人才来说,这些素质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的能力以及专业思维的能力。商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与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其本身应该有比较强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在工作过程中还需要能够有很强的抗压能力。结合商务管理岗位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完善的人格、工作责任感,并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对自己的能力有高度的自信,这样才能够高效的完成工作。
1.2 商务管理人才核心素质的培养
核心素质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关键能力特征,主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商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所使用的各种专业知识都是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则是指开展实践工作时所需要的能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必须要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结合起来,要将两者都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商务管理人才。
1.3 商务管理人才沟通与團队素质的培养
沟通能力是每个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对于商务管理人员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沟通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表达等主要方面。而团队素质的培养则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去,使其能够与集体协同高效的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4 商务管理人才适应和发展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从学校走到社会上,最需要也最欠缺的就是适应能力。只有大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够迅速的融入到企业中去,并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在适应了工作环境的基础上,还应当不断的对自己的潜能进行挖掘,并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促进自身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对高校商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析
首先,应当有很强的岗位对接能力,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岗位对接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应当以柔性化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并保证所培养出的商务管理人才能够很好的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应该落实好“夯实基础,强化技能,适应社会”的基本培养原则,并将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工作过程中重点要求的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不仅如此,还应当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在学生大三、大四的阶段可以多开设一些选修课,这样能够使学生真正的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程,这对于其以后的工作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其次,使用胜任力模型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的明确。通过胜任力模型,组织对标杆人才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提供给组织一个人才管理的框架,描绘出工作的全面要求,确切传递给员工重要的信息,如本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鼓励哪些才能、何种行为是组织所赞许和提倡的,使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战略及其价值观,使员工理解高层管理的意图,以及他们在各自的绩效中应该把重点置于何处。因此,高校在组织教学工作时,只需要以胜任力模型为依据便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最好能够使学生到真实环境感受工作氛围。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最有效的提升。因此,学校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真实的企业案例,采取情景教学、仿真实训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工作过程中最先需要的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高校应当积极的引入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将成功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引入到企业中作为客座教授,定期的为学生组织实践方面的讲座,将自己在企业中工作的经验告知学生,使其对于企业的工作实况能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结 论
综合本文论述,对于现今我国商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胜任力模型这一人才培养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我国商务管理人才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我国各个企业的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蒋爱先,韦国燕,赵秋霞.基于胜任力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Z1):71-72,76.
[2] 郑美群,孙淑梅.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120-124.
[3] 李峰.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某医学高校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7.
[4] 陈渝果.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职业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5.
[5] 何里文,邓敏慧.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河北职业教育,2009,5(1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