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审视

2018-11-19郑奕

中国经贸 2018年20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乡村振兴战略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简称唯物史观),是一套用于分析、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哲学理论。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其主体是人,而非不可抗力的自然规律。乡村振兴与乡村衰落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提乡村振兴的前提是有因为有乡村的衰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那么乡村衰落是否是城市化的必然代价与历史规律?乡村振兴战略又该如何实施?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试图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唯物史观;乡村衰落;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衰落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七大战略,其他六大战略以前均有所提及,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却是第一次,为什么这次没有提新型城镇化战略而是提乡村振兴战略?这其实是党中央在考虑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对当前特定时代环境做出的准确判断。振兴与衰落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谈乡村振兴,就必须先探究乡村衰退问题。只有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分析乡村衰落问题,才能更深刻理解战略提出的背景、深入设计战略实施方案,最终有效实现战略目标。

1.乡村衰落是必然规律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村落式乡村的衰落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代价,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只不过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过程。这种观点甚至指出,乡村衰落的速度直接与城市化进程呈正相关——城市化越快,乡村的衰落就越快。无论如何,乡村的衰落是必然的。

从现实表象来看,中国传统村落式乡村正在急剧减少,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09年,全国平均每天都有70个行政村在消失。传统村落式乡村的衰败显然已是不争的现实。但事实上,传统村落式乡村的解体并不能与乡村的衰落画等号。进一步而言,傳统村落式乡村的衰落并不能推到出“乡村衰落是城市化的必然代价与规律”这一结论。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传统村落式乡村的衰落只是中国乡村艰难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现象,传统村落式的乡村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乡村永远不会消亡,它只会以更新的姿态出现,拥有更强的生产力与生命力。

2.农业的价值

笔者之所以说乡村不会消亡,是因为乡村是农业的重要载体,而农村农业的价值暂时而言是不会消亡的,农业中所蕴含的生产力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唯物史观提到:社会关系的成熟需要在旧社会的基础中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而社会形态是在它们所蕴含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尽前,是不会灭亡的。农村这种社会形态作为承载农业的重要载体,依然容纳了巨大的生产力。

笔者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农村农业的价值进行论述。

从理论角度来看,古典经济学派把土地看作是“价值之母”,认为农业是价值的基础来源;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为此,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为第Ⅰ部类,二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为第Ⅱ部类。前者是后者的出发点,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而农业贯穿了两大部类——在第Ⅰ部类中,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重工业中的众多有机化工原料来自农业,轻工业中众多原料(食品、纺织、皮革、烟草等)也来自农业。在第Ⅱ部类中,农业是提供食品消费,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可见农业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农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实践角度来看,中国有13亿多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美国的人口总数还不足中国的零头。尽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城镇化人口数量逐年上升,农村人口数量逐年下降。

但截至2017年,我国仍有5.7亿农村人口,将近美国人口的2倍。有这么多人在农村生产生活,党和政府有责任建设农村。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没有农业,不能没有乡村。因此必须振兴乡村。像新加坡这样总人口不到600万的城市国家可以不要乡村而通过贸易弥补农业需求,但是一个大国不可以不要农村。

综上所述,农业的价值至关重要,而农业中所蕴含的生产力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传统村落式村庄的衰落实质上是一个乡村借助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外部力量来进行更新迭代的过程——产能落后的乡村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具有产业优势与发展潜力的乡村会崛起,而富有文化特色的乡村会受到关注和保护。乡村不会衰落消亡,只是在更新迭代,这才是乡村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

3.世界部分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历史

笔者将通过比较部分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历史来探寻乡村振兴符合乡村发展规律。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都曾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过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在20世纪中叶时,人口城市化(其人口流动模式是: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被认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率先步入人口城市化的若干发达国家其人口流动模式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转变:特大或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农村,城市人口规模构成也发生相应变动。日本和美国近期的动向表明,人口又有开始从中等城市向小城镇转移的趋势迄今为止,大约有12个国家出现了这种人口流动逆转的现象,其中大部分为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经历了大城市“膨胀病”的阵痛后意识到:城市和乡村并非替代品,而是互补品,城市和乡村不能偏废而行。因此,这些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了乡村治理改革,如日本因地制宜型的“造村运动”、韩国自主协同型的“新村运动”、德国循序渐进型的村庄更新、荷兰精简型的“农地整理”等。

众多发达国家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农村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乡村并非注定走向衰败。传统村落式的乡村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现代化农村却在以新的姿态出现,并且拥有更强的生产力与生命力。

二、乡村振兴如何实施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时间表与目标任务,在实施路径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也具体提出了走好“七条路”,即: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1.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指重塑城乡关系

过去,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和不同的福利政策。今天要强调的是,城乡一体化既不意味着加速城市化,也意味着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利发展。

2.走共同富裕之路是指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巩固完善的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农村集体所有权;二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经营体制还有待完善,规模农业和土地信托也成为趋势。因此,出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允许农村土地经营权转让,抵押,借贷等。未来的政策将进一步释放农村土地的活力。

3.走质量兴农之路是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相对较低。中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5%,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例仅为2.2:1。因此,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加工业的作用,加快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4.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就像习近平的科学论断“青山绿山是金山”一样,发展不能以过度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通过绿色发展引领生态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5.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指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村庄的复兴不仅是追求物质丰富的问题 ,也是精神上的丰富。要传承乡土文化,挖掘乡村内涵,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农村陋习,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培育优良家风、培育新乡贤文化。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6.走乡村善治之路是指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要注重现代治理理念、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以自治为基础消化矛盾,以法治为保障定纷止争,以德治为支撑春风化雨。

7.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是指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供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强化责任和监督,开创扶贫领域专项治理。把握“六个精准”与“五个一批”,走好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三、结语

到2017年底,中國城市化率已经上升到58.52%。传统村落式乡村的衰落只是中国乡村艰难转型过程中的一个表象,其实质是一个乡村借助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外部力量来进行更新迭代的过程。大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现代化(即通过农村再生战略实现农村现代化),而非整体城市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和力量,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对于乡村的振兴,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目前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向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是从农村与城市互补的角度来看。以唯物史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乡村的更新迭代,并对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康永征,薛珂凝.从乡村振兴战略看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1):9-12+28+6.

[2]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 2018,73(04):637-650.

[3]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01):2-10.

[4]温星衍.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流动模式的转变[J].人口学刊,1987(05):1-7.

作者简介:

郑奕(1996—),男,籍贯:四川省西昌市,最高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乡村振兴战略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