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是天堂,也是地狱

2018-11-19吕晓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吕晓琴

〔摘要〕高中阶段是同性恋的快速萌芽时期,学生的性心理发展、性态度的确立需引起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关注。本文以高中生同性恋咨询个案为切入点,提出了高中生同性恋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聚焦同性恋生存现状,提供专业心理援助;聚焦同性恋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向性态度;聚焦同性恋个性特征,建立危机警觉体系;聚焦同性恋心理卫生,预防极端性行为。尝试为学校提供切实可操作的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而营造正向、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

〔关键词〕同性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0-0050-04

“爱是天堂,也是地狱。每次发生点什么事,就会在柜子里添加一把刀。一犯病,柜子就会自动翻开,然后瞬间经历所有你人生中最痛的瞬间。”

这是H同学在他空间记录的心情,他是一名男同性恋者,也是一名高考考生。虽然已接受自己是同性恋这个事实,但H同学并未向身边的人“出柜”(即向他人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在咨询室,他坦陈自己喜欢同班的一位优秀男生,但未得到回应,而其他同学有所察觉,总是嘲笑他是同性恋,人际关系一度恶劣。H同学一方面对情感的求而不得感到绝望,另一方面对同学的嘲笑感到愤恨,情绪崩溃,每天向心理教师寻求帮助。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2001)这样定义同性恋,同性恋指在正常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和性爱行为,对异性缺乏或减弱性爱倾向,也可有正常的性行为。同时该标准已把“同性恋”从精神障碍名单中删除,认为同性恋并不是性变态,这标志着社会对同性恋的进一步宽容。但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注重家族的香火传承,作为生物学上不具备繁衍意义的同性恋,仍认为是一种偏离常态的性取向,不为大众认可。

高中生处于性心理发展关键期,随着生殖功能的逐渐成熟,性意识进一步觉醒,他们开始产生并控制各种性冲动,同时处理着与性相关的人际关系,所以这一阶段是性取向确立的重要时期。社会学家李银河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同性恋的身份认同时间最早在14岁,最晚在29岁,年龄中位值为18岁[1]。而高中生处于14~19岁之间,所以这一阶段的同性恋倾向已显现,并处于逐渐确认的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对同性恋或同性恋倾向进行咨询和干预,将会有显著效果。高中生同性恋者一方面承受着繁重的学习压力,一方面在性爱慕期遭受着困扰,想维持正常的人际交往,但又怕被同伴发现进而嘲笑或远离,从而产生诸多不良心理体验,最终引发神经症或精神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本文试图以同性恋心理咨询个案为主要切入点,尝试从学校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思考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聚焦同性恋生存现状,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高中生同性恋者主要分两类群体,一类是处在同性恋边缘的学生,这类学生怀疑自己是同性恋者但不确定,因为他/她喜欢同性多于异性。高中生在择友方面注重是否有共同兴趣爱好、三观是否一致等,友谊一旦形成则会非常珍视,因为在这一阶段“不成熟的成人感”会驱使他们去维系这一段“讲义气”“掏心掏肺”的感情,所以会产生自己是否更喜欢同性的错觉。另一类是明确的同性恋者,他们的生存现状和中国现阶段的大部分同性恋者一样:“认同”而不“出柜”,即对自己的性身份有着良好认同,却不愿意向周围的人透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尤其不愿意向父母“出柜”[2]。他们对家庭有着巨大的内心愧疚感,无法面对父母。H同学说,他这辈子都不会让父母发现他的同性恋身份,但瞒着他们真的很苦很累,他经常诉说和家里的矛盾,因为他没有办法告知家人他在学校崩溃大哭的原因是什么。基于以上生存现状,学校和心理教师亟须做的,是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心理援助。

(一)以价值中立为原则,澄清性取向

对于边缘性同性恋者,心理教师需要遵循價值中立原则,向来访者普及高中生性心理发展知识,帮助他们澄清性取向,学会区分友情与爱情、同性恋与异性恋。

曾有一位男生来访,表示自己不喜欢和女生来往,只喜欢和男生相处,因为觉得女生太“作”,喜欢男生的那种直接,怀疑自己会不会有同性恋趋向。该生的问题在于他的交友偏好,因为当进一步问及对同性是否有性冲动,即时刻关注、渴望目光接触、身体接触、心悸等,他回想并确认自己没有,只是觉得和男生交往让他觉得“省事”。所以,在性取向上需要心理教师运用专业知识解开学生的困惑,告知同性恋的判断标准,多次分享和同性交往及和异性交往的差别体会后,再做进一步的探索。而在此过程中咨询教师要保持价值中立,即对来访者的想法和求知欲保持不评判的态度,不轻易下结论,和学生一起逐步分析和澄清,以避免自己的价值取向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

(二)以求助者为中心,促进身份认同

对于已澄清并明确的同性恋者,身份认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即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并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心理教师要帮助他们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缓解因认同困难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C同学,从最初的性态度迷茫状态到后期澄清,一直无法自我认同。他极力否认自己对同性的性爱倾向,但每次求助时,均因同学J而情绪波动。后来交往了一个女朋友,发现和她相处时无性唤起,没有异性之间那种让人全身心投入的排他性,他才意识到自己对J同学的情感夹杂着强烈的嫉妒和爱慕。在咨询过程中,我一直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即假设C同学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来解决自身问题,并对他的这种能力保持高度信任,使用“设身处地的理解”“坦诚交流”“无条件积极关注”三项技术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站在来访者的角度理解他的痛苦和无奈,继而以真诚的态度和来访者保持毫无防御性的交流,让来访者尽情宣泄情绪,最后表示无条件接纳和积极关注来访者,希望他能依靠自身的心理资源和潜力来处理不良情绪和内心冲突。在多次澄清和咨询后,C同学最终接纳自我,重新认识自我。

(三)以认知矫正为手段,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在高中同性恋群体中,他们最为苦恼的并不是自己的性取向该如何矫正,也不是如何完成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认同,而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老师,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同性恋就不是人吗……我每天都生活在地狱里……”H同学曾多次哭着述说着他的人际遭遇。前面已提及,他喜欢班上一位男生,之前和他一直以朋友相处,后来喜欢上了这位“好兄弟”,身边同学有所察觉,从最开始的取笑他们俩是同性恋,到后来越来越确定他们的关系“不正当”,所以全班同学都开始歧视他,孤立他,甚至欺负他,而这位好兄弟也开始疏远他。

我运用认知矫正技术,帮助H同学矫正认知定势,从而获得有效的应对人际压力情境的策略。具体步骤:通过想象和假定使H同学处于一种可以引发焦虑情绪的情境(如一群同学嘲笑你是同性恋);

请他评价此刻的焦虑水平(0~10分);

让H同学说出在压力情境下引发焦虑的认知(说出你现在内心最强烈的想法);

要求他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请你重新评价刚才你说的这几点想法);

最后,让H同学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与前面相比,你的焦虑水平如何变化)。

这是一个认知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监控不合理认知、从而进行自我指导的过程。H同学在整个过程中表现良好,重新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人际关系,多了忍耐和自我积极强化,人际关系逐渐改善,他人对他的玩笑也渐渐消退。

二、聚焦同性恋形成原因,引导其树立正向性别态度

关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至今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决定同性恋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生理方面包含遗传因素、性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等,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幼年经历和社会环境等[3]。由生理因素形成的同性恋一般被定义为“素质性同性恋”,素质性同性恋为纯粹同性恋,较少见,一旦形成,很难矫正。受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同性恋被定义为“非素质性同性恋”,父母早期性教育不当或缺失、将孩子反性别抚养、幼年性别认同障碍等,都是引起同性恋的重要原因[4]。H同学的母亲在家庭中处于高度主导地位,父亲人微言轻,长期处在极端的女强男弱环境中。他对父亲的男性角色感到失望,崇尚母亲的女权能力,所以男性角色认同失败,造成他向反性别发展,如注重皮肤护理和身材保养等。我和H同学分析了形成原因,鼓励他改变由家庭教育带来的反性别表现,树立正向性别态度,剪寸头、锻炼肌肉、练习走路姿势等,以缓解同学对他的负面评价。

作为影响同性恋形成的社会因素之一,网络媒体因素值得关注。高中生的认知较为成熟,他们在性态度上也能自律,但越是对自己性态度的肯定(确定自己是异性恋),越对同性恋好奇和向往。这种向往一方面促使他们盲目迷恋同性互动,另一方面也会唆使同龄人向同性恋趋近。2015年10月,中性风高人气流量小生鹿晗在微博公布了恋情,导致微博后台崩溃。随之而来的热搜有“牛鹿”“勋鹿”“兴鹿”等,都是鹿晗在原来的EXO组合中的同伴CP(couple),均为同性配对。广大粉丝一直希望他们男男在一起,满足“粉红的少女心”,因为如果他们的“爱豆”和女性在一起,大量的女粉丝会把自己和该女性对比,产生“为什么她能和你在一起而我不能”等扭曲的嫉妒心理,所以她们一直都在男男CP中贡献流量。

另外,同性电影、电视剧,耽美小说、漫画,这些视觉影视文化的盛行,也时刻让“腐女”们激动不已。媒体的导向在青少年的性态度形成中有着极强的影响力。虽然他们并不一定因这些同性恋题材而衍发为同性恋,但仍使他们对同性恋充满了期盼和包容。所以,在同性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对网络媒体的影响有正向引导,应做到以下三点:

(1)警惕代入感。喜欢同人文化是个人偏好,支持学生发展个性,但需提醒学生理性对待,避免带入生活中,树立主流性态度。

(2)区分理想與现实。网络媒体往往美化同性恋,导致学生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时尚潮流,但现实很残酷,因为目前同性恋还未有合法婚姻权,学校可以让学生增加对现实同性恋的了解,通过第三方如精神卫生中心讲师等介绍同性恋现状。

(3)鼓励学生在现实中多和异性维持正常交往,避免因媒体渲染或网络唆使而与同性发生异常接触。

三、聚焦同性恋个性特征,建立危机警觉体系

根据同性恋形成原因分析,他们幼年经历着不正常的性教育,如被父母反性别抚养(男孩当女孩养、女孩当男孩养)、早年心理创伤、与异性交往发生障碍等,同性恋者一般有多疑、敏感、复原力差等个性缺陷[5]。在同性恋身份自我确立后,受社会歧视和家庭压力的影响,他们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

高中生“不成熟的成人感”让他们表现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承担同性恋角色带来的压力,热情随性,勇敢地去喜欢同性朋友,但道德的约束和传统孝道的教育,让他们不敢向前。一般情商较高、自我恢复能力强的个体能积极处理该问题,但性格缺陷明显的个体,就容易走入极端。H同学个性偏执、怯懦、自卑。缺乏安全感,他在咨询后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双相情感障碍,即时而情绪低落,时而情感高涨,语速过快,逻辑表达混乱。学校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应建立关于同性恋的特殊处理机制,针对该群体中悲观、孤僻、依赖、易怒等不良个性特征非常明显的个体,建立危机警觉体系,把同性恋纳入危机干预体制中,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动态多加关注。和其他高危学生一样,也需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检测,定期约谈,建立独立的心理档案。和其他高危群体不同的是,同性恋群体在学校中的档案,只由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的专职心理教师接手和记录,在咨询过程中要严格保密。只有当该学生表现出异常行为,达到需要转介的程度时,视情况选择公布该生的若干情况。

四、聚焦同性恋心理卫生,预防极端性行为

作为艾滋病高发群体,男同性恋是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关注的重点对象。高中生的集体住校生活加剧了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发生,所以学校需要加大健康宣传力度,注意正向引导,预防极端性行为的发生。在高中现阶段,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心理卫生宣传,预防同性极端性行为。

利用高中选修课平台,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一两次的心理卫生讲座,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性态度和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需要开设系列选修课程,普及专业知识。普及内容包含性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同性或异性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方法、如何与同性及异性保持正常交往等。

利用高中住校平台,对宿管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辨别同性恋交往和正常朋友交往的能力。同时加大对“同宿”(两人或多人共睡一床)的情况查处力度,避免异常行为的发生。宿管员一旦发现有疑似同性恋个人或群体,应及时报告学校,建立危机警觉体系,注意保密。

利用高中小团体交往的特性,开展小组心理辅导。高中学生的同性交往以“三人行”多见,非常重视小集体的感情,课余时间的相处大多以小团体为单位,微信、QQ等社交群也以群聊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形式的心理卫生辅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是天堂,也是地狱”。在同性恋者的世界中,他们一直坚称“真爱不分性别”,但主流文化中的异性爱情可以说是美好的天堂,而少数群体的未纳入我国合法婚姻的同性爱情,就是可怕的地狱。

在现实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我们可以理解同性恋,但不一定能接受。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同性恋的包容度也一直在提升,但大部分中国人对同性恋仍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高中阶段作为同性恋的快速萌芽阶段,教育者要加以重视。学校需要加强同性恋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盲目的同性恋滋生发展,对同性恋倾向应予以积极的正向引导,对同性恋者应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同时也要加强学校的心理卫生管理,预防极端事件发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二中学,义乌,322000)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