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服务先行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2018-11-19青岛市城阳区政府办公室
青岛市城阳区政府办公室
近年来,城阳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放管服”改革总体部署,着力压缩审批时间、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载体,全区营商环境明显优化,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明显提升。
一、聚焦优化服务模式,创新实施六大工程,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一)先行先试,建立重点领域全链条特色化清单。选取投资建设项目、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影响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率先建立全链条清单,整合办事要素,简化办事流程,形成“领域办事一条链”“流程要素一张图”。制定实施《关于在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建立全链条特色化清单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细化了责任分工,审批时间进一步压缩。截至目前,已建立了包含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发放、一手房房产证办理在内的10类事项的全链条特色化清单,平均办理时限压缩了10%,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二)超前谋划,实施行政审批“一窗受理”。2017年5月以来,在借鉴全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关于行政审批“一窗受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建立起“一窗收件、按责转办、一窗出件、评价反馈”的审批服务新模式,设置16个受理窗口、198个事项,服务范围包含投资建设、商事登记、社会事务、海洋渔业四大领域,实现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窗受理”服务模式运行以来,共收件5014件次,发证3923件次。
(三)创新载体,推行“二维码”服务模式。主动顺应自媒体时代群众需求,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将包含区级行政审批、权力、公共服务及委托在内的252项事项,以二维码的方式对社会发布,企业群众扫码即可获知事项的设立依据、办理条件、办理时限、申报材料、咨询电话等信息,得到办事群众广泛好评。扫码查询的方式,既解决了发放明白纸、服务指南造成的资源浪费,又解决了口述告知的时间成本,推动了政务服务简明精准、便民高效发展。截至目前,来访办事企业群众累计扫码6万件次,日均面对面咨询量减少50%。城阳区政务服务工作连续三次荣获山东省服务品牌荣誉称号,并荣获全国2016年“互联网+政务服务”先进单位。
(四)内外联动,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以运用青岛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实施外部监管为基础,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创新实施内部监管新模式,实现监管上下联动、内外联动。
引导部门结合监管实际,创新运用实名制、信用、网格化等多种监管模式,确保监管到位。城阳区卫生计生局监管案例被评选为青岛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典型案例。
(五)典型带动,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率先启动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以服务管理和工作标准切入,梳理基础、质量、管理、工作4大类600余项标准,实现了行政服务过程全覆盖。今年,我们又在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交易、财政预决算、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五大领域,试点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明确事项目录和标准,规范优化公开流程,完善公开方式,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政务服务标准和规范。城阳区政务服务工作被评为山东省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海洋与渔业部门国家级服务标准化工作被批准为全国综合标准化试点。
(六)汇聚民声,精准高效回应社会关切。一是全域化受理。整合公开电话、网上信箱、网络舆情和政民互动等4大类25条市民诉求渠道成立区民声办,实现了市民诉求的全域化受理,构建起“一个部门集中受理、一个部门协调办理、一个部门统一答复”的城阳模式。年均接处市民诉求10万件次。二是标准化办理。建立了民声服务82项标准,实现了工作的精益管理。成功创建山东省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作为青岛市机关事业单位中唯一的单位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三是精准化分析。充分发挥民声服务大数据功能,搭建了“精准分析、精准施政、精准惠民、精准发布”社情民意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链条,让市民热点诉求直通区委、区政府。城区“瓶颈路”贯通、学校过街天桥等15项市民诉求项目,均纳入区办实事和重点项目统筹解决。四是媒体化发布。创新建立了市民诉求媒体发布制度,在城阳电视台开辟“民声发布”专题栏目,每周三为“民声信息发布日”。目前已播出18期,跟踪报道智能交通建设、自来水改造等市民关注事项205个,让市民感受到了诉求背后政府的积极作为和工作实效。
二、聚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创新拓展服务载体平台,三级服务体系初步构建
(一)立足服务根本,建立完善三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实施公共服务事项调整机制,实现公共服务事项规范化、精准化。调整保留区级公共服务事项612项,街道公共服务事项933项,对依申请服务事项逐一编制了服务指南。率先梳理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确定社区共性公共服务事项29项,提升了政府部门依法服务水平,使群众办事有据可查。
(二)筑牢硬件基础,搭建三级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建立了以区级政务服务大厅为中心、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枢纽、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政务服务总体格局。在区级层面,优化配置区政务服务管理办职能,明确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对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指导职能。在街道层面,加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六个街道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街道社区中心3万余平方米,实现劳动保障、卫生计生等民生保障领域集中办公,年均办件量1.8万余件。在社区层面,引导社区开展“为民代办”“缴费登门”等居民服务,最大程度方便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将公共服务延伸到最基层,实现为民服务“村级通”“户户通”。
(三)搭建网络载体,建立三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在区级层面,依托“城阳政务网”,将160项行政审批事项、612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录入“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网办理。在街道层面,引导开发手机终端服务平台。城阳街道建立的“掌上阳光服务大厅”微信公众号,涉及计划生育、社会事务、劳动保障、残疾人服务、城市建设、税收代征六大领域60余项业务,实现了片民服务网上预审、网上办理。在社区层面,选取经济基础好、班子稳定和谐的社区,利用手机APP和微信服务群的方式,开展养老金代发、水电费代缴的便民措施,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三、聚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走访服务企业实现常态化
(一)成立领导机构,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城阳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包含发展改革局、投资促进局等部门、街道、国有企业,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优化营商环境第一责任人,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督查部门实施联合专项督查,推动工作落实。今年以来,领导小组已召开了两次优化环境促进投资专题工作会议,多次实地调研,分类听取有关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做法和成效,统筹推动了该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制定实施意见,夯实政策保障。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将4大类28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32个区直部门,明确了部门职责、完成时限,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不断优化服务,全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政策导向明、法治保障强”的一流营商环境,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2017年,城阳区取消行政审批、行政权力、各类证明104项,“双随机一公开”实现全程记录,160项审批事项实现“只跑一次腿”,73项审批事项实现“零跑腿”。
(三)做实企业服务中心,着力强化企业服务。秉持“宁可交叉不能真空,宁可重复不能踏空”的理念服务民生、服务企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统筹全区企业服务职能。调整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职能,打造企业服务平台,构建起了上下联动、纵横交错的网格化企业服务工作格局,全区企业服务工作由原先单一的外商服务转向全面企业服务。二是做实街道企业服务中心。以区企业服务中心为基础,在6个街道设立企业服务分中心,均为正处级事业单位。按照“1+6”模式,建立区级中心统筹协调、街道分中心联动落实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体系。三是完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企业服务专线联、区级领导联、职能部门联、街道属地联和帮企业把握政策、帮企业谋划思路、帮企业解决难题、帮企业开拓市场的“四联四帮”服务机制,落实领导与企业家双向约见制度和企业问题转办通知单、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健康发展。四是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实行“一对一、点对点、零距离、端对端”的精准对接服务,宣传和兑现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优化生产和生活环境,提升企业对区域价值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形成好资源争相来城阳、好项目真正落在城阳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