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2018-11-19李善奎
李善奎
一、德国高质量发展经验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除少数年份外,德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健发展,物价稳定、劳资关系和谐、收入平等、地区间发展平衡,始终是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典型代表。期间,德国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有三次转型。第一次经济发展战略转型(1945~1970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型。第二次转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传统工业生产为主导向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经济产业为核心转型。第三次转型(21世纪初至今),为了应对能源、资源约束和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开始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转型。三次经济转型之路,正是德国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总结其转型经验,既有其长期坚持的因素,也有应对世界变革作出的应变之策。
(一)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德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二战后,德国选择并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市场经济抛弃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放任,在一定程度上驯化了资本主义,给野蛮的资本主义“戴上笼头”。同时,通过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建设抑制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消极后果,抑制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这种经济模式的确立,奠定了德国历次经济发展转型的制度基础,既为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又大大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劳资矛盾严重、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
(二)重视科技创新为德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德国依靠科技创新顺利实现多次转型。20世纪6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的科研投入和科研人员迅速增加,全国研究和发展支出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年攀升。2016年德国全社会的研发总支出达到922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1%,创新能力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第10位。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为德国20世纪50~80年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支撑,保证了德国产品的质量,使得德国产品长期占据世界中高端产品市场。同时,产品高质量也保证了德国产品的高利润,经受得住市场上的价格冲击,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重视发展教育为德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德国能够顺利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拥有众多高质量的人才是根本因素。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德国建立了全面综合的教育培训机制,提倡终身学习,实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和教育体系,除了重视学生的在校培训外,也高度重视社会成员和在职人员的职业培训。通过完善的教育制度,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解决了经济发展在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时期可能导致新产业、新行业中人才缺乏问题,避免了经济在转型期间的动荡。
(四)政府强大的宏观调控使德国经济能够及时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政府在确保市场秩序的同时,要能够应对各种冲击,及时调整国家战略,适时进行经济发展转型。德国三次经济战略转型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德国先后出台《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等政策,赋予中央银行以独立性,使德国政府拥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时代变动的脉搏,适时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即使有时未能准确判断经济、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领域,一旦认识到就能够及时得到调整,并迅速赶上。
(五)实体经济始终是德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德国历次经济发展战略转型都牢牢紧盯实体经济,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发展到今天,德国的制造业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以汽车、机械、化工和电气为代表的四大支柱产业占德国全部制造业产值的40%以上,将近占全德出口比重的一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德国在每次经济转型时都牢牢紧盯实体经济,比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型时,紧盯汽车、机械、电气等行业;在发展新经济时,确立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航空等产业;21世纪初,又把新能源等作为发展目标,每次转型都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
二、日本高质量发展经验
二战后,日本经济率先复苏,突飞猛进,曾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其高速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946年~1955年战后经济复兴时期,1956年~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74年~1985年稳定增长时期。1992年至今,日本经济处于长期低迷阶段,但仍长期稳居世界前三大经济体行列,无论是国家还是国民富裕程度在全球仍名列前茅;经济发展的“质量”较高;作为全球债务率最高的发达国家,日本经济、金融仍保持平稳运行;日本依然是基础设施最先进、基本社会保障最健全的国家之一,其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一)不同层次高素质人力资源充足。日本把发展教育作为经济恢复和增长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重点普及高中教育。有关研究表明,2013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1.5%,高于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成为全民族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注重对劳动者生产技能、协作精神和相互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高素质人力资源充足。日本重视不同层次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的做法,满足了其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重视引进和改良国外先进技术。二战后,日本在立法、外汇、技术队伍培训等方面为引进技术做好各种准备,在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在战后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通过技术引进节省了研发时间和资金,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日本继续引进和研发新技术提供了条件,日本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一直处于高端位置,国家保持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低。
(三)政府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历届政府都将发展经济、追赶欧美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日本政府践行依法治国的理念,各部门和各类经济活动都有相应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上,日本政府注重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政府通过实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日本实行“重化工业化”政策时,对企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重要机械设备减免征税,并成立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向电力、造船、钢铁、煤炭、化肥等产业提供优惠贷款。“重化工业化”政策对促进日本企业规模化、确立制造业强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产业转型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战后日本制造业结构实现了四次明显的转换,即实现“劳动密集→重化工业→高加工度组装工业→技术密集与服务业主导”的演进。在每次经济转型的同时,伴随着产业向外部转移。日本一直奉行“边际生产转移理论”,坚持有序的梯度转移,通过三次产业大规模转移,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本土以外地区,形成了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产业链和贸易圈,在转移了贸易冲突的同时,也塑造了“海外日本”。
(五)独特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竞争力。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构成日本企业经营体制的重要支柱,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企业文化,使企业经营者、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在特定的环境下,这一体制促进了日本企业茁壮成长,造就了一批像索尼、松下、丰田等世界知名大企业,成为日本科技、产业及经济高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在外部,企业努力构建长期稳定的关系网。大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主银行制,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持股,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形成企业系列集团,相互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
三、我国南方部分省市的经验做法
浙江: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增强核心竞争力
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创造了许多发展奇迹,诞生了许多行之有效并向全国推广的浙江经验。步入新时代,浙江通过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着力构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体制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贯穿到政府运行各环节,渗透到经济体制改革各领域,延伸到社会治理各方面,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正在从浙江走向全国。
三是打造全球开放发展高地。紧跟国家大战略,构筑对外开放大平台,拥抱“全球朋友圈”,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加速,健全完善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融合发展机制,新一轮的全面开放,使浙江经济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
江苏:坚持系统谋划、全面推进
江苏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探索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引领性发展,增强优势、补齐短板、拓展空间,重点实现“六个高质量”。
一是经济发展高质量。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推动新的动能蓄势迸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二是改革开放高质量。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推动江苏改革开放再出发,全面激发市场活力、企业活力、人才活力。
三是城乡建设高质量。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把注入新动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努力走出具有江苏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四是文化建设高质量。用好用活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标识,讲好江苏故事,建好精神家园,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五是生态环境高质量。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攻坚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最大限度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建设美丽江苏。
六是人民生活高质量。面向大多数,关注最底层,把民生难点变成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发展相适应。
广东:体制机制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新局
广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殷殷嘱托,努力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亿元楼”、创新园加速涌现。从过去强调总产量,到现在更注重单位产出,广东正在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推动土地等资源向优质企业与产业集中、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2017年,深圳福田CBD与广州天河CBD的GDP分列全国第一、第二名,纳税超亿元的楼宇数量达到69座和51座。
二是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新技术打开新空间。广东从以前侧重于量的堆积,逐渐转换为重研发、重技术,开拓市场和产业新空间。构建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协同研发、测试验证、数据利用、交流合作、咨询评估、创业孵化等公共创新服务载体。持续深入加快技术和知识产权市场化改革,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打通从科技成果到市场的“最后一堵墙”。
三是从拼资源到拼制度,重塑营商环境新优势。广东加大力度重塑营商环境新优势,用改革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让市场更有活力。2017年,广东出台“实体经济十条”,为企业新减负600亿元;出台“外资十条”,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率先实现了“单一窗口”国家标准版全覆盖。
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推进高质量发展
上海围绕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今年4月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是紧扣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优化服务环境等关键环节,着力提升服务对象、消费者和市场主体对上海服务的感受度和获得感,推动“上海服务”成为优质服务、高端服务的代名词。
二是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制造业生态体系的新趋势,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提升上海制造在质量、标准、研发、设计、管理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上海制造”成为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新标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品牌。
三是紧紧抓住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大机遇,主动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更好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全面提升“上海购物”全球影响力。
四是紧密对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强优势文创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和标志性文化地标,进一步培育弘扬城市精神,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着力擦亮“上海文化”金名片。
深圳:对标国际一流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圳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敢试敢闯,趟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向世界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窗口和重要试验区。
一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优势。深圳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创新活力光芒四射,培育出华为、平安、腾讯、正威集团、比亚迪等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产业巨头,大疆、华大基因、光启、优比选等一个个细分行业的领跑者。同时,高度的开放性促进了要素、商品与服务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
二是提供保障服务的有效有为政府。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角,深圳政府甘当配角,不热衷于干预和指挥,而是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在市场经济中,深圳政府职能主要定位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解决在某些领域存在的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
三是以创新为引领的强大发展动力。从2006年起,深圳开始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积极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逐步构建起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