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心肺复苏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2018-11-19李亚娟司雪冰张玲利
李亚娟,司雪冰,张玲利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急诊科,北京 102200
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1],占死亡人数的15%~20%,在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居世界各国之首,主要原因是心脏骤停患者60%~70%发生在院前[2],在第一时间没有目击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CPR)。据报道,目击者及时有效的实施现场CPR,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复苏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最终生存率。由于绝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120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是12 min,远远超过4 min的黄金抢救时间[3],目击者大多为非医学专业的普通人群,因此提高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非常重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接受知识的能力强,传播知识的速度快,影响面积大,在人群中分布均匀,在大学生中推广CPR,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推广辐射面大,可以达到良好社会效果。该研究选取2018年1—6月昌平地区大学生3 000名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昌平地区大学生CPR认知现状进行分析,为CPR知识和技能的推广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昌平地区3所大学中以整群随机抽样方式抽取大一、大二非医学专业大学生3 000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1.2 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参照 《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和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邀请2名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审核及修改。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4项内容、CPR知晓情况5项内容、既往CPR培训经历4项内容、学习需求4项内容、施救意愿4项内容、CPR相关知识考核25项内容: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未答不得分,每题1分,总分25分,20分以上为优秀,15~20分为合格,15分以下为不合格。
1.3 调查方法
调查员经过集中培训,首先向大学生讲解该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进行问卷调查。该次调查研究的3所大学中共有大一、大二班级182个,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共抽取81个班级共计3 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997份,有效回收率99.9%。
2 结果
2.1 大学生一般资料
该研究实际抽取2 997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男性1 583名(52.8%),女性 1 414名(47.2%);理科大学生 1 557名(52%),文科大学生1 440名(48%);大一学生 1 630名(54.4%),大二学生 1 367 名(45.6%),平均年龄 18~23(19.5±2.6)岁。
2.2 大学生CPR认知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92.3%的大学生都听说过CPR,但了解CPR操作的大学生却只有18.7%,对CPR抢救的黄金时间知晓率只有8.5%,说明大学生对CPR的认知水平较低。见表1。
表1 CPR认知水平[n(%)]
2.3 大学生CPR培训经历
研究显示只有10.9%的大学生接受过CPR培训,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网络电视等多媒体设备,没有接受过培训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接受培训。见表2。
表2 CPR培训经历[n(%)]
表3 CPR学习需求[n(%)]
表4 CPR施救意愿[n(%)]
2.4 大学生CPR学习需求
由表3可以看出86.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CPR是非常必要的,66.1%的大学生想通过在校完成培训学习,并且有72.9%的大学生认为CPR可以成为非临床类大学生的必修课。见表3。
2.5 大学生CPR施救意愿
84.1 %的大学生愿意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实施CPR操作,但有63.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能力没有信心,怕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见表4。
2.6 大学生CPR知识考核情况
通过对大学生CPR知识考核发现,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CPR理论考核合格率只有13.9%,说明大学生CPR理论知识匮乏。见表5。
表5 CPR考核成绩
3 讨论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基本核心技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决定性治疗措施,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在4 min内实施CPR,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4]。在2000年心肺复苏国际指南会议上,在学校推广初期CPR术并作为一项基础教育战略被专家强烈建议[5]。
该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92.3%的大学生都听说过CPR,但了解CPR操作的大学生却只有18.7%,对CPR抢救的黄金时间知晓率只有8.5%,大学生CPR理论考核合格率只有13.9%,说明大学生对CPR的认知水平较低,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对CPR有一定了解,但不能正确掌握CPR操作和理论知识[6]。主要原因是我国CPR培训主要局限于医疗专业人员和医学院校,而对在校学生CPR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对于CPR知识的了解和重视不够[7]。研究显示只有10.9%的大学生接受过CPR培训,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网络电视等多媒体设备,其次是学校和社会宣传,没有接受过培训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接受培训,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任务重没时间学习以及对这项技能不太感兴趣。这表明CPR在我国的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引起足够的社会重视,国内开展CPR培训远远不足,且未形成系统的培训模式[8],导致知识结构不系统、不生动,大学生掌握程度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CPR的学习意愿和施救意愿都很积极,84.1%的大学生愿意为他人实施CPR操作,但有63.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能力没有信心,怕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86.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CPR是非常必要的,66.1%的大学生想通过在校完成培训学习,并且有72.9%的大学生认为CPR可以成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国外许多国家已将急救教育纳入学校义务教育,从而有效普及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挪威早在1961年就强制性的将心肺复苏课引进学校,德国青少年在学校至少要接受一天半的心肺复苏课程培训,日本学生都要接受严格的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且所有学生的心肺复苏训练课程必须过关学业成绩才算合格[9]。因此把CPR设置为大学必修课,可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意愿,并成为大学生中普及CPR的理想途径[10]。
综上所述,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对于CPR的认知水平较低,但学习和参与意愿很高,对大学生进行CPR培训有利于提高我国院前急救能力,并在普及和宣传CPR技能中发挥传播作用,以此来提高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