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教学法联合Seminar教学法在儿科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2018-11-19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儿科规范化病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帮助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过渡,在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师中发挥重要作用[1],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儿科临床医师提高诊治能力和成长的必要阶段,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及建设与发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临床实践、专业理论知识和外语[2],其中对培训人员的临床能力要求较高,而儿科是研究这个阶段有关小儿正常生长发育规律、疾病的防治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儿科疾病种类多,临床表现复杂,前沿知识更新快,加之儿童年龄小,表述不清,查体不配合,因此常让刚参加儿科的规培医生感到畏难,如何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对儿科疾病的基本处理成为儿科临床带教所关注的问题。传统培训模式以老师讲授式教学为主,学员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不利于学员主动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模拟教学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模拟临床医学的工作场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无风险的学习临床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与环境[3],Seminar教学法是指导一组学生为某一问题与带教老师共同讨论的一种紧密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4]。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引导学员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锻炼了学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将Seminar教学法联合模拟教学法运用于儿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共5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学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5人,其中男10人,女15人,年龄22~26岁,平均(23.5±1.10)岁,其采用模拟教学联合Seminar教学法教学;对照组25人,其中男12人,女13人,年龄22~26岁,平均(23.6±1.08)岁,其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两组学员均为大学本科毕业直接进入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其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学员划分床位,对组员所管理的病例进行教学,内容包括带教老师(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学查房,随时讲解分析、小课堂讲授等,主要由老师向学员进行单向传授。

1.2.2 实验组 规培学员也进入临床分管床位,入科时即向学员讲解模拟教学联合Seminar教学法,5人分为1个小组,每周进行1次案例讨论,模拟教学和Seminar教学法的具体实施。(1)准备:由分管规培学员的2位待教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儿科常见的一些病比如小儿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等设置模拟病例,带教老师提前1周向组员们公布模拟病例及需要讨论的主题,组员们需积极查阅资料,组员中指定1名主讲人,由主讲人将查阅到的资料汇总并制作成PPT。(2)模拟病例再现:以婴幼儿模具为患儿,带教老师为家属,并指定主讲人为医生再现临床场景。(3)讨论:主讲人通过接触的模拟病例汇报病史,组员们讨论病情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相关查阅的资料,最后由带教老师对整个过程进行点评,归纳和总结。

1.3 教学结果评估

1.3.1 理论考试 采用书面形式,考试的试题从西南医科大学儿科教研室自行建立的试题库里随机抽取,考核成绩均以百分制计算。

1.3.2 技能考试 所有学员临床技能考试采用由美国内科医学会推广出的迷你临床评估方法(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进行评估,Mini-CEX评测表共分7个项目分别是:医疗面谈技能、体格检查技能、专业素质、临床判断、沟通技能、组织能力和整体临床胜任能力,每个项目分值为1~9分,分为3个等级:1~3分—“不合格”,4~6分—“合格”,7~9分—“优秀”。所有学员临近出科前在临床实践中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测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规培学员理论考试析考试成绩的比较

出科时,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为(91.28±2.28)分,对照组为(84.82±3.68)分,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出科时理论成绩的比较(±s,分)

表1 两组出科时理论成绩的比较(±s,分)

实验组 25 91.28±2.28对照组 25 84.82±3.68 t值 - 7.472 0 P值 - 0.000 0

2.2 两组规培学员技能考试成绩的比较,见表2

Mini-CEX考核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7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3 讨论

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由于所服务患儿年龄小,患儿常常不能准确而全面叙述病情,且查体不配合,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加之医疗环境中家长对于患病孩子过于紧张,因此除了要求儿科医师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常常要求儿科医生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如何科学高效培养儿科医师是每一个临床教学基地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手段再现临床中的场景,不必担心医疗中存在的风险,并可以反复操作,学员占据主动地位,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5]。

表2 两组出科时Min-CEX评测结果(±s,分)

表2 两组出科时Min-CEX评测结果(±s,分)

医患面谈技巧 7.04±0.56 6.14±0.42 6.44 0.000体格检查技能 6.98±0.55 6.12±0.46 5.98 0.000专业素养 6.96±0.53 6.08±0.51 5.91 0.000临床判断能力 6.82±0.55 5.94±0.72 4.81 0.000沟通技能 7.22±0.74 6.32±0.57 4.87 0.000组织能力 7.10±0.58 6.28±0.56 5.09 0.000总体胜任能力 7.28±0.49 6.36±0.59 6.06 0.000

而Seminar中文释义为“研讨会”是是专门针对行业领域或具体讨论主题在集中场地进行研究、讨论交流的会。Seminar最早见于18世纪教育家佛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从而把Seminar引入到大学中[6]。理科部在“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为配合学校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迈进步伐,特开辟本科生的Seminar平台,Seminar教学法在20世纪20年代引入中国,后在多个高校盛行,有研究显示将Seminar教学法用于临床医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7-11]。

但是联模拟教学法运用于儿科规范化医师培训在我国尚未见报告,我科结合儿科医疗实际大环境,让学员们先模拟临床中常见的病例,教师再在模拟病例中观察学员的表现,然后通过该病例与学员互动,讨论,避免了传统代教法方法的单一性、枯燥性,学员在与老师相互讨论中,全面调动起了积极性,加深了临床中临床思维、技能操作的能力[12-13],同时学员们通过事前的查阅资料,制作PPT,也加强了学员们的科研能力。这一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在儿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传统的带教方法也不利于儿科医师的培养,本研究将模拟病例法和Seminar法联合用于儿科规范化医师的培养,通过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试发现,与传统的培养方式相比较,模拟病例法和Seminar法联合培养更能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增强学员的理论知识,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同时能达到对学员科研知识的培养,增加了规范化培训的效果。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师资不足,同时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模拟设备,否则会影响培训效果,另外老师和学员在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在前期准备工作,也是一大挑战。总而言之,模拟病例法联合Seminar教学法的联合培养在临床培养规范性儿科医生中,其教学更加人性化,科学化,规避了医疗风险,积极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随着大型三甲教学医院的儿科基地的扩大建立及国家在儿科学方面的投入,其所存在的问题都会解决,因此该联合教学法值得在临床教学基地中推广。

猜你喜欢

儿科规范化病例
“病例”和“病历”
也门霍乱疫情更新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