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船下篙,顺水推舟,船行千里
——对2018年南通市中考数学第28题的分析与思考
2018-11-19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章小健
☉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 章小健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2018年南通市中考数学试卷的评阅工作.今年数学试卷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题源,充分体现了“遵循课标,紧扣课本,重视能力,贴近生活,控制难度”五大命题原则.第28题(压轴题)以教材“最短路径模型”构造新定义,考查对定义的理解、运用和探究,试题入口熟悉又宽敞,解法多样,探索性强,是课本经典题目和题型的升华,让经典题有了新意,更有活力.
本文拟对第28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试卷中所反馈的信息,谈谈对数学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一、试题呈现
【定义】如图1,A、B为直线l同侧的两点,过点A作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连接AP,则称点P为点A、B关于直线l的“等角点”.
(2)若直线l垂直于x轴,点P(m,n)是点A、B关于直线l的等角点,其中m>2,∠APB=α,求证:tan
(3)若点P是点A、B关于直线y=ax+b(a≠0)的等角点,且点P位于直线AB的右下方,当∠APB=60°时,求b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
二、参考答案
(1)C.
(2)如图3,因为点P(m,n)是点A、B关于直线l(直线x=m)的等角点,由定义可知A、A′关于直线x=m对称,所以PA=PA′,∠APG=∠BPH.
所以∠A=∠A′.又∠APB=∠A+∠A′=α,所以∠A=
作BH⊥直线x=m,垂足为H.
可得∠AGP=∠BHP=90°,所以△AGP △BHP,则
三、优秀解法
本题第(2)问,叙述简约,呈现简洁,解法灵活多样,现给出不同于参考答案的一些解法,供参考.
解法1:如图4,延长A′A交y轴于点G.设A′B交y轴于点H,连接GH.
因为点P(m,n)是点A、B关于直线(l直线x=m)的等角点,由定义可知A、A′关于直线x=m对称,可求得A(′2m-2,),PA=PA′,所以∠PAA′=∠A′.又∠APB=∠PAA′+∠A′=α,所以∠A
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k≠0).把A(′2m-2,)、B(-2,-)代入,得:
解法2:如图6,作PG⊥y轴于点G.设直线A′B交y轴于点H,则∠GPH=∠A′.
分析:解法1和解法2中,学生利用点的坐标求出了带参数的直线解析式,再利用直线的解析式求出与坐标轴的交点的坐标,利用坐标表示出线段的长度(用含m或n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此方法学生易下手,贴近学生思维.
解法3:如图7,设A′B交x轴于点M,直线x=m交x轴于点N,连接MN.
yA′+yB=0,所以A′、B关于点M对称.
由中点坐标公式,求得xM=m-2,所以MN=2.
分析:学生紧靠定义实现条件的转化,求出点A′的坐标,发现B、A′关于点M对称,从而求出M点的坐标,进而求出MN的长,根据要证结论,考虑包含的直角三角形,直接利用定义转化成线段的比值,问题得证.解法独特,颇具新意.
解法4:如图8,连接AB.
yA′+yB=0,所以A′、B关于点M对称.
O、M分别是BA、BA′的中点,所以OM是△BAA′的中位线.
解法5:如图9,过A′、B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交于点H,A′H交x轴于点N.
yA′+yB=0,所以A′、B关于点M对称,M是BA′的中点.又N为AH的中点,所以MN是△A′BH的中位线.
分析:解法4和解法5中,学生从定义出发,求出点的坐标,再由点的坐标发现对称,进而构造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中位线求出OM或MN的长,使问题得证.
解法6:如图10,因为点P(m,n)是点A、B关于直线l(直线x=m)的等角点,由定义可知A、A′关于直线x=m对称,可求得点A(′2m-2,
分析:解法6和解法7思路简洁,但两种解法中都应用到直线的斜率k的计算公式解法7中还用到了直线的夹角公式和正切倍角公式.学生需要对公式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会运用公式,解法7运用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探究方法,这可能得益于创新班学生之笔.
在众多考生中也有不少考生考虑作点B的对称点,构造“等角点”(如图11),其他解法同上文.
四、试题评析
本题以课本例题“最短路径模型”构造新定义.学生感觉模型熟悉,定义简单,其实就是旧知的一个创新.这与近几年南通中考最后一题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本题不再是以抛物线或双曲线为载体,而是根据学生熟知的模型,重新定义,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迁移与探究的能力.
第(1)问是第(2)问的具体情境.第(1)问的解法为第(2)问提供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意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向第(2)问和第(3)问过渡,安排合理,为学生探究铺路.第(2)问难度不大,但方法灵活,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的心理障碍,为第(3)问探究和创新树立信心.第(3)问紧扣定义,确定P点的轨迹,从而确定直线的位置.
如图12,因为AB长为定值,且∠APB=60°也是定值,所以点P始终在以AB为边的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上.故可在直线AB的右侧以AB为边作等边△ABC,再作△ABC的外接圆⊙O′.根据“等角点”的定义,P是点A、B关于直线y=ax+b(a≠0)的等角点.故直线y=kx+b与直线PA、PB所成锐角相等,即∠BPM=∠APN.又∠APB=60°,所以∠BPM=∠CPN=60°.故可作∠APB的角平分线PG,过P点再作PG的垂线MN即为直线y=ax+b.在⊙O′中,∠APN=∠ABC=60°,所以MN必过点C,即直线y=ax+b必过点C.考虑点P在直线AB的右下方,且点P在⊙O′上,我们可以把直线MN绕着点C旋转寻找点P的可能位置,可以发现经过点B和点A时(如图13和图14),即为第(3)问问题探究的极端情况.当直线y=ax+b平行于x轴时(如图15),a=0,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当点P、A重合时,直线y=ax+b(a≠0)过点A、C,求得(如图14).
第(3)问要求学生结合图形探究点和直线的运动变化,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发现结论.优秀学生能展示自己的数学智慧和创新能力,使该题起到了选拔的作用.
五、教学启示
从考生卷面及得分看,对于第(1)问,多数考生可得全分,第(2)问和第(3)问问题较多,一些学生不能把定义的内涵应用于新的情境,如本题中“等角点”的定义,学生未能把等角的条件转化利用,构建相似,一些学生不能利用基本模型,如过B点作直线x=m的垂线,构造“X型”等数学模型构造相似,建立边长关系,不会求解含字母系数的直线的解析式,不会计算与坐标轴的交点的坐标及用含字母m或n的代数式表示线段的长.因此,对数学教学有以下启示.
1.关注基础,理解定义的内涵,实现知识迁移
本题第(1)问和第(2)问难度不大,但许多考生不能把新定义的知识迁移.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必须加强定义的理解,掌握定义的内涵,夯实基础.对于新定义的教学,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概念,然后提炼问题结构,再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揭示问题结构.像上文中找出P点在以AB为边的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上,借助圆研究.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加强互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双基”,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定义的内涵,实现知识的迁移.
2.立足教材,重视基本模型,提升解题能力
教材与教材中的一些数学模型,是中考命题的蓝本,同时是天然的好素材.每年都有大量的新颖试题直接源于教材,或以教材中提供的一些数学模型为基础,经过改造整编、移植借鉴.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立足教材,重视基本模型,要理解基本图形的关键特征,找准基本图形的核心要素.试题中有的基本图形处于潜伏状态,有时需要通过补充尝试激活基本模型.如上文中作垂直构造“类似K型或X型或A型”模型.我们要让教材成为学生巩固知识、观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发展能力、掌握思想方法的重要渠道,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飞跃,以提升解题能力.
3.注重发散,加强思维拓展,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造就不了创新型人才.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再次发现,重新组合,让学生在知识的自主建构中,张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应尽可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新定义考题解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直接写结果的设问时,要充分展开思维过程,通过数形结合、动画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理解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试卷评阅中发现,有部分考生解题不规范,格式不简明,抓不住得分点.如有学生用P(m,n)、B(-2,-)求直线的解析式,解析式中含两个参数字母,为后续解题设置了障碍.还有考生把表示成,导致错误.还有代数式的变形、化简、计算错误较多.所以平时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解题格式和书写格式,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提高学业水平,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