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诊断中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的应用
2018-11-19王爱香
王爱香
尿路感染疾病又被称为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常常会合并菌尿与脓尿,甚至引起泌尿系统性炎症情况。如果有尿路感染出现,病原菌会沿尿道上行侵入到患者肾脏,如果不能够及时实施治疗,则会严重损伤患者肾脏[1]。现将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疑似尿路感染患者40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尿路感染诊断当中尿液有形成份分析与尿液培养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进行就诊的疑似尿路感染患者400例作为观察对象,40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有220例,女性患者有180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56.5±8.4)岁。
1.2 方法
尿液细菌培养检测方式: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无菌容器进行中段清洁尿液的采集。尿液病原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根据无菌操作的流程实施操作。采用平板接种法,将尿液标本充分混匀,表面干燥之后,接种至血平板上,培养过夜。并且将标本放置在35℃环境当中进行培养大概20~24 h,将培养基取出。使用病原菌鉴定仪器对培养基上面不同菌落实施病原菌类型的鉴别。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方式:使用全自动有形成分分析仪器对尿液标本进行有形成分的分析,具体实验操作步骤需要根据分析仪器说明书进行,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
将尿路感染相关临床诊断结果作为检测结果诊断标准。检测成分为解脲支原体与尿胆红素等。解脲支原体检测值大于500则显示检测结果为阳性,尿胆红素大于2.64 μmol/L则为阳性,尿隐血大于250 U/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检查结果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0例受检患者当中,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检测出病原菌阳性的有120例,尿液细菌培养方法检测出病原菌阳性的有70例,两组之间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两种检查方式检查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0例受检患者当中,实际病理证实阳性130例,可见两种检查方式的符合率之间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2所示。
3 讨论
尿路感染疾病为泌尿系统感染,是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所导致的炎症反应。相关报道显示[1-2],尿路感染多在女性当中发生,特别是在育龄女性与绝经之后女性当中发病率最高。早期对尿路感染进行检查,并实施针对性治疗,能够避免尿路感染所造成肾脏与器官感染。尿路感染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发病的原因相对较多,主要是尿道插管、尿道梗阻、尿液反流、泌尿道生理退行性变化等[2]。
上尿路感染临床典型症状主要是高热、腰背疼痛、尿频、尿急以及尿痛症状。下尿路感染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是尿频、尿急与尿痛症状。一般情况下,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并不显著,会耽误诊断与治疗的实际,致使逐渐发展为慢性疾病。
王建华[3]的研究结果显示,尿液细菌培养诊断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低于尿沉渣分析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本次研究结果与其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检测出病原菌阳性的有120例,检出率为30.0%;尿液细菌培养方法检测出病原菌样性的有70例,检出率为53.8%。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次研究在检出率方面进行观察,实际检查细菌阳性130例,尿液有形成分检出率为92.3%,尿液细菌培养方法检出率为53.8%。说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与实际情况符合度更高,因而在尿路感染的检查诊断过程当中,采用尿液有形成分检查,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检查诊断准确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尿液细菌培养法检验属于临床泌尿系统检查常用方式,操作简便、价格相对低廉,且阳性检出率较低[4-5]。而尿液有形成分方法检出率相对较高,能够有效弥补尿液细菌培养方法的缺陷。对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实施尿液成分分析方法检查,并且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对患者实施初步筛查[6-9]。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阳性的患者实施尿液培养方式检查,并且实施再次验证,能够有效提高检验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提高尿路感染病症检出阳性率。对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方式检查患者使用定量尿培养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检验敏感度与特异度,提高尿路感染阳性检出率[10-12]。
表1 400例患者两种检测方式检测阳性结果分布
表2 两种检查方式检查诊断符合率比较
综上所述,尿液有形成分测定与尿培养检测比较,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方式操作简便、检测快速、重复性相对较高、准确度较高,针对早期尿路感染疾病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有效降低临床误诊与漏诊率的发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