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践研究
2018-11-19崔进
文/崔进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着培养时间不够、校外实习学生党建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党建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者要先抓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学生党建工作延伸到课堂、寝室和校园中,再做好校外实习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和党建工作联动机制。同时,还要依托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党建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考察时间有限。根据《党章》的规定,学生入党流程包括:学生自愿提出入党申请,参加党校学习培训和考试合格,党支部讨论后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再经过至少一年以上的入党培养教育、党支部定期考察,考察合格通过支部讨论确定为入党发展对象,经政治审查合格,成为预备党员,考察一年后转为正式党员。由于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本来就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预备党员考察等工作上存在时间瓶颈,再加上目前各地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 “2+1”或“顶岗实习”模式,使得原本就很紧张的学生党员发展时间被进一步压缩。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学生党员的培养和考察,切实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
其次,“2+1”“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双方对学生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均较为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党员教育工作,但在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期间的跟踪教育管理环节上较为薄弱。这一方面与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健全顶岗实习期间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实习单位的党建工作较为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进入到非公有制企业、外资企业实习,这些企业要么党建工作流于形式,要么根本没有建立党组织,使得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党员教育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最后,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途径单一,缺乏实效性。在互联网深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在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的党建活动基本上以支部大会为主,形式多以宣读文件为主,让学生颇感枯燥乏味,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不强,缺乏新意。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工作的创新实践研究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党建工作者要群策群力,学会利用网络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党建工作。
针对高职院校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党员发展带来的困局,学校应当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合理规划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党建工作时间,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性研究。党建工作者要抓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学生党建工作延伸到课堂、寝室和校园中。
针对学生党员在外实习期间党建工作较为薄弱的状况,对有基层党组织的企业,学校党建工作者应当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和党建工作联动机制,延伸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空间;对没有基层党组织的企业,学校应当联系企业所在的街道,通过街道的基层党组织做好在外实习学生的党员教育工作。同时,学校要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校外实习学生党员的党员教育机制,例如学校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学生党员追踪追访机制,及时准确地了解校外实习的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校外实习学生党员的思想困惑;通过建立学校、企业、街道的党员联动评价机制,加强对校外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动态管理;还可以根据外出实习的学生党员较多、较分散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名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学生党员作为校外学生党员联络人,通过这些学生党员将党建工作的相关内容及时传达给校外实习的学生。
高职院校还可以依托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党建工作。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等及时推送党建信息;通过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做好学生党员的沟通、交流工作;针对在外地实习无法按时回校参加党组织生活的学生,要通过建构学生党建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组织生活,切切实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按照国家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特色和办学实际制定了“2+1”“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校企协同产学研共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些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但由于学生至少有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校外实习,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号召,探索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