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河南文化产业投资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8-11-19李淑华

决策探索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文/李淑华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先天优势。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并相继组建了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成立了省级、市级文化投资公司,投资建设了以“老家河南”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在文化产业方面一步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缺乏创新和发展后劲。回顾发展历程、审视发展举措、反思发展成就,笔者对省内重点产业项目的投资现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资产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认真思考。

一、河南文化产业投资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府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营造不够

政府投入是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投入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但仍有大量缺口,与发达地区相比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明显不足,尤其电影、电视剧、动漫有影响力的精品很少,这与“文化大省”的称谓极不相符,为在“十三五”末完成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的目标,文化产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还要找到新的发力点。

(二)投资主体单一,社会资金难以向文化产业靠拢

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对意识形态高度管控,对文化经营机构的设立以及民营和境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都有严格规定,要求必须以国有资本为投资主体,准入门槛较高,对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形成明显的壁垒。同时,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给文化产业投资带来了极高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影视剧制作、新闻出版等方面,民间机构担心对意识形态把握不准、风险控制难度过大、审查期限过长等诸多因素,使之对文化产业投资望而却步。而且,民间机构发起的文化产业资金匮乏,利用外资水平还比较低,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较低、投入规模较小。因此,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改进和完善体制机制,是文化产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三)审批程序烦琐,项目投资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政府投资的文化投资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论证审批周期长、限制较多、不灵活,往往错失发展良机,最终形成大量政府资金因无法真正投资项目而闲置,虽然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但无法实现有效增值。为了完成“增值”目标,不得不追求短期效益、放弃长期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放弃文化属性和社会效益。

(四)考核办法不科学,文化产业偏离发展轨道

对文化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全面,有的片面追求GDP增长,有的单独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真正体现文化产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理念。比如:对文化类企业和其他生产类国企的管理没有区分开来,没有充分考虑文化产业投资的特殊属性和基本特征,使文化产业投资决策投鼠忌器、缩手缩脚,严重束缚了文化产业发展。

(五)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产业后续发展乏力

一方面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河南的文化产业投资起步较晚,专业化的投资机构数量较少,文化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高、精、专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善于经营管理、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丰富市场化运作经验的综合高端人才非常缺乏,不利于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才机制落后。目前,很多国有文化企业还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用人制度,造成大量归国留学人员和社会精英无法顺利进入这一体制,更无法快速进入管理和决策层,造成人才队伍老化、思想僵化、理念固化,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形势。

(六)融资手段单一,文化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从传统的投融资方面来看,将企业的厂房、机器、土地等不动产抵押以取得贷款,是最常见的融资方式。但中小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少,更多的是版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这些在贷款或者合作中,由于资产估值困难、专业性要求高以及后续监管乏力、变现困难、产权交易市场不活跃等问题,给企业贷款带来了极大困难。很多中小文化企业组建数年,始终依靠自己的积累维系运行,长不大,难做强。

二、创新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与管理的新对策

(一)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文化产业经常性投入逐年增加。用好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在开发利用好河南传统的圣贤文化、商业文化、农耕文化、禅宗文化、武术文化外,精准扶植市场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大力支持影院、实体书店等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及时发布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引导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帮助民营文化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技术、人才、市场、资源、资金等状况,为民营文化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

(二)推进文化企业分类管理,释放文化类国企的能动性

2018年,河南省成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对省管文化企业进行监管及考核,尤其是加大了对社会效益的考核,将进一步释放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潜能。同时,文化类国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主体,下一步,还应该对演出、动漫、展览、新闻出版、文化娱乐、广播影视等进行细化管理、分类对待。对于消费性、产业性的文化企业,要突出重点,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在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大力实施改革,通过开放式重组,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三)引导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发挥好多种资本的互补优势

要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在人才、经验等方面的互补优势,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让更多的参与者分享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红利。同时要利用好外资的互补优势,通过股权投资优化股权结构,吸收外资的运营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建立健全文化融资体系,推行金融资本和文化产业对接

新时代经济形势下,文化与金融的结合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利用文化企业拥有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作为授信担保,争取金融资本融入文化企业,跟着企业一起发展和增值。同时,可以以省级文化投资企业为龙头,将河南18个地市的文化投资产业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投资主体,既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投资信心,也扩大了文化企业的融资规模、降低了融资成本。

(五)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增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首先要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学习和业务培训,使之熟练掌握文化投资专业知识,通过业务交流,不断积累投资和管理经验。同时,把加快培养与适度引进有机结合,创新用人机制,打破干部终身制的藩篱,舍得官位、舍得资金,引进懂文化、懂市场、懂资本运作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和优秀战略投资人,尤其是引进文化创意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充实高层管理决策队伍,抢占先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帮助文化企业快速扩张资本市场。

(六)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有效推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下一步还应制定完善文化企业领导人员、国有资产监督、国有资产重大事项、综合考核、企业分类等系列制度,形成科学、高效、完备的体制机制。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企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