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逻辑与内涵
2018-11-19王太明
王太明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奋斗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长远目标,立足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最基本的国情,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变革和非凡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具有新特征和新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017.矛盾是事物规律性、本质性的客观属性,是促进事物发展、运动的动力,认识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条件,因此,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提炼、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之上,从历史、理论、实践、现实四个维度发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生成逻辑,从纵向和横向双重维度,以及比较视角解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
一、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第一源泉和根本动力,①刘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4(03):49-52.我国在近代化探索阶段、革命战争阶段、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阶段具有各自阶段的历史特点、历史任务和社会矛盾,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相互交织、相互转化、不断演变。②刘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分析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4(03):49-52.1979年,由于刚进行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统一,我国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在党中央主持召开的理论务虚会议上,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③赵象举.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演进研究析[D].湖南: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13.20.30.35.这是针对前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所取得的成绩和所犯错误做出的历史转折性判断,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问题是生产力的落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④赵象举.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演进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13.20.30.35.并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予以确认和重申,这是在经济取得一定发展,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判断的基础上,对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两个最大的经济现实的研判。⑤赵象举.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演进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13.20.30.3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出现了社会不公、腐败严重、两极分化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性问题,表面上看这是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实质上问题的背后反应的是社会矛盾。社会的发展必然孕育社会矛盾,社会发展和社会矛盾相融相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进一步激发社会矛盾,反过来就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因此,到本世纪初,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不少政界、学界人士开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进行反思,近十多年来,对于当前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不少新看法、新观点,主要集中性的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公众良性与法治制度、公共需求与公共供应、大众阶层与既得利益阶层、供应过剩与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等。
基于不用的理论视野和不同的研究视角,以上认识既有政治层面的,又有经济层面的,还有社会层面的等等,虽然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对现实社会问题一定程度集中性的反应和表达,但都未能正确回答“当前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个关系到我国思想统一和工作重心的根本性问题。对于政界、学界的谈论、争论,始终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中央决策层也未进行明确的表态和宣告,直到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根据发生变化的客观实际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思想,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的重大思想和行动指南之一,虽然对认识我国当前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起到积极的探索作用,但并未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论述和宣告,因此,在新的历史、新的条件、新的时代下,迫切需要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新的科学的认识。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逻辑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偶然中的必然,它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现实逻辑。
(一)历史逻辑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是对前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首先,无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之前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什么样的区别,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最基本的国情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没有变、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没有变等等,这就决定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之前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内在的历史性。其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之前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继承。之前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①赵象举.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演进研究析[D].湖南: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13.20.30.35.“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刘晓灿.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和面临的新任务[D]河南: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6-13.等等,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相比较,二者都涉及到“人民”、“需要”、“发展”,体现出二者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表露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需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充分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最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之前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涵盖的内容更丰富、包括的层面更多元,重点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问题,这是在内容上和内涵上对我国之前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二)理论逻辑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具有一定的理论逻辑和理论渊源。首先,马克思矛盾观为这一重大论断提供了理论支撑。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第一本源和根本动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论述是矛盾的普遍性与我国社会矛盾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坚持对立统一规律,既回顾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开创性成就,又看到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也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思维,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刘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4(03):49-52.。其次,毛泽东矛盾论为这一重大论断提供了理论支持。毛泽东同志关于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尤其是矛盾的斗争形式等为习近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述提供了理论来源,一方面是对其合理内核的吸收,尤其是矛盾的发展,及其相互转化的思考,另一方面结合新时代、新特征、新问题、新目标所进行的重大判断。最后,之前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提供有益借鉴。一方面两个阶段所论述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任务没有变,另一方面二者所坚持的原则和宗旨具有理论上的一致性。
(三)实践逻辑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论断来源于治国理政实践,又指导治国理政实践。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奋斗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情、世情、党情的基础之上,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①胡承槐.科学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N].浙江日报.2017-08-17(006).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纵深发展,进行包括脱贫攻坚等在内的一系列伟大斗争、建设包括“一带一路”等在内的一系列伟大工程、推进包括“双一流”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伟大事业,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四个自信”更加彰显,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②颜晓峰.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N].湖北日报.2017-08-16(010).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论述具有很强的实践逻辑和实践来源。
(四)现实逻辑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具有很强的现实逻辑和现实思考。首先,习近平多次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层面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③王明生.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群众.2017(09):25-27.他不仅是这么说的,实践证明也是这么做的。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财富的蛋糕越做越大,人民已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现实转变和角色转变,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如果继续按照之前历史阶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在理论上可能滞后,在现实上可能异化。最后,新时代产生新问题,要求新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需要随之进入新时代,符合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述,是对目前历史阶段的新定位,也是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分析,标识着我们工作重心和工作任务的转移,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深刻体现着“五大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和根本底线,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和以目标为导向的双重导向。
(一)“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
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阐释既需要紧密结合两个主观性词语:“美好”、“需要”,也需要紧密结合一个客观性词语:“生活”,还需要紧密结合“美好生活需要”这个整体性词语,三者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美好”属于一个程度副词,一方面与个体“需要”密切相关,是主体“需要”属性的客观反应,也就是主体“需要”的状态,另一方面“美好”既是一种心理愿望,又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人们对自己目前及未来的一种判断趋向。“需要”按其需要的主体可以分为公共需要、个人需要、国家需要等三个类别,人的“需要”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主体差异性,[7]归根到底,“需要”是一种主体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的有机统一体。“美好生活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个人层面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重强调个人的需要,需要的个性化,另一方面指公共需要,或者可以说是大众需要,着重强调大多数人的需要,而十九大报告作为国家层面的报告,显然是指大众需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指整体需要、群体需要、公共需要、大众需要。
“美好生活需要”是人们希望到达的一种生活程度,也是从整体性、群体性层面来说人们的一种生存生活状态。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划分,显然,“美好生活需要”是涵盖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就大大增加了“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性和延展性,从中可以看出它是基于安全需要层面及其以上的。因为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国民财富的蛋糕越做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国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的生活需要更加多元化、多层次,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状态。
(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内涵
分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原因,理解其科学内涵,研究其治理对策,是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笔者认为,若要充分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内涵,既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限定语,又要剖析“不平衡”、“不充分”这两个程度副词,还要分析“不平衡”和“不充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同时也要把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整体性。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对“不平衡”有不同的理解。从主体层面来看,主要是国家、社会、个人发展不平衡,这其中涉及到公与私、政府和市场、法制制度、社会公德、个人道德之间的不平衡;从地区区域层面来看,主要是东部、中部、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黄渤海地区、雄安新区、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粤港澳地区等之间发展不平衡;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党的建设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后三者滞后于前三者的发展程度,物质发展、科技发展、精神发展之间不平衡,后二者滞后于前者发展程度,尤其是信仰危机和精神危机是目前我国最大、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不平衡,一方面社会在长足发展,而人的发展却不均衡、不平衡,甚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阶层固化,既得利益集团占据大部分财富,贫穷代际传递等均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真实表现和客观反应。
从不同的角度看,对“发展不充分”也有不同的理解。发展不充分,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发展程度不够,发而不达,发展水平仍然与人民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差距。从发展动力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能力不足。虽然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在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自主创新的世界性和历史性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的水平和能力仍然不够高,创新的社会环境未有效孕育,创新的法治、知识产权机制未得到足够完善,未能够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发展;另一方面改革亟待巩固和深化。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越到最后,难度越大、困难越多、任务越重,尤其是在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斗争、社会财富分配等核心领域的改革力度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从发展方式上来看,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环保型的发展方式还未实现彻底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不佳,第一、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从发展结果上来看,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效率仍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民仍然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共同富裕的理念未形成统一共识和制度安排。
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是目前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状态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总的来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真实反应和客观表达。发展不充分更加侧重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问题,发展不平衡则更加侧重于物质发展方面的问题,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存在双向互动、双向作用的联系,从经济层面上讲,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不充分的根源,从人的全面发展层面上讲,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不充分是发展不平衡的根源。
四、结束语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的生成,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具有很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水平、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深刻总结和认真领会的产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派生出来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科学理论支撑和现实的哲学思考,既符合我国目前的客观实际,是我国发展状况的客观反应和真实表达,又吻合客观历史规律和人类规律,标志着新时代、新阶段、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