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港合一”:海南再出发
2018-11-19王毅武
王毅武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进入“4.0时代”(经济大特区、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这是中国的“双第一”: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中国第一个“区港合一”;“三个顶尖”:宣布成立者职务顶尖、宣布成立的文件顶尖、自贸港的开放度顶尖;“三个最大”:最大省域经济特区、最大省域自贸区、世界最大自贸港;“四个亲自”: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宣布。
首先理解和把握四个关键词: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所谓经济特区,是指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促进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与进步的特定区域。经济特区一般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198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兴办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的省域经济特区。2010年中央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
国际旅游岛,是指在旅游领域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国际化特定海岛。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本实践告诉我们:国际旅游岛不是候鸟岛、不是养老岛、不是移民岛、更不是炒房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质与主题是建设幸福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国际旅游岛建设背离了建设老百姓的幸福家园,其他一切都是空话。概括而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两堂一园一中心”,即旅游天堂、购物天堂、幸福家园、金融中心;战略定位是“三地两区一平台”,即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级现代化的热带农业基地、南海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平台。从理论上考虑,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本要求应当是:人员进出自由、货物通关自由、货币兑换自由、免税品购买自由、旅游项目落户自由、国际旅游规则自由——与国际惯例和标准接轨的开放性、有特色、上档次、高质量的国际化特定旅游海岛。换言之,它是让国外游客认识中国与海南、让国内游客体验世界与人类的海岛性旅游特区,其应当不差于美国的夏威夷、韩国的济州岛、泰国的普济岛、印尼的巴厘岛和祖国台湾的澎湖岛。在北京宣布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曾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1.6-2015.1.6),经 5年时间的努力与奋斗,海南百姓的生活水平要达到全国中等以上;第二阶段(2015.1.6-2020.1.6),百姓生活水平达到全国前列。从海南的实际情况出发,海南的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可以是“一岛五业”:国际旅游岛和国际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与现代教育业。实际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距离自由贸易区只差半步,因为航权开放、落地签证、离境退税、离岛免税等旅游方面的优惠政策海南已经在实施。
海南“一区一港”建设的基本内容可简要缩略为:10个方面、31条、356项具体任务;6大方面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体系;建设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产权、股权、碳排放权等6大类交易所;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等6大示范区(省);医疗、教育、文化等11个领域的对外开放;航天、深海科研南繁育种等11个基地(中心);城乡融合发展等18个方面的重大改革。海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区一港”使命光荣。
海南“一区一港”建设的战略定位: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实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
海南“一区一港”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确保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整体推进和稳步实施,强化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积极防范潜在风险。坚持统筹陆地和海洋保护发展,加强海维权,形成陆海资源、产业、空间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坚持发挥人才的关键性作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海南要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海南“一区一港”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四区一港一中心,以及“范例+名片”:覆盖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靓丽名片。
海南“一区一港”建设的目标模式: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海南建设“一区一港”过程中,要与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协调,包括了“四大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其总体要求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立开放型生态型服务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海南的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为什么海南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中国与海南实际出发,实现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二是不生搬硬套、急于求成、瞎子摸象、搞形式主义。三是整体推进,稳步实施,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四是一流的生态与营商环境,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五是以人民为中心,“三感合一”。六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策保障。
海南有68个天然港口,与“粤港澳大湾区”相邻,与纵深川、滇、贵、桂的出海口相连,与台湾通海,处于两洋(太平洋、印度洋)战略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联结东盟、澳洲、南亚、非洲的海上枢纽,还是新海上丝路的战略支点。众多港口构成海上交通链,成为“交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的海南必将成为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资金、信息和人才的集散地。
海南“一区一港”建设与已经建立的“1+3+7”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区别是:海南自由贸易区(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宣布的重大国家战略;是经济大特区与国际旅游岛的升级版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4.0版”;是全国最大、唯一的省域自由贸易区以及“区港合一”(分两步走),也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港(纵深腹地大)。
“海南4.0”的发展阶段:至2020年,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2025年,自贸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国内一流,生态环境全国领先;2035年,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自贸港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生态环境世界领先;21世纪中,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基于海南经济特区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海南“一区一港”建设的负面清单是:一定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一定不能再炒房炒地;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
推动“一区一港”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正确把握五个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破除旧制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协同发展和注重个性的关系。
必须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在推进“区港合一”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敢于较真碰硬,勇于破难题、闯难关,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头”。群众关心的主要事情是什么?尽快改善与提高本岛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因为海南长期以来“高物价、低收入”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再带入“海南4.0新时代”。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在哪里?就是炒房炒地,鼓了钱袋,毁了生态。近来海南省委省政府表示:壮士断腕,一定要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海南不做房地产加工厂。这得到普通百姓的一致赞赏与支持!深层次利益格局上的哪块骨头最硬?无疑是政治体制中的“吏治”问题,因为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特别指出:“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这与其说是对海南“一区一港”建设的警示性希望,不如说是对海南经济特区与国际旅游岛建设不尽如人意的婉转批评,点准了海南30年来的“穴位”。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12号文件中使用了一系列“热词”,既是对海南“一区一港”建设的严格要求,也是对海南推进“区港合一”的热忱期望:诸如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生动范例、靓丽名片、海南篇章、荟萃之岛、创新之岛、消费胜地,开放门户、走在前列、领先水平,新使命、新标杆、新体制、新格局、新路径、新高地、新亮点,示范区、试验田、开拓者、实干家,等等。一句话,始终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
此外,“区港合一”——海南再出发,起步之初,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或先期操作:
一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文件没有作废,特别是其中关于允许海南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优惠政策依然有效。所谓离岸金融(Offshore Finance),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并无直接联系,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也就是无论这些金融活动发生在境内还是在境外,不受当局国内银行法管制的资金融通。将离岸金融业务与中央支持海南从事的六大类型交易所业务有机结合,配之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海南腾飞插上翅膀!
二是着力申请南海部分区块油气开采权。南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越南在我国南海的几处油井采油价值是其国民收入的65%。海南可极力申请中央批准,在自己管辖的南海从事区块性油气开采。这既是南海主权的庄严宣示,又是南海开发的具体举措,还是海南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
三是切实摆脱房地产依赖,不当房地产加工厂。住房可实行非本地居民只租不售政策,在海南商品住房80%以上为非本地居民购买的大势下,本岛居民炒房是掀不起大浪的。在发展旅游与商务房地产的同时,注重旅游与农业、农村的有机结合,有效引导候鸟群体于民宿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医疗健康产业、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毋庸置疑,海南发展医疗健康产业很有潜力与优势;多引进几所国内外名校实乃当务之急。一方面,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另一方面,“一区一港”建设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是一流大学的支撑。同时,成规模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消费、旅游、服务、信息、房地产等各方面的需求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动力;教师队伍则是一支对于海南“一区一港”建设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高级人才力量。
五是在离岛免税的基础上尽快实施到岸免税。所谓到岸免税,即允许旅客在进境口岸免税店购买一定数量的免税商品,包括本国出国旅游者。据了解,我国公民的境外消费在持续升温,增长较快,2017年我国游客境外消费1.2万多亿,被称做“行走的钱包”。吸引本国游客海外消费回流,提振国内消费需求非常必要。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进境口岸设有口岸进境免税店。一方面,海南已有离岛免税,到岸免税与其性质相同;另一方面,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到岸免税是题中应有之义。再则,实施到岸免税可以有效提高海南的游客量。问题只是具体的操作与技术,如此好事,海南何乐而不早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