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陶艺
2018-11-19郭晴
郭晴
手工陶艺风潮,反映了人们想要回到更贴近自然本质生活状态的愿望。
提起电影《人鬼情未了》,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男女主角一起做陶的情节。两双沾满泥巴的手十指紧扣,深情地在旋转的泥陶间翻转,这个浓情蜜意的瞬间成了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
虽然现在技术发达,想要买到一件便宜且精美的瓷器不成问题,但近几年,一些小批量的手工陶瓷作品开始受到追捧,成为最热门的装饰品。
当人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量产套装餐具和花瓶,陶瓷制品不完美的瑕疵也被看成是一种美和时尚。常常能在引领潮流的家居用品商店里看到这些手工陶艺的身影,它们被当做是一种好品位的象征,摆在商店显眼的位置。
在陪孩子玩陶艺的时候,我认识了一名90后陶艺设计师。她学绘画出身,偶然间在网络上接触到手作陶艺,瞬间便被吸引,于是辞掉了广告公司的工作,跑到景德镇拜师学艺,随后开了一家自己的工作室。她说自己喜欢与陶泥亲密接触的过程,制陶有一种人与陶泥情感融合的感觉,能让浮躁的心慢慢静下来,她喜欢这种安静。
确实,制陶是件急不来的事情,其中要经过练泥、拉坯、捏雕、彩绘、印坯、施釉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不能一蹴而就,任何细节的忽略都可能导致作品的失败。
比如准备粘土。在开始拉坯之前,要确保把粘土中的气泡都挤压出来,因为气泡对于任何一个陶艺产品来说,都可能是灾难性的隐患。要像揉面一样不停地揉、摔粘土,反复操作以至所有的气泡都被排出。检查气泡是否被排出的方法是,用线把粘土球截成两半看其剖面。
随后就可以把双手浸湿,启动飞轮,开始制作。手拉坯是一种古老的制陶技术,也是体验泥性、感受泥性的最直接方法。先把粘土置于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将其抱正抱顺,然后在泥团上部的中间部位扣出一个窝,并通过上提把窝拔高。再把左手放在窝内,右手置于窝外,两手四指里外相对挤拉窝泥,向上或向外扩展,使窝泥变薄成适当厚度的坯体,同时使坯体成为预定的各种形状。最后在坯体的底部以下部位,用细线将坯体割下,即成毛坯。
操作过程中,切记任何时候的动作都要谨慎、轻柔,飞轮每转5次完成一个动作,确保所有的粘土在360度上得到同样的处理。关键是,要把握好力道与尺寸,按照既定的轨道,循序渐进,不要偏离。需要提醒的是,一旦操作失败,粘土就不能复位再次使用了。
毛坯干燥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在转轮上进行旋削修整,使其达到精坯的要求。修整毛坯这一步骤非常关键,过去有“三分拉七分旋”之说,可见其重要性。有的毛坯旋好后,还要进行黏结饰件的操作,如壶类黏结嘴和把,瓶类黏结耳饰、粘贴花朵等。
经过三五天风干,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绘画天分大显身手,在陶胚上进行随心所欲的创作,并根据彩绘的图案选择相应的釉。瓷器花纹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上彩可擦可改,最适合新手创作。上釉之后,入窑烧制10个小时左右,一件陶艺作品就出炉了。
手捏的陶瓷器皿,有质朴的手法、简洁的图案纹饰、温和的釉色。拙朴的外形和朴素的釉色,透露出一种素淡的美。日本学者柳宗悦先生曾说:“手总是与心灵相连。手工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找到劳动的快乐,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属性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品也可以说是心之作业。”
手工陶艺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厌倦了单调、冷漠、千人一面又缺乏人情味的工业制成品。同样,这一风潮也反映了我们想要回到更加贴近自然本质生活状态的愿望,我们想要找到隐藏在这些容器背后那些关于技艺和创造力的故事。
世事在变,陶艺的轮回也在改变,其制作和消费的对象也已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手工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一项业余爱好了,其与现代生活和审美的融合,让这股新风潮成为一种正在崭露头角的创意职业,一些手工陶艺公司甚至告别小众,成长为全球性的知名企业。而使用这些手工陶瓷的人已不再是奶奶辈,他们或许是插花师、艺术家,或者是你的设计师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