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该减负

2018-11-19董尹专栏作家

支点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提琴家董卿群里

董尹(专栏作家)

减负,再次成了热点话题。在我们小区的业主群里,最近关于减负话题的讨论也甚是激烈。一位家长在群里怒斥学校和老师:每天给孩子布置那么多作业,除了课本作业,还有各种课外练习题,孩子每天晚上做作业到10点。

像这样呼吁给孩子减负的家长确实不少,但一边呼吁减负一边又私下默默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的家长,也不在少数。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现实是:说好一起减负,你我却牵着孩子在培优机构的门口不期而遇。家长这种矛盾的心理最直白的原因是,不想让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嘴上喊着给孩子减负,背地里却孜孜不倦地给孩子报各种奥数班、英语班、国学班……

在一个育儿群里,有位妈妈直言:减负,只会让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她认为,在现有的体制下,只有读书才是普通人最好的出路,才是风险和成本最低的投资。只有现在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换来日后的成功和幸福。

其实,她说的不无道理。去年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新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董卿。提起董卿,大家的第一感觉是端庄大气,专业敬业,殊不知,成功的背后正是父亲当年“魔鬼教育法”的结果。董卿回忆说,父亲在她刚开始认字时,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并要求她大声朗读、背诵,等她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她的诗词修养和博学多才正是来自“不近人情”的父亲严厉的教育。

让家长们焦虑的,不光是别人家的孩子比你的孩子努力,而是比你孩子优秀的人,比你的孩子更努力。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讲了一个关于俄罗斯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的故事。文格洛夫4岁第一次接触小提琴便展现了过人的天赋,即便如此,他每天仍坚持练习7小时,5岁就举办了独奏音乐会,15岁就获得了国际大奖,34岁成为世界顶级小提琴家。文格洛夫说:“我母亲每天晚上8点回到家,吃完晚饭就教我学习小提琴直到凌晨4点。对于一个4岁的小孩来说,这简直是酷刑,但两年后我变成了小提琴手。”

作为“过来人”,家长们明白,优质的教育资源太稀缺,上升的通道太狭窄,想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教育是唯一的办法。资源的稀缺必然带来竞争,有竞争自然就有压力。毕竟,虽然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但你会发现,想考上985高校还是挺难的。据了解,2017年,全国985大学录取率在3%以上的省份只有5个。

更让这些虎爸虎妈们坚定信心的反面典型,是日本“宽容教育”的失败。1976年,日本也曾实施教育改革:降低课本难度、减少学习课时、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提前放学等,但减负却带来国民学力显著下跌等各种恶果,引发日本人的反思。

每次提到教育问题,有些人就寄希望于素质教育,但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素质教育不是减负、减少课时或降低课本难度那么简单。素质教育,应该像《斯宾塞的快乐教育》里所倡导的那样,在游戏中学习,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培养孩子的心智和自我教育能力。

其实最该减负的是家长们,只有当他们意识到教育不是军备竞赛,培优不是立竿见影的知识付费产品,或许素质教育才能真的实现。但在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快节奏时代,要让家长们在对待教育问题上“佛系”一点,道阻且长。

猜你喜欢

小提琴家董卿群里
通缉令
提琴被调包了
奶茶群里戏精多
金主爸爸的炫酷
有一种友情叫倪萍与董卿
一滴水
生命的最强音
董卿最有才华的四次救场
与中国诗词有不解之缘的董卿
董卿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