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
2018-11-19宋金波媒体人
宋金波(媒体人)
很多年前,手机才刚刚出现,我对这个新鲜事物寄予了额外的美好期望:有了这个好东西,那些被空间阻隔的痴男怨女便有机会随时随地倾诉相思之苦,感情会变得更稳固吧?然而一位朋友冷冷说道:“想得美,有了手机,出轨也变得容易了,被发现的风险更小了。”
当新技术新产品面世,人们通常会多想它的好处,但对其另一面经常是考虑不周的。很多时候,全看使用者想怎么用它。
太阳底下无新事。20多年后,我又看到一起经典的新技术坑人案例。与手机福祸难料的结果不同的是,这次的新技术是被有意拿来坑人的,说是骗局也不为过。故事的主角叫大数据,当然,大数据要是有头脑,肯定也不会背这个锅。下黑手的,另有其人。
一位网友称,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预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价格常年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的机会,他通过前台了解到,该房间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仍是380元。
媒体调查后发现,网络公司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中,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通讯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中。
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一级价格歧视,就是说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它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位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价格,因而能够获得每位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简而言之就是看人下菜碟:面对那些对价格不敏感的“土豪”或者买公务仓机票的人,价格就高一点;反之,若对方对价格非常敏感甚至斤斤计较,就便宜点卖。
这种大数据“杀熟”是怎么完成的?掌握大数据的科技公司,可以做到精确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消费习惯,其支付能力、出行偏好、目的地偏好、页面停留时间、家庭构成,甚至连客户的微博粉丝情况都可以调取。
细思恐极。如果仅仅是用障眼法“杀熟”,在消费者身上多薅三五撮羊毛,倒也罢了,但从大数据的发展来看,这一切,恐怕只是刚刚开始。
大数据从诞生的第一天,就不是一个基于个体的概念,因此,在时间够长、获得数据足够多的情况下,大数据将会非常了解你。随着计算技术的提高、AI的进一步应用,在某些方面,大数据会比你的亲人更了解你,甚至比你自己还了解你。
一个人对自己的很多行为模式和偏好,未必像他(她)自以为的那么了解,因为很多行为模式受制于潜意识,但大数据最终可能暴露你真实的内心欲望。同时,大数据不仅是对你个人的描述和总结,还将把你归入一个群体中。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数据未来不仅会记录你的行为,判断你的意图,还会告诉你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因为你所归属的那个群体,有足够多的人都在这么做。
科技产品的福祸两面是老问题。但是,在大数据“杀熟”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大数据代表的网络科技在面对个人时,具有空前的不对称优势,它被发现的概率、受惩罚的风险以及总体的成本都微不足道。人类大概第一次面对这样的伙伴或对手,它比你自己还了解你,但你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背叛你。
也许到那一天,你会突然怀念没有手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