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11-19毛志华

新东方 2018年4期
关键词:梁家党史总书记

毛志华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①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这部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后被深深感动和震撼,心灵上受到冲击,精神上得到洗礼,思想上获得升华。这部书,通过对当年那些与习近平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知青,进行面对面的谈访,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人生步入社会的第一站,在黄土高原陕北七年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既是一部青春少年的成长史,也是习总书记读懂人生、了解民情、贴近人民,培养与人民深厚感情的起步点,还是他不忘初心,立志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决心从政的原点。它使我们从源头开始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理解党的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也从源头上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理论根脉,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代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从而进一步转化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下面,笔者试简要地谈一谈几点感受,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点体会。

第一,艰难困苦才能磨炼坚强意志。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等待他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酷的生存条件,还有“黑帮子弟”身份带来的种种非议和压力。正如书中所言:“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他坚信黄土高坡曾养育了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自己。他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挑战。几年中,他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锻炼成为每天能挣10个工分的壮劳力。这段不怕吃苦、乐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砺出他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毅坚强、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对他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自己回忆的那样:“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

第二,扎根群众才能站稳人民立场。在梁家河插队的经历,是习近平群众思想、觉悟、感情的出发点。面对住窑洞、睡土炕、吃苞谷这些艰苦条件,是老百姓帮助他度过了生活难关;面对打坝挑粪、开荒修路、扛麦子走山路这些劳作辛苦,是老百姓帮助他咬牙坚持;面对申请入团入党屡屡受挫的精神痛苦,是老百姓帮助他卸下思想包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七年时间,让他的心与老百姓紧紧连在一起,人民情怀与日俱增、日益深厚,“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我们老陕”等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如果说去陕北插队前,群众的含义对于他来说可能还停留在比较朴素的层面,但走出陕北时,群众的含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升华:群众是一种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共度磨难的坚强支撑、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深切真情、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可靠依存。他开始把自己的一切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正像习近平自己所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第三,担当实干才能成就伟大事业。青年习近平是梁家河乡亲们口中“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好后生”。在当村支书前,他就对村里有很多规划和想法。上任之后,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落户梁家河村,解决了乡亲们点灯做饭问题;他身先士卒,带领乡亲们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他遵循科学规律,带领基建队打坝淤地,至今仍惠及村民;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以粮为纲的背景下,顶着压力带领大家办铁业社、开代销店、办缝纫社、引种烤烟,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方便群众生活;面对质疑、不理解,他既不急躁,也不粗枝大叶,以各种方式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大家的认可。一路走来,无论在什么层级上,担当实干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最鲜明的品格。在河北正定,他冒着风险向上级申请减征购粮,缓解了正定群众的口粮问题;在福建宁德,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创造“弱鸟先飞”模式;在浙江,他提出“八八战略”,真正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毅然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第四,善于学习才能掌握过硬本领。青年习近平是带着两大木箱书来到梁家河的。在陕北农村期间,他七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他勤于学习,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他涉猎广泛,千方百计收集各类书籍,在低矮的窑洞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马列经典专著、读古今中外历史、读中国古典诗词、读军事政治著作;他注重思考,善于比较分析,就一个问题找出很多参考书籍阅读比较,形成自己的见解观点;他不仅向书本学,更向实践学,在这里他开始读懂人生、读懂人民、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这种勤奋好学精神,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维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明:“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最后,我想从党史研究这个角度再谈一点体会。党的领袖人物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在党史重要人物研究方面,乃至整个党史研究,“结果呈现”式占据主流,具体生成、发展过程则涉及较少。这部书则不然,它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是以几近原生态的方式,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历史细节,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伟人的青春岁月。正因如此,让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这自然会引发读者对这样一位经过艰苦历练的人民领袖领导下的中国未来的思考和憧憬,从而在对接现实中,使得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变得更加清晰明朗、可信可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党史研究、宣传教育工作中认真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梁家党史总书记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时局图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
从梁家河宝贵精神财富中不断汲取追赶超越的力量
从梁家河大学问汲取力量——全省《梁家河》热再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