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性”与哲学生命力
2018-11-19徐圻
在价值领域,哲学通过树立某种理想的价值状态来与现实作比照,从而指出现实的不完满,鞭策人们以自律的方式去趋向理想境界。
哲学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它对现实生活的总结、概括和指导方面,而且更体现在它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方面。
哲学“超越性”的第一个涵义,是它的“先”时代性,亦即:哲学往往走在时代的前面,去引导它的方向和方式,而不是跟在时代的后面,去做它的脚注。在所有文化类型中,哲学具有最强的概括力和最深的影响力。西方哲学对宇宙本源和动因的追问,引发了希腊人追究自然因果律的极大兴趣,从而孕育出了一门门具体科学,并最终导致了西方的近现代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哲学的观照常常通过文学的方式来引领生活。《论语》的智慧、《庄子》的豁达、《离骚》的忧思,朱熹的“格物”,王阳明的“悟道”,以及“五四”文化争鸣、1978年真理标准的讨论,这些哲学事件都扮演了历史先声的角色。在任何时代,智者的使命都在于超越现行社会潮流而关注人类精神的未来走向,他们不断地发问、质疑、解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完成了寻求自己灵魂归宿的任务,同时为大多数普通人指引了寻求生活意义的启迪或指南。
哲学“超越性”的第二个涵义,是它的“非”时代性,意思是说,哲学问题及其解答,是不可能完结的;哲学具有超越任何时代的生命力。与迄今为止的人类其他精神文化类型相比,哲学所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最小的:最终的存在是什么?原初的动力何在?人能够认识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如何表述知识?等等。问题就在于,哲学提出并且要求解答的这些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是过大过难了。因为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确切解答的问题,科学就可以胜任了,哲学实际上是帮不上忙的。可是,人类理智的秉赋却执拗地驱使人们去寻求对那些最大最深问题的最后答案。结果虽然是徒劳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智慧水平,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内心的好奇感、解答问题的敏捷程度、思考的全面性和周密性等等,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此可见,哲学是对智慧的极限和人生境界的巅峰状态所进行的无尽的追求。然而,智慧的极限就在于认清了人生之谜的无解,而境界的巅峰则在于领会到追求绝对真理的徒劳!这是唯有哲学才会遇到的一个巨大无比的悖论,它恰好揭示了哲学的非时代性即永恒的生命力。
哲学“超越性”的第三个涵义,是它的“反”时代性。这里的“反”,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对、摒弃,而是哲学所特有的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即立足于永恒和理想的精神境界,去抨击现实生活中那些舍本求末的迷途倾向。迄今为止,哲学总是在“认知”和“价值”这两个领域里展开活动。就认知而言,哲学作为一种理性主义,与科学是十分相近的,即都强调向任何一种见解索要其得以成立的理由。但是哲学是一种“批判性”的理性主义,其特点不是对直接的求知活动及其结果有特别大的兴趣,而是对这种求知及其结果的“根据”怀有最大的兴趣。哲学虽然在面对疑问时不能肯定地告诉我们哪种答案是对的,却可以告诉我们哪种答案在原则上是不对的;哲学通过怀疑和批判来排除人们思想中的独断,进而从反面来促进科学的持续进步。
在价值领域,哲学通过树立某种理想的价值状态来与现实作比照,从而指出现实的不完满,鞭策人们以自律的方式去趋向理想境界。任何社会都应当保留一种勤于批判、善于追究的精神。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容忍某种高于既定价值的理想价值境界(美好的社会、崇高的人格、高雅的审美趣味等),而是一味地纵容甚至提倡“大众潮流”,那么这个社会的文化质量就是成问题的。
因此,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仅是哲学的规定性,而且是对任何健全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于人类智慧来说,树立某种理想目标和终极境界无论如何是必要的,其意义就在于反衬现实的缺陷与不足,并提供一种吸引力或动力,使现实得到清洗与规约,并使之向着理想不断地迈进。这正是哲学在价值领域里施展其批判功能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