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员“剥洋葱”式心理研究
——以《新闻1+1》为例
2018-11-18赵曙光
◎赵曙光 邵 澜
[关键字]电视新闻评论员《新闻1+1》“剥洋葱”式心理
一、剥洋葱”式心理的具体表现
《新闻1+1》是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 ”,以“给您不一样的解析”为节目诉求,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
(一)《新闻 1+1》节目形态概述
双人谈话模式,它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主持人充当提问者和串联者,对节目观点进行宏观把控,新闻观察员运用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及个性化的视角来深入解读新闻事件,点明事件本质。
节目按照新闻事实的时间或逻辑顺序推进,在每一段事实呈现过后,跟进评论员的评论。按摆出事实——提出问题——即时评论——进一步披露事实跟进评论的流程进行。
(二)评论方法的“选择性取舍”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一样,剥洋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在百度输入“剥洋葱刺眼”的关键词,便会出来许多教你如何巧剥洋葱的小窍门。同样的,新闻评论员在决定对某一新闻事件如何进行评论时,也会根据一定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措辞和表达,以保证所评论的事件既不“刺眼”,又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如对敏感题材的“合理表达”:
《新闻1+1》的栏目宗旨是“给您不一样的解析”,在《新闻1+1》节目开播之时至2008年底所播的127期节目中,社会生活等一些较和谐的题材所占的比重较大,但作为一档想打出自己特色的深度评论节目,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如上表中两岸关系的话题占了7%,而评论员在节目中对这些敏感话题进行评论时,如果言论过于刺激,则可能激发受众错误的反应,带来社会不必要的动乱。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员会注意到他此时是一个公众人物,他的一个手势、一句埋怨可能就会影响到受众的行为方式,更严重的甚至会带来一些无理智群体混乱。因此,在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评论时,新闻评论员会考虑自己的措辞和表达,以发挥良好的“风向标”作用。
(三)把控事实基础上的叙事心理
“剥洋葱”,首先需要观察洋葱的纹理,对洋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才能确定如何剥——是顺着纹理,还是反其道而行。同样,电视新闻评论员在为观众呈现和还原新闻事实时,也如剥洋葱一样,前后有这样两种心理:
1.认识、把控事实的心理
电视新闻评论员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之前,必须先对新闻事件有宏观的把控和全面清晰的认识,做好全方位准备。只有准确把握该事件的实质,才能逐步确定呈现事实的方式和评论的方法,开始后续工作。因此,在选取新闻事件后,评论员的“把控”心理便发挥作用。
2.层层剥析的叙事心理
面对待评论的新闻事实,评论员首先需要深入解析和把握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一如观察思考“洋葱”的纹理,然后,才能顺着新闻本身的纹理一层层剖析,如叙事般娓娓道来,逐渐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三)“涵化”受众,隐性引导的心理
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大多为:引出一个事件,然后就此事件发表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在目前大多数电视评论类节目中,评论员倾向于直接明确的就一个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如凤凰卫视《时事亮亮点》、《总编辑事件》等。我们可以把这种评论方式理解为一种“皮下注射论”的衍生。即直接用评论员的观点去影响受众的看法。
而在《新闻1+1》栏目中,新闻评论员对受众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是“培养”理论的体现。
如第二点所说的,《新闻1+1》栏目中,新闻评论员是一步步的带领受众接近事实的真相,而由于电视画面表现和单向传输的特性,新闻评论员可以根据已经设置好的议程,选取对自己观点表达有利的画面和提问方式,在展现事件真相的同时,一步步深入自己的评论,使事实性信息与以意见性信息自然交织,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向受众传达自己所代表的舆论立场,从而行使对受众的舆论导向。
对事件进行层层呈现和剖析,就如同引导受众去剥一个洋葱,当剥到最中心的时候,就算新闻评论员没有旗帜鲜明的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受众也会在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被洋葱的气味所感染。新闻评论员也就得以很巧妙的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
二、“剥洋葱”式心理的优势分析
(一)把控事实和“选择性取舍”有利于把握舆论引导方向
通过认识和把控事实,新闻评论员首先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过程中,能以该标准为导向;同时,新闻评论员对评论方法的“选择性取舍”心理,使得新闻评论员在新闻评论中时刻留意自己的情绪和言行表达,保证新闻评论不偏离之前预设的价值评判标准,正确把握舆论引导方向。
(二)叙事心理下的平等交流的形式有利于观众产生共鸣
在层层剥析的叙事心理指引下,新闻评论员采取的是以还原事实真相的形式,引导受众逐步接近最质朴的新闻;而新闻评论员在呈现事实的过程中,多采取提问的方法,首先让受众形成自己的观点范围,引起受众好奇的心理,然后逐步揭开谜底。在这种带有些许悬疑色彩的事件呈现中,尽管受众不能直接与新闻评论员对话,但实质上已经在观点上形成了与新闻评论员的互动,有利于打破电视单向传播的局限,让受众参与舆论导向的过程,形成共鸣。
(三)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给受众留下了一定的思考空间
如上提到的,《新闻1+1》栏目中,新闻评论员是用新闻事件本身的“气味”去对受众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新闻评论员并不是强势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用事实的呈现和数据及外围采访的支撑,间接的引导舆论。这种退一步式的舆论引导方式,可以消除直接表明观点时先入为主的强势导向,既可以让受众更乐意的对新闻评论员所提出的观点产生认同,也给受众留下了一定的思考空间,可引起更长久、更深刻的舆论导向。
三、“剥洋葱式”心理存在的不足
(一)平和的交流方式,新闻评论员不能掌控绝对的舆论引导权
《新闻1+1》栏目中,新闻评论员倾向于在故事中评论,在叙事中表达自我和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较为平和的叙事方式,虽然改变了评论员强势的观点表达方式,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舆论的主导权,给舆论导向带来了一些控制的“盲区”。
(二)逐步展示的叙事方式揭示新闻本质,给接受力不强的受众带来理解困难
结合《新闻1+1》的栏目特点,新闻评论员主张用事实说话,带领受众一步步揭示事件真相,从而传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形成认识。这种独特的评论方式,有利于吸引受众参与到新闻事件的互动交流中来。但同时,对于一些知识素养较低,自身解和接受能力不强的受众,复杂的事件原貌探究和紧凑的逻辑推理过程,可能不太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四、基于“剥洋葱式”心理存在的不足提出的改进性措施
(一)对不同性质的题材,采取不同的评论力度
新闻评论员要对节目定位和新闻评论选材有准确的认知和把握,对于舆论导向较明确的新闻题材,新闻评论员可以选择充当“委婉的引导者”的角色;但对于一些涉及政策性、原则性是非判断的新闻事件,新闻评论员则应该明确的表明能够代表栏目、社会正义和自身的观点和立场,掌握绝对的舆论引导权。
(二)细分节目受众,尽量实现节目表达和受众理解的双向满足
新闻评论员可以根据节目的受众调查分析,把握不同节目题材的受众层次,对于事件本身较复杂,同时其受众层次多集中在知识水平较低的观众中时,则可以适当的多加一些引导和解释,以此来加深受众的理解和认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