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主持人非语言传播符号的运用
2018-11-18屈晓平文佳欣
◎屈晓平 文佳欣 毛 勇
非语言传播符号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性
1.引导受众正确地解读信息
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不仅要使自己的声音形象符合受众的要求,更要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正确运用好“非语言表达”技巧,这有形无声的传播手段,使每一条信息的传递达到准确、生动、真实,给观众一种大方得体,亲切自然的感受。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解读,一方面来自播出稿件本身,另一方面来自视觉反馈。因而,对每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讲,想要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除了稿件本身的有效性和吸引力之外,节目主持人在受众眼里的形象、可信度和可亲近性如何,是能否确立传播威信、促进传播功效的关键因素。而这种可信度、可亲近性主要来自于节目主持人的神情举止等非语言表达的运用。单凭机械地朗读稿件,会使人感到乏味死板。只有在进行有声语言传播的同时,运用好非言语交流手段,情感 真挚、举止得体的进行传播,吸引并引导受众正确地解读信息,才能真正收获好的传播效果。
2.适应传播方式的变化
不同的传播媒介有着不同的传播方式。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效能也是大不一样的。报纸、杂志是运用文字传播信息;广播,是通过语言和音响来发送信息;电视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传媒的可视性特征,为在信息传递中起着大部分作用的无声信号的传递,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主持人总是在通过摄像机机与受众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摄像机即是受众,镜头是受众的眼睛。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主持人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都逃不过受众的眼睛。面对这种可视性极强的传播媒介,传播过程绝不能只是声音加图像的简单拼凑,更不是只靠化妆、服装来增加色彩或任意地摆弄出某种姿势就能应对的。非语言表达的作用,在电视传媒中间显得尤为重要,他对整个传播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灵活自如得掌握并运用非语言表达,是主持人做好与观众沟通的重要保障。
3.帮助节目主持人丰富个性表达
非语言符号在有些不便用语言表达的情境下,能帮助节目主持人传情达意。当然,这种体态语言只能在某些特殊场合运用,决不能多用,否则,可能导致冷场。
非语言符号能对主持人的有声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必不可少的补充、强调、解释和说明。人类学家阿尔伯特·麦洛宾对人际传播中信息表达的情况做出研究后,得出结论:人们交谈时,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言语7%+声音38%+面部表情55%。有了非语言符号,主持人所传播的内容及其传播意图,就可以更加清晰地到达受众那里,并在受众的更充分注意和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传播的效果。施拉姆说:“尽管非语言的符号不容易系统地编成准确的语言。
但是大量的信息正是通过它们传达给我们的。”在电视节目播出中,以往主持人传达信息是单纯的依靠语言,受众只能用耳朵听,为了改变口播的呆板,主持人只能以加快播出文字的频率,来增加播讲的主动性,但同时也增加了受众的压迫感,稍不留意就听不清楚,根本谈不上让受众参与节目的完成。态势语言的参与,特别是手势的恰当使用,可以缓解这一矛盾。其实主持人的手部动作要配合节目内容和整体风格。
主持人如何强化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中的“模仿论”认为,媒介讯息蕴含的模式或榜样对观众产生影响,通过不断重复刺激,引起认同和模仿,其中认同是关键。电视节目主持人对观众的影响,正是通过提高行为模式的魅力,以争取受众的认同。这正需要主持人个性化的展现,展现个人魅力。
1.消除“噪音”
非语言符号既然是无声语言,它的信息表达不可能像有声语言或文字那样清晰明了。非语言符号的个性化表达,必须考虑到主持人的信息传播能力,即他们的个性化表达是否准确到位;其次要考虑受众的理解能力,信息符号在还原时一旦产生偏差,传播学者便称之为“噪音”。许多主持人抱怨道,自己独具匠心的个性化表现,却被观众误解或曲解。这要求主持人熟练掌握体语、服饰语、空间语等约定俗成的含义,并能在实践中巧妙地加以运用。
东方卫视的《金星脱口秀》中,主持人金星充分运用自己的舞蹈功底,节目中一举一动、一肇一笑都与节目内容、人生感悟相得益彰。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不管是面部表情还是动作、体姿都很自然、到位,体现出主持人的综合素养以及强烈的个性特点。
2.“度”的把握
这个“度”的把握包含了两方面,一是尊重。很多主持人感悟到,要充分尊重受众的存在,努力接近他们,取得他们的理解,仿佛彼此能“感到对方心脏的搏动”。要做到这一点,主持人在个性发挥与受众审美习惯之间,就需要寻找一个适当的“度”。二是距离。是主持人与被访问者、参与演播者以及现场观众等之间应保持的当距离。不同的节目,主持人与嘉宾或者现场观众的空间距离是不同的。如果是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通常和被访者保持1-1.5米的距离,如中央电视台四套晚间的《今日关注》节目就采用了这样的距离,屏幕效果好,观众收看时也觉得舒服。如果是文艺节目,特别是综艺类、联欢类节目,主持人和表演人员之间的距离要比访谈节目近,一般在0.8-1.2米之间。总之,主持人对于空间距离的运用要因不同的节目、不同的内容场景而有所区分,尽量做到自然得体、适度。
3.形成风格
在电视节目传播中,有声语言的播报和运用非语言,进行无声有形的信息传递,是完成电视传播工作的两大支柱。特别是对于主持人,记者来说,声音的魅力或许会成为他被观众记住的理由,然而,主持人要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非语言表达的传播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渠道。一些主持人之所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独特的主持风格,而主持风格的形成又主要依赖于非语言表达。
我们记住了柴静——她朴实纯净的眼神和柔和信任的目光;我们记住了李咏——他标志性的“伸拳”动作;我们记住了陈鲁豫——她优雅的姿态和专注的眼神。
4.注意细节
(1)“一举一动”
主持人马斌在《第一时间·读报》节目中特别使用了“要水”、“挽袖子”等小动作,对于这一特别设计,他说道“早间大家的时间都非常的仓促,要想引起关注,我需要以技巧抓住人,节目精彩时我挽起袖子,就是提醒人们抓紧时间看,错过了就没有了。”这是因为这些小动作,形成了马斌独具特色的银幕形象。所以,在不影响栏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使用与节目和谐的手势、姿态、动作等非语言表达,有利于主持人个性化特色的形成。
①姿态
电视节目主持人常常需要注意的是坐姿、立姿、走姿。在演播室或其他场景中进行“独白式”或“对话式”谈话时,主持人一般是膝盖以上或胸部以上的镜头,在这种情况下,坐姿在表现主持人的精神和气质上有着重要作用。采访时身体略向前倾,稍微转向采访对象,以表示主持人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和认真聆听,注意在倾听的过程中点头不宜过于频繁,不然像小鸡啄米一样令人发笑。与此同时,立姿要注意抬头挺胸,符合基本的礼节规范、画面看起来舒服就行。
走姿往往和立姿是相互连接的。正确优雅的走姿是建立在“立如松”基础上发展变化的,是一种动态美。试想节目主持人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演播室,恰如老友的适时造访,对观众而言无疑更具亲切感和可信度。
②手势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手势通常起着引导的作用,手势的使用要自然、明确。一般来说 ,主持人在自然状态下以双手自然下垂,或双手交叉置于体前,或一手插衣袋一手自然下垂等姿势比较好,显得自然、轻松。同时,再配合与节目内容相符合的手势和动作,就会让人觉得更舒服了。握手是电视节目主持人经常要接触到的手势语,在运用时要注意:先伸出手,握手是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习惯,而主持人同被访者或参与节目演播者握手是一种职业行为,表示对合作者的欢迎,不管对方是否欢迎自己,自己都要表示欢迎对方。
③空间距离
这一概念上文中已经提及,现在再次提到,可见其重要程度。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嘉宾、观众的形成合理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一般情况下,主持人需注意,与他人距离不要过近,也不要过远。过近,容易越过亲密区域,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引起他人反感。过远,则使人感到生疏,容易尴尬。在多数情况下,主持人与别人保持的空间距离介于私人区域和射击区域之间(0.8-1.5米)为宜。同时需要特别考虑到电视机前观众以及他们潜在的参与心理,还要依据电视画面的屏幕进行调节。
(2)“一颦一笑”
①面部表情
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语言是多少个世纪培养出来的成功的语言”。也是人类表情最丰富,信息量最大的载体。
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主要方式之一,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或悲伤、或欢喜、或恐惧,都能够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在多样的面部表情中,眉毛和嘴巴是表达信息最多的,把眉毛和嘴巴进行巧妙组合微笑,可以让观众感到自然、舒服。所以,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一定要运用好微笑这一表情,同时掌握好分寸,微笑要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要笑得自然、有内涵;在娱乐节目中,可以无拘束的笑;但在比较庄重、严肃的场合最好不要过分微笑,以免失态。
②眼睛
美国学者罗杰·爱尔斯 《在怎样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中说:“要善于用眼睛交流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无论是私下交谈还是公开演讲,都要牢记眼中有观众。”恰当地用眼神去交流,例如,在与嘉宾或者采访对象交谈时,通过眼神传递“友好、信任、鼓励、同意、不解、疑惑”等信息,恰当而又含义明确的眼神,可以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致,形成良好的节奏,增强传播效果。比如说,提起鲁豫,很多人想到的往往不是她的机智,也不是她的睿智,而是她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被采访者,右手托着下巴,全神贯注地倾听被采访者的神态。鲁豫这种友好的眼神,不仅给被采访者以尊重、鼓励,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央视《面对面》的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采用的就是社交注视,她和观众交流时,目光时刻关注着对方,又没随意地飘忽不定,既不会显得死板,对嘉宾又表示出了亲切、友好、尊重的态度,使访谈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