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校外培训,比“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
2018-11-18于平
于平
自今年2月起,教育部等四部门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启动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近期,教育部向社会宣布,截至5月23日,已摸排校外培训机构128418所,整改培训机构12251所,专项治理行动已取得初步进展。
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大多缺乏创新,以短平快的应试提分为导向,其负面效应显而易见。如此培训模式,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令孩子们苦不堪言。一些学校老师热衷于在校外培训“淘金”,采用“留一手”的教学办法,“课上不讲课后讲”,已影响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大量培训机构的收费不菲,每月动辄上千元的费用,给许多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可以说,正是这些怪象,促使有关部门下定决心,打响了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攻坚战。
校外培训的治理,非一日之功。虽然专项整治行动已历数月,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校外培训热仍难言“退烧”。有媒体调查就发现,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虽转入低调,但生意照旧。家长们也反映,不少机构只是将教材的封面撕了,改头换面包装一下,但培训内容依旧不变。针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整改不够积极,一些非法校外培训机构转为“地下”或化整为零等新动向,有关部门还需上紧发条,加大治理力度才行。
更应看到,就整顿校外培训而言,单纯的行政治理恐怕只能治标,要想彻底终结诸多乱象,还须触及更深层面的问题。
校外培训的火爆,不仅仅缘于一些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更有着深层原因。许多家长并非简单地被培训机构所裹挟,也不是不清楚校外培训的弊端,更不是不爱惜孩子的身心健康。但为何明知是火坑,还要往里跳呢?这样的现实,其实反映出家长们深深的焦虑。
这样的焦虑,首先来自对校际差距的无奈。从内心而言,没有几个家长愿意牺牲孩子的童年,将孩子“外包”给培训机构。但家长们同样深知,优质学校是稀缺资源,不通过补课“超常”发展,就无缘好学校的“掐尖”招生。为了得到好学校的入门券,不得不想方设法给孩子加压开小灶。倘若各所学校都拥有优质均等的教学资源,家长和孩子又何苦如此折腾?
但残酷的现实是,不同中学和不同小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校际差距。同一个城市,两所学校哪怕只相隔一条街,教学质量也可能是天壤之别。尽管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抹平校际间的差距,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学区房高热不下,就是一个明证。可以说,校际差距长期难以消除,正是“择校大战”的一大根源。而应试化的校外培训正是生长于这样的土壤之上。校际差距如果无法根本改观,校外培训也不可能走出扭曲生长。
另一方面,家长们的焦虑也来自对升学公平的担忧。每一年的“择校大战”,金钱、权力、腐败、潜规则等一幕幕故事都会重复上演。一些有关系、有背景的家庭往往占尽优势,通过共建生、条子生等或公开或隐秘的渠道,走进众人仰慕的“牛校”。而普通平民家庭,只能争抢剩余的名额,要想在这场争夺战中胜出,唯一可依靠的就是孩子的成绩。难怪有家长感叹:“条子生、共建生,都是‘拼爹’的游戏,咱们玩不起,只能老老实实靠成绩,一步一步来博取学校欢心。”
应试化的校外培训,正是看准了平民家庭的这一痛点,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不难预见,只要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依然不能绝迹,升学就难免继续成为每个家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动员。只要孩子升学无法得到真正的机会公平,优质学校招生不能实现全面公开透明,那么家长们也不可能告别“分数崇拜”,校外培训的繁荣仍会或明或暗地延续。
毫无疑问,校外培训无序和违背规律的各种乱象,只是表象,教育公平的迷失,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继续加大校外培训的治理固然必要,但如果学校间的教学资源和质量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难以保障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那么,教育行政部门规范培训市场的努力很可能大打折扣。家长和孩子对于校外培训的热衷,其背后是对教育公平的焦虑和渴望,如何拿出更多治本之策,打消这样的焦虑,满足这样的渴望,有关部门还须拿出更多的智慧、勇气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