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的论述是对历史唯物论的重大发展

2018-11-17徐圻

当代贵州 2018年2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徐圻

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用之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分析,创立了历史唯物论。后来经过苏联理论界的解读、推行,历史唯物论形成了“经典”的定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社会,特别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在特定条件下这种反作用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做了创造性的结合,对文化软实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做了全新的阐述,极大地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这个创造和发展就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与发展”等一系列思想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要长期坚持什么样的“自信”问题作了较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思考,逐渐提出并完善了“文化自信”的概念。2014年3月7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6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四个自信”作为一套完整理念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在党的十九大上,文化自信的地位、作用得到了最终的确立。十九大《报告》在表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时,“四个自信”占有突出位置;十九大修改的《党章》将“文化自信”归结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总纲”第十七自然段,用了很大篇幅讲了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文化建设等。

毫无疑问,这是对历史唯物论原理的一次突破性发展。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述,文化已经不仅仅处在一个派生的、从属的、依附的地位,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相比,是“最核心、最根本、说到底”的一种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理论突破,值得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入、系统、长期的研究、思考、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问题的思想,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又切合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具体实践;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做了新的诠释与定位,特别突出了历史唯物论中的辩证法的地位、作用,突出了人的精神力量和主观创造性;用能动的、辩证的观点取代了被动的、机械的观点,彰显了文化的独立性、坚韧性,以及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定位、引领、推动、改造、砥柱作用。这个思想之所以重要,因为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同时是合理解释、科学指导社会历史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思想指南。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交付力即实力!谁是“保交付”时代的行动派?
实力抢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