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真学”发生的试卷讲评策略

2018-11-16黄利萍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真学

【摘 要】高三英语试卷讲评课上教师要勇于让位,努力做到限时讲授,通过教师的“少讲”实现学生的“多学”。教师在学生思维卡壳时要适时补位,点拨、引领、启迪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渐学渐得。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进行,学生的思维在活跃,学生的“真学”就发生了。

【关键词】让位;补位;“真学”;限时讲授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7-0043-03

【作者简介】黄利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1)高中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

在高三英语试卷讲评课中,很多教师对每一道题都要做详细讲解,唯恐他们没讲的题目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被重复“轰炸”,而尚未理解的问题依然是学生学习的“盲区”。这种情况亟须改变。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三英语试卷讲评课的效率,教师就要像新授课一样,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问题导思、例题导练和练习巩固三个步骤进行,真正体现问题理解、实践应用和迁移创新这三类活动的关联与递进。教师通过自己“少讲”,实现学生“多学”,把课堂主体地位勇敢地“让位”给学生,并在学生真正需要帮助时适时“补位”,使学生的“真学”得以发生。具体说来,可以运用如下几种策略。

一、“退一退”:“真学”需要教师的勇于让位

在讲评试卷前,教师要先认真批阅试卷,提炼出所要讲评的典型错题,然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讲评时,教师要“限时讲授”。

教师要通过这种“少讲多学”的策略,改变学生被动静听、接受结论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原来更多用于自己讲授的时间划拨出相当一部分,以换取和创造让学生更多活动、更好生成的空间。[1]因此,到高三复习阶段,尤其是三轮复习时的试卷讲评课,教师要勇于让位,把可以“交出”的试题讲评尽量多地、放心地交给学生,唯有这样,方能获得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例如一道单选题:

( ) the dress that belonged to the latest fashion, joyful excitement completely took her away.

A. On seeing B. When saw

C. Immediately she saw D. While seeing

S1:这题选C,因为主句的主语是joyful excitement,不能作从句中see的主语,从句的主语应该是人,主句和从句的主语不相同时,从句中不能省略主语而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作状语。所以,此句中主语she不能省略,要用完整的状语从句而不是省略she以后的非谓语动词作状语,因此,正确答案是C。

S2:也就是说,解答此题要注意先确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主句和从句的主语一致时才能省略从句中的主语,用非谓语动词作状语构成简单句。

两个学生讲解非常到位,其他学生也听懂了,已经达到课堂教学(讲解)的效果。因此,教师的“隐退”一边、“淡化”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捂一捂”:“真学”需要教师的耐心等待

为什么有些知识点教师经常讲,学生还会经常错呢?就是由于教师过早地、过于积极主动地把答案呈现给学生,把本可以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学习而发现的知识过早抖搂出来。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发现而得到的知识,生命力不会很强,很容易淡忘,往往不能生成為他们能“带得走”的知识和能力,正如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

试卷讲评课上,教师不必长时间占位,不必一讲到底,不必把自己懂的知识一股脑儿地教(交)给学生,要勇于让位;即使在学生思维卡壳处,教师也不用急着揭示答案,不必滔滔不绝地详细讲解原因及解题步骤,而要稍作等待,适当把答案“捂一捂”。“捂一捂”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理解,能真正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题。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课堂上的“真学”就发生了。

在学生讲解典型错题后,教师要补充适量的巩固性练习题,让学生当堂进行实践应用练习,而后由学生交流结果。例如一道单选题:

( )—What did David demand in the meeting just now?

— a chance to join the Debating Club.

A. Being offered B. To be offered

C. Having been offered D. To have been offered

学生由于惯性思维,一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教师可以耐心等待,让学生自己去认真“倒腾”题目。果然,经过十几秒的思考,学生恍然大悟,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无师自通。有学生解答:我们所填空格是用来回答上面的疑问词what的,而what在句子中充当demand的宾语,所以我们要用动词不定式来回答what。显然,学生已经完全理解这道题了。

三、“引一引”:“真学”需要教师的智慧启发

在作阅读理解题讲评时,教师通常都会告诉学生每一题的答案在文章的哪一节、哪一行,也就是找到命题的“题眼”。这样的讲评无可厚非,但学生经历如此多的考试和练习后,为什么在解题时犯错依然比较多呢?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知其所以然”,没有领悟到问题的本质。

说明文是较难的一种阅读文体,学生普遍觉得解题困难,失分较多,望题生畏,因此,教师在讲评时要带着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悟,引领他们真学。

教学需要学生带着问题或疑惑认真思考,反复揣摩,通过组内讨论,把问题“炒热”,最终理解问题,发现并总结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放慢教学节奏,不急于求成,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悟”。

例如:讲评江苏省某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中一篇说明文的“阅读理解”题。笔者提出的核心问题是:文章中的“他”将继续研究什么?

Yet the new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erhaps it is not entirely necessary to shape the brains logical reasoning capacities. He plans further work studying how logic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might still differ from reasoning abilities that appear once language comes along, as language may open additional reasoning abilities unavailable to the speechless brain.

S1:理解study 后面的宾语从句的主干部分how...different from...后,就能获知文章中的“他”将继续研究“学会语言之前的逻辑推断和学会语言之后的推断能力的不同”。

T: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看第61题的设题:According to the text, what will Cesana-Arlotti study further? A.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babies. / B. The initial state of logic in the mind. / C. Distinctions between verbal and preverbal logic. / D. Additional reasoning abilities of the speechless brain. 是不是很容易就找到正确答案了?正确答案就是C。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理解文本内容本身,到思考和领悟命题人如何把文本信息转换成命题信息,并理解命题人的命题思路,解题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在问题面前,教师“引一引”,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领悟;学生“悟一悟”,由悟知识到悟方法,最后抵达对问题本质的体悟,促成了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四、“推一推”: “真学”需要教师的适时补位

教师的让位肯定不是退位,如果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组内讨论后,仍然迷惑不解、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出现,及时补位,解惑答疑。

例如:讲评江苏省某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完形填空”第36题。

Just the other day, a fierce storm hit our community. I looked out the window and witnessed a tree being 36 by the fierce winds. The branches bent, and swayed(摇摆) back and forth, thanks to their flexibility to avoid breaking. The leaves desperately stuck to the branches because their life depend on the tree. The powerful trunk that held the tree upright bent slightly backwards from the force in a battle to maintain its position.

36. A. crushed B. abused

C. broken D. removed

S1:选C(broken),是因为文章第一句话讲到,a fierce storm hit our community,而且作者眺望窗外见到一棵大树被狂风破坏。

S2:C不正确,因为后面一句提到,由于树枝的柔韧性而避免破坏(avoid breaking),所以应该选A (crushed)。

S3:我觉得根据文章描写的情况,the fierce winds应该是把树连根拔起,而不是压碎。所以我觉得D (removed)是正确答案。

(这道题不是仅仅从字面意思就能解答的,同学间的不同见解不仅不能帮助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其他同学越来越迷惑不解。这时,教师要站回教室中央,把自己“切换”成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无法解答时的帮助者。)

T:此题要融合多方因素,准确理解语境,在语境中解决。那什么是语境呢?语境绝非是单纯词句意义的问题,还应当包含人物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意图倾向等等;语境的范围可大可小,既可能就只是空格前后的一两个句子,也可能是空格所在区域的局部范围或者段落,甚至还可能受到整个文章主题的影响。

S4:正如S2说的,后面有avoid breaking, 所以C(broken)是错误的;这小节的最后两句话是说树叶紧贴着树枝,树干支撑着大树的直立,尽管在大风中向后倾斜,所以A(crush)也是错误的。文章的最后一段揭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无论在多猛烈的大风中,你都要保持矗立不折断,因为你的力量来自你的根(就像烈风中的大树一样)。作者就是要表达大树拥有厚实根基而不被大风吹倒的那种精神,那么更谈不上“被移走”,所以D(removed)也是错误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abused)。

T:语篇的整体性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和作者。解答完形填空题要沿着作者的思路或行文的方向去理解设空所在的句子,然后再作答。

显然,教师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地出现在课堂的正中央,不直接讲解题目本身,而是点拨学生思考题目的方向,推动学生深度思维;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启迪下顺利解题。这才是超越知识講解的教学,甚至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进行,学生的思维在发生,一言以蔽之,“真学”发生了。

【参考文献】

[1]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真学
聚焦“真学”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建构“真学”式课堂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研究
真教·真学·真成长
逐层深入,打造“真学”语文课堂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真学”理念下体育课堂情境创设研究
链接课外实现“真学”语文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
回归语文原点 构建“真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