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健康教育干扰方法与效果评价
2018-11-16李洁
李洁
【摘 要】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校大学生1000名分组实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在科学献血健康教育后,行动、意识上都有很大程度提高,表明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具有积极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健康教育,改善采血环境,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无偿献血;健康教育;干扰方法;效果评价
无偿献血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倡导的安全输血战略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广泛推崇的献血方式,为保证临床用血需求和血液安全,保障献血者和血液使用者身体健康,我国于1998年制定无偿献血法律法规,如今无偿献血已占临床用血比例高达99%,在校大学生是无偿献血主要群体,大学生獻血者具有积极参与、血源稳定、合格率高等特点。但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对献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存在恐惧心理,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自愿献血工作的进行,因此,做好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规范大学生献血者健康教育,使其意识到积极献血可以挽救他人生命,促进身心健康,并积极、主动的配合献血工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高职在校大学生1000名,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00名学生为空白对照组,其余500名为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无偿献血健康教育。
2、研究方法
对抽取的1000名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知识及感知献血风险的问卷调查,找到问题根源,实施相关对策。对实验组500名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干扰,如:进行科学献血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带领学生去血站、流动献血车参观,鼓励学生与采血工作人员交谈;发放宣传单积极宣传科学献血有益身心健康知识、观看献血健康教育视频等。
3、调查问卷
4、统计学分析
(1)表3中,对实验组实施健康教育干扰后和空白对照组关于献血知识知晓情况分类统计,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表4中,对实验组实施健康教育干扰后,随机抽取实验组献血学生190名与对照组献血学生190名,两组关于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
(1)在校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近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献血知识知晓甚微,特别是对献血前、后注意事项知之甚少,影响了献血者身体健康和血液质量。
(2)在校大学生对献血风险的了解。见表2,共有10项感知风险,因为对献血知识了解匮乏,担心影响采血不够科学规范,影响自身健康,对无偿献血存在心理恐惧。
2、实施健康教育干扰后的结果
(1)对在校大学生献血知识知晓情况分析比对。见表3,实验组在接受科学献血健康教育之后,对献血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对在校380名大学生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分析。见表4,对实验组实施科学献血健康教育,在献血前期做好心理疏导、讲解献血注意事项,带领学生参观献血车、采血站,献血后期教导学生按压针眼,对献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学生及时护理,实验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影响在校大学生积极献血的因素及处理措施
1、举办血液生理知识讲座
举办血液生理知识讲座,详细讲授人体血液生理调节机制,普及献血是促进人体骨髓造血,提高人体新陈代谢,有益身心健康的行为。
(1)人类红细胞寿命为120天,故四个月就会更新一次,献血会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提高人体新陈代谢, 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
(2)正常成人血量为70-80mL/kg,总血量约4500mL,献血量为200-400mL,人体一次失血量少于500mL时,通过自身存储血量加以代偿,无明显不适临床症状,故科学献血不会影响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2、加强无偿献血健康教育
针对那些对献血知识知之甚少,担心医护人员不专业 怕采血设备和献血环境不卫生,怕感染病原微生物,感染疾病的大学生,学校应组织学生参观献血车,讲解献血相关流程,如:所有采血针头和血袋都是经过严格消毒灭菌之后的一次性用品,采血用品专人专用,不存在血液交叉传播,更不会感染病菌;献血前宜清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要吃早餐,不宜做剧烈运动,女性应避免月经期间以及前后三天献血;献血后及时、正确护理针眼,减少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活动适度,禁忌喝茶(茶叶中的鞣酸影响蛋白质和铁的吸收,影响红细胞的生成)。
3、改善采血环境
如果采血环境过于压抑,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献血者存在心理恐惧,
怕疼、怕晕血、怕超量采血,怕献血后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应进一步改善采血环境,采血医护人员应保持态度和蔼亲切,及时沟通,消除献血者恐惧心理,做好献血者心理保健,消除不良心理反应导致的献血反应。
四、总结
6月14日为世界献血日,世界人民在这一天感谢自愿无偿献血者献出可挽救生命的礼物—血液,也提高人们对定期献血必要性的认识,在校大学生和军人是献血的主要群体,对学生进行科学献血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使学生明白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和采供血机构的公益性,使其意识到主动献血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改善他人生命质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干扰可以消除学生心理恐惧,有效的预防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血液质量,在献血后嘱咐相关注意事项,也保障了献血者的身心健康,促进了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桂兰.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及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0(6)135.
[2] 陈妍,姜其生,苏波.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心理原因及预防[J].山东医药,2012.46(13)77.
【作者简介】
李 洁(1990—),陕西商洛人,任职于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研究方向: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