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灵成长研究

2018-11-16廖敏茵谢家琪温耀光李泳祁健

文教资料 2018年27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大学生

廖敏茵 谢家琪 温耀光 李泳 祁健

摘 要: 要关注当代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学院“心”认知工作坊项目的开展,主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以非结构型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参与式实践、团队合作形式为辅助,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在课程设置的引领下帮助参与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并不断提高抗压能力与环境适应力,从而使自己更适应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社会生活变化和价值观变迁。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灵成长 自我认知 心理适应性 心理抗压力

一、引言

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不仅成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指导性文件,各高校也纷纷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心理服务部门,并逐渐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本项研究创想“心”认知工作坊系列活动,以非正式访谈法为研究方法,在各项活动访谈中通过深度交流学习与改变,让大学生们意识到如何正确认知自我,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灵成长。

二、项目研究现状

当今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与国家的关注。首先是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和抗压能力。大学生的适应性表现以大一新生为主,他们进入新的学校,对于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容易产生心理不适应。由于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的转变,导致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职业方向感缺失,人际交往有障碍等。因此,该项目对于大一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性及代表性。其次是心理抗压力。在心理领域中,心理抗压能力是心理健康领域出现率非常高的敏感词汇,具体到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学生群体,要提高大学生抗压能力,就要从学生的压力根源着手。学业成绩、个人情感、未来就业等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根据“大学生压力情况调查报告(北京市青年宫)”,得出以下结果:有效问卷共有4762份,在受访者中,感觉自己压力大得难以承受人数占比13%,比较有压力的人数占比35.8%,感觉压力一般的人数占比27.1%,另外,感觉自己压力不大和没压力的人仅有19%,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调节自身心态,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三、项目研究设计及实施情况

(一)“心”认知工作坊项目设计框架

本项目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筛选的具有针对性的30名代表学生参与本次项目研究,以非正式访谈开展关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心”认知工作坊,针对大学生此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方向,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通过活动的实施效果及学生反馈,得出此加工坊适应性活动给参与学生带来显著的成效。

活动课程安排框架:

项目研究为期一年,分为上学年和下学年。项目对象先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进行筛选,选出最符合课程研究针对性的大学生作为参与者。活动开展的设计方法主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开展,以非结构型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参与式实践、团队合作形式为辅助,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和集中辅导,采取讲授、讨论、情景表演、外出采访等多种形式,并贯穿小组工作法(Group Work),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二)“心”认知工作坊项目开展过程

1.点亮初心

(1)“最初的自己”是重新认识自己的初心,重新定位自我。运用图画心理学绘出自画像,投射参与者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完整性,并且在小组内互相分享交流,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使大家更快地建立起友谊和信任并融入团队。中间环节穿插专业的ted演讲,演讲师以自身丰富的经历和独特的见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富有感染力的说辞使学生深有感触,并引导学生制订计划,充实大学生活。最后通过书写一封信给一年后的自己,记录自己的想法,见证对自己的期许,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目标感和方向感。课后设定心灵树洞,作为情绪的发泄口,使学生找到倾听自己声音的地方,拨开迷雾,排解压力,悦纳自己。

(2)“非常零距离”通过外出取材对社会各阶层人士进行心灵采访,体会各种职业背后的心路历程,使大学生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了解到理想中的工作运作流程,以及对方关于自身职业规划的建议,切身了解到现如今社会的各行业人员对自身职业的现状认识及深刻体会到成功非一朝一夕,必然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坚持不懈地执行。零距离之旅让大学生增加自己的见识,站在社会高处的角度看问题,摆脱井底之蛙,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于职业规划也是一样的道理。

(3)“未来的模样”要求学生现场画出自己的“生命主宰线”,对自己的过去做出梳理及未来做出规划,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反思与畅想,更多的是与自我内心的深刻交谈,并引用“角色理论”开展活动。最后进行戏剧表演,运用戈夫曼戏剧理论,让学生学会印象管理,将自身期望的未来角色表演出来,并对自身这一表演角色进行分享与思考。

2.非凡人生

第二系列分为两个主题,分别是“一人一故事”和“黑夜对话”。由于“黑暗效应”,黑夜能够给人一定的伪装空间,展示自己的另一面,卸下白天的防备,使内心最脆弱最敏感的一面暴露出来,有利于更加愉快地交流。我们的活动是在黑夜进行,让大家卸下白天的“伪装”,通过安全氛围的营造,他们可以选择倾诉或者聆听,倾诉者诉说自己压抑已久的心事,释放自己,聆听者安静倾听,达到共情的目的。无论是倾听还是诉说,他们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交谈认识到自己的另一面,分享快乐,释放负面情绪,达到减轻压力的效果。

3.破繭而出

(1)“情绪气象站”是对大学生情绪心理的研究,一个人的情绪会对心理产生一定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大学生的情绪会影响个人的认知与主观意识,包括两种特殊存在形式,第一个是内在状态或体验,第二个则是外显表情。本课程着重对外显表情进行详细解剖,在课程中传授微表情的干货知识,然后设定各种不同状态的生活情景,让参与者感受不同情绪给自己感官的变化及心理的异样,引导大家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绪,培养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

(2)卡耐基曾说:“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在“人来人往”课程中,参与者通过我们设置的人际交往难关,学会如何在人际紧张的氛围下通过语言的巧妙沟通缓解各种尴尬场合。其中还有外出采访环节,主动出击与陌生人打交道,让他们走出自己人际交往的舒适圈,感受陌生人带来的不适感,并且克服这种不适应,使他们自如地与陌生人打交道,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

(3)最后一个课程,“破茧成蝶”回归了本项目的中心主题,旨在挑战自己、突破自我。本主题呼应项目的开端,在他们认清自我后,将自我目标碎化,并尝试挑战自己。课程中设置各种“身临其境”的情景,鼓励参与者突破自己内心的防线,迈出从未尝试过的脚步,通过这个项目一系列的课程连贯,逐渐让参与者探索对未来的真知,最后寻找到真实的本我,突破自己。

(三)“心”认知工作坊活动开展成果

活动结束的最后,我们对参加课程改造的30名学生进行一次系列课程后收获分享,大部分参与者認为参与的课程活动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下是抽选的一些同学的收获感想(以下编号为参与者在活动中的代码):

09号:此活动给了低落期的我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成功抢戏许多回,也让我倾听到了许多故事,希望这种创新型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和帮助更多的人。

16号:参与了这个活动帮助迷茫的我寻回已丢失的初心,三个系列都是实操参与,体验了外访的故事会,才知道社会原来有那么多人为梦想而坚持,年轻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堕落呢?为学业,为未来规划吧!

26号: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也让自己成长了许多,心变得更大了,也变得更开朗了,打卡活动让我知道了其实生活也可以很精彩。

29号:在“非常零距离”中养生堂老板的导师那段话给予了我Power,我本来是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但现在开始我只想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解忧树洞也很有意思,那晚我跟树洞聊了很久,它的一句话“融不进的圈子,就不要委屈自己”触动了我的心灵。

四、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今日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节奏不断变化。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智力库,因为生活与学习各方面的变化而产生各种不适应。目前为止,针对大学生此心理问题本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多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如心理讲座、心理测评、大型素拓活动等,参与人群众多,没有针对性,效果不显著,开展的时间也是一次性的,连贯性和跨度性较短,产生的影响不大。本项目运用非结构型的访谈法,并且跨度为一学年,贯穿三个课程,形式丰富多样,通过研究发现,这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有成效的研究方法,活动设计系统而全面,针对性强,有很好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仅仅靠一个活动是不够的,还要靠学校的一级心理辅导中心和二级辅导站、辅导员等共同努力,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多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顺应时代发展,让心理学与现代相结合,积极响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号召,重视大学生心灵成长,完善学校社会工作。同时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危机意识,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灵也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鲁威,赵敏.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对比及启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0):1382-1386.

[2]罗蓝燕.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抗压能力[J].青年时代,2017(2).

[3]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姬天舒.图画心理学——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5]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1.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