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几点思考
2018-11-16穆锐
穆锐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因时而进,独特而富有内涵政治思想教育的创新是一所高校思想教育体系中的有效手段,在坚定政治信念、塑造学科人才、传递社会思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创新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进行研究,就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进行系统的论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应对策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内涵 教育对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引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是新时代的要求,更是高校在社会主义征程中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因时而进,不可忽视的是,伴随着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袭、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致使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绩和实效,以创新驱动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开拓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新格局,成为高校应对上述问题的重要策略。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的报告专门就青年一代承担使命、接力奋斗作了强调,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高校是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的重要阵地,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的综合性的学科成就和人格成就的高低。
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内涵
2.1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理念创新。
以创新驱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要精神文明构建中的重要构成模块,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新趋势新标志。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向人本化、精细化、专业化推进。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应以谋求学生未来的发展为起点,创新管理理念以有效疏导和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政治思想层面的问题。
2.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制度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思想交互和浸润的过程,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机制的创新应以突破、创新的姿态完善体制构建,以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发展的弹性需求提供刚性的保障。通过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在领导体制、保障机制、评价制度、协调机制方面的有效创新,进而在实践中全面地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对现有的单一对象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创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模式的迁移。
2.3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模式创新。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应以有效的模式创新为侧重点,使模式创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伴随着高校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深入,推动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发展的模式创新将成为其发展中的必然。有效实现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由单一粗放型向全面精细型、由体制封闭型向思想开放型的有效转变。在这一模式的创新过程中,需要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审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法、把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規律,把创新贯彻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
3.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3.1对工作创新性认知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构建是一个庞大、动态、多点建设过程,其创新建设成果将成为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化认识较为单一、管理模式创新整体不足,造成其在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中过于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约束下的行为效果,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质和内涵。
3.2定位不精准,且方式单一。
以往粗放式、经验式、面壁式的思想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部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团队,由于缺乏对思想教育工作内涵与关系的准确定位,导致部分高校在工作层面上出现理论不足、功能弱化、管理权威削弱等问题。定位不精准和方式单一,已成为现阶段工作创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3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忽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中忽略“以生为本”的理念,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面重形式统一而轻学生个性,以大格式、大统一的教育格局,完成对大学生的在校评价和鉴定、奖学金发放、就业推荐等工作,导致评价上的偏差,出现诸如分数高与能力强等同,成就优异与道德良好等同。这种忽略学生个体过程性发展的思想道德坚定和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政治思想主体的结构性发展,束缚大学生能动地谋求个人政治思想进步。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创新性解决策略
4.1党建引领,促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党建教育要贯穿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全过程,要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探索和创新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大学生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目标,通过大学生党员先锋岗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能量的汇聚和凝练,有效开辟大学生党员的文化传播阵地。
4.2媒体建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
信息大数据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代名词,而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对大学生而言,机遇要大于挑战、知识要多于糟粕,各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支持,创新高校内新媒体工作的实践方式,以新媒体平台建设为支点,通过校园政治思想宣传订阅号、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手机APP智能应用开发等形式,有效解决不良网络信息充斥于高校环境的问题,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层面的提升。
4.3人才储备,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储备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流程和职能性渗透可以建立在大学生日常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活动的参与和志愿服务中,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储备的层面而言,要面向学院中具有开创性和历史担当的新时期的优秀大学生,在获得编制和院方认可的前提下留校工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管理的持续性无缝对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与发展的统一。
4.4严格自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命属性。
作为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担当者和引领者,高校党员教师的队伍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十九大向高校党员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革命要求,要求高校党员教师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怀着对这份革命的感恩,实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高校党员教师需通过高层次和系统的纪律建设,管住自身纪律、看住自身权力、匡正高校学术风气,使拒腐防变警钟长鸣。
综上所述,就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而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须着眼于其面向社会的终生能力获得和政治思想再造。新时期的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风尚、新能量的实现,将对大学生学业成长和人格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各高校可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驱动下的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的前提下,从党建带头,媒体建设、人才储备、团队自律等多重层面有效辅助,有力地促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建设双重目標的实现,培养和储备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建设者和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司文琦.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契合研究[J].文存阅刊,2017(19):173.
[2]史俊冰.以指导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和创业教育[J].科教导刊,2018(8):159-160.
[3]胡彩业,贺全林.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知音励志,2016(12):42.
[4]张媛媛.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思政教育创新[J].才智,2014(34):69.
[5]王璐,李扬,宋元林.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及其运用[J].前沿,2013(1):31-33.
[6]姚建辉,王亚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性初探[J].科技信息,2011(20):185.
[7]彭川.试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6(5):70.
[8]梁旭.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