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有关问题
2018-11-16刁嘉程
刁嘉程
摘 要: 新形势下,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核心内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资助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运用新媒体思维,创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培养及构建精准资助理念与发展型资助体系等方面,探究精准资助创新工作模式,助力帮困与育人的有效结合,保障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 精准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 育人 新媒体
我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与改善,现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为实现教育育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社会保障。高校资助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资助是基础,育人是目的,是国家赋予高校的一项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中央、国务院把“精准扶贫”“育人”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高校资助工作应该紧跟国家扶贫工作的总体战略部署。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95后”学生鲜明个性的日益凸显,给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新时代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新媒体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树立以生为本的精准资助理念,搭建帮扶育人网络平台、实践平台,构建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为基本要求、经济资助为基础、能力提升为核心、文化培育为目的”的长效机制,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实现帮扶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新媒体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特点
把握新媒体时代下资助对象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新变化是“对症下药”,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随着网络的普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心理及行为特征上都呈现新的特点。首先,其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受到互联网文化冲击。主流价值观推动形成社会认同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具有社会化特征。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贫困学生越来越注重主体性诉求的满足,强调资助的公平性,同时喜欢利用新媒体平台寻求自我价值感。另外,困难学生在性别、区域、年龄方面存在差异。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做好资助工作、提高资助精准性、增强育人效果的基础。
二、高校精准资助创新工作的必要性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将此指导思想引入高校资助工作,如何实现“精准资助”已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当前,一些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存在资助对象认定不精准、资助力度不合理、资助管理不科学、资助满足层次较低等现象。校生信息不对称、缺乏信息化资助工作建设、高校资助育人体制不健全等都是大学做好“精准资助”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大数据环境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创新资助工作,提高“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管理”、“精准帮扶”,构建物质帮扶、精神培育、能力提升多维资助育人体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工作的共识正逐步形成。一些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信息不透明、管理僵化、反馈不及时等盲点,另外有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开展育人工作的载体单一,如传统的讲座、政策讲解,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影响育人效果。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则为创新资助工作方式带来了大的机遇,也对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媒体平台上落实开展资助工作,扩宽信息共享渠道,同时便于意见的交流和反馈,可以有效推进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性,促进资助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多维实现“精准帮扶”。同时,运用网络平台构建困难生信息管理库,动态跟踪,实现“精准管理”。另外,通过网络平台树榜样、立典型,让励志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占据新媒体阵地,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育人工作的吸引力和育人效果。此外,研究表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弱势地位是由多种综合因素引起的。因此,除了经济资助和文化培育外,还应重视贫困学生的能力建设,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助其日后脱贫的重要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正确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应用新媒体创新资助方式,构建“物质资助为基础,能力建设为要点,文化培育为目的”的长效多维资助模式,对落实资助工作,助力“精准资助”,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精准资助创新工作的路径探究
1.提高“精准识别”,创新资助认定。
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精准资助的前提和基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与认定一直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难点与重点。一方面,生源地政府部门提供的贫困证明或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可信度难以证实,高校通过短期对学生日常消费行为的掌握及同学观察反馈很能准确评估该生真实的经济状况。另外,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其贫困标准也不一样,可能沿海发达地区的贫困户,其经济条件不比内地偏远山区的中等户差,这就要求高校资助认定工作小组需根据具体的家庭背景,因地而异、有所侧重。
精准资助要求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平均用力”的资助模式,精确划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和贫困等级。“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为资助对象的精细化认定创新了工作思路。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大数据进行信息采集,结合对学生的家庭人口数量、收入状况、健康水平,日常校园卡消费记录、高校所在地人均消费水平及其他综合表现建立数据库模型,进行“量化测”。另一方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加强对资助对象日常消费行为的考察,辅之以实地家访、个别交流的途径,形成全方位、科学化的家庭经济困难测评体系,將有效提升对象精准识别和困难等级认定的科学水平,实现差异化、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
2.创新新媒体资助平台,多渠道助力“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
(1)打造新媒体育人阵地,多维“精准帮扶”。高校大学生频繁和喜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因此将育人工作内容与新媒体相结合开展工作,将显著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效率。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及时推送最新、最全的资助信息和相关政策,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及学校资助相关的工作动态。利用新媒体的丰富样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励志人物、诚信人物、感恩故事等进行广泛宣传,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将育人活动与新媒体相结合,通过新媒体进行前期宣传,线上自主报名与参与,体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推进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理想的育人成效。
(2)应用新媒体信息共享,双向交流。新媒体平台上落实开展资助工作,学生可以及时关注资助讯息、了解资助的名额分配、评定条件并监督操作过程,并通过网络平台便捷地将自身诉求或异议反馈给校方,不仅提高资助工作的公平性、透明度,还促进资助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通过新媒体平台,师生可以实现“双向互动”,方便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给予困难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
(3)实现线上资助管理,科学跟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一个需要政府、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同学多方合作的事情,其贫困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资助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运用新媒体构建贫困信息管理库,从单一的纸质文件存档转变为多样化的新媒体媒介,多元化地进行管理,持续跟踪关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完善评定标准,对资助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有效促进资助管理的科学性,实现“精准管理”。
3.以生为本,构建长效多维资助模式。
精准资助要求资助工作方法精准、用力精准,真正予困难学生之所需。要适应当今大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需要用精准的资助理念指导资助工作。高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型资助理念,构建“物质资助为基础,能力建设为要点,文化培育为目的”的长效多维资助模式。不仅要给予学生物质资助与精神关怀,还要切实帮助其提高各项综合能力,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如开展“筑梦青春”实践训练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供学业帮扶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学习能力;扶持贫困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其创新创业素质;设立家庭经济苦难学生境外交换学习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资助工作逐步从保障型资助上升为发展型资助,实施精准培养,提供多元化发展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解困”的能力同时助其获得自信、自强、感恩的品质,树立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资助育人工作形成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创造助困与育人的最大价值。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整个社会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多元化需求,大胆创新资助工作思路,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构建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打造新媒体资助育人阵地,有效提高资助认定、管理、帮扶的精准度,深化育人效果,从而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发力”、“扶智育人”。
参考文献:
[1]刘宁,卜士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97-101.
[2]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3]翁亮,欧阳润清.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建构[J].高校辅导员,2017(05):59-62.
[4]张志勇,邓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0(03):52-55.
[5]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
[6]周琪,羅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