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
2018-11-16张蔚芹
摘 要 实训基地以加速“市德育骨干队伍建设”为主要目标,首创“德育名师流动站”这一载体。借助“双师带教制”,让学员担任导师,在基地导师团指导下实践成长为德育名师;以课堂为阵地,携手连片教研,走进学员所在学校实践学习;将教研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以科研主项目带动学员提升育德能力,也促进了学校德育实践创新。
关 键 词 教师德育专业化;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德育名师流动站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04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创建于2006年,以加速“市德育骨干队伍建设”为主要目标,依据“人出课题,课题出人”的思想,着力在实施课题项目中推进德育骨干力量的培养。基地通过名师主持、导师团强项带教,力求在学校德育管理层面培养优秀后备力量,加快市级德育骨干队伍建设。
在12年的实训实践中,基地聚焦德育管理、学科德育和班主任工作三大领域,确立了“孵育并举,研修一体;人出课题,课题出人;树立典范,育人育德”的团队研修目标。基地首创“德育名师流动站”这一载体,通过“双师带教制”和课程化实践,并借助科研课题,实现“孵育并举”。在对优秀学员加速提优培训的同时,推进“梯队工程”建设,努力培养学校德育工作的青年领军人物,也促进了学校德育“一校一品”建设。
一、借由“双师带教”走向“德育名师”
“德育名师流动站”是实训基地最重要的实训载体。但是,我们所说的“德育名师”不是基地主持人,也不是基地聘请的专家学者,而是基地的学员。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名师”,而是以“德育名师”为成长目标,在基地导师团的指导下,努力形成个性化的德育思想、德育理念和德育工作方法 。
“德育名师流动站”通过实行“双师带教制”,力求实现“孵育并举”。即基地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实行由主持人领衔下的导师团带教,由基地主持人及导师团根据计划带领全体学员开展培训学习活动。以此,充分发挥主持人及导师团在师德素养、教育理论、德育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讲座、研讨等途径提高学员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倡导由学员带教学员,由学校带教学校。当德育名师流动站流动到某位学员所在学校时,这位学员就是“导师”,带领其他学员主持开展此次培训学习活动;学员所在学校就是“示范校”,通过活动展示学校德育特色。通过学员与学员,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经验分享、活动展示、考察体验,开阔学员的眼界,提升学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引领所有学员所在学校实现共同发展。
基地依托“德育名师流动站”这一平台,积极发挥“双师带教制”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学员作为导师的作用,使学员在此不断实践、研讨、领悟、成长。
以“德润课堂”主题活动为例,2012年11月5日,“德育名师流动站”走进嘉定区安亭小学。基地学员朱丽萍老师执教了一年级语文课“轰隆隆”。课堂上,朱老师遵循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表演的特点,通过表演、想象、朗读等多种形式,在识字过程中融入行为习惯教育和爱家乡爱自然教育。通过朱老师的实践、引领,使其他学员明确了:“德润课堂”强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利用学科丰富的教育资源,随时随机融入“两纲”(“两纲”指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凸显学科育人功能。
如此,通过导师带领学员开展专题培训学习,使全体学员对学科德育及教师育德能力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让学员感受到实施“两纲”,德育干部需要以身示范的重要意义,对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展开深层次的思考。導师还引领老师们系统梳理教材要点,倡导教师自觉地将德育融入教学中,进而将“德润课堂,德润校园”作为不懈追求的德育工作目标。
“双师带教制”为来自不同学校的学员之间研讨“德润课堂”提供了碰撞智慧的平台,从中创新了许多德育润泽课堂的方式。如显性学科可采用“合作探究”“开放整合”“自主发展”“和谐创造”等策略,隐性学科则可采用“情景体验”“欣赏感悟”“激励评价”等策略,这些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示范经验。
在德育名师流动站“双师带教制”的推动下,“德润课堂”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注重德润课堂,关注学科育人的指导思想正引领着基地市级重点研究项目“教师学科育德能力培训体系的研究与运作”,第三批实验点正在完成师德与德育素养通式培训及部分学科育德要求与育德能力的培训。基地学员满怀信心和热情,朝向“德育名师”的成长目标不断前进。
二、依托“实践课程”创新实训方式
在基地实训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将“德育名师流动站”作为一种实训的形式,而且将它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来实施。这一“实践课程”采用共同规划、自觉申报的形式,每学年初,基地导师与学员一起根据培训现状调研情况,并对照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流动站的规划和培训课程方案。之后,每位学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实际和学年工作安排,自觉申报流动站到自己所在学校开展活动的日期。
具体实训采用“导师领衔、骨干展示、专家点评、引领论坛”的运作方式,不断推进学校、区域德育工作,并注重经验再创,丰富活动内涵。学员和所在学校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同时邀请所在区县进修学院专家等进行现场讲座授课,让其他学员不但能够了解这位学员的课堂教学情况、德育管理特色以及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项目,还可以通过所在学校校长等的介绍,学习学员所在学校的办学情况、文化底蕴、管理经验等,还能聆听著名专家的精彩讲座,近距离地与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
例如,基地德育名师流动站来到学员张美琴老师所在的闵行区上海实验西校后,学员们先听了实验西校教师执教的“感词情、扬责任”主题教育课;之后,由学员张美琴老师作《基于“成长教育”理念的实验西校德育课程建设》主题发言,向基地专家和学员汇报在课题引领下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情况。随后,学员们来到闵行中心小学,邀请金建芳校长介绍学校的德育特色工作,并邀请了闵行区进修学院德育室何康主任作“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和行为习惯教育”主题讲座。在结束环节,由何康主任和导师张蔚芹老师做活动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学校在德育特色、德育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和实践,同时,勉励学员们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开阔思路勇于创新,要夯实常规更要争创特色品牌,树立德育为先、以德树人的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老师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基地将“德育名师流动站”当作一门“实践课程”来实施,突破了常规培训上课、讲座等单一的培训形式,带领学员走出教室、课堂的“小天地”,走进校本德育课程、学校文化乃至区域德育的“大教育场”,重审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德育理念。基地全体学员既是创建与实施课程的主体,也是享用课程效果的主体。他们都非常珍视“德育名师流动站”创设的每一次活动,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始终以课堂为阵地,携手联片教研,对学科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等提出了深层次思考,实现了更好的专业成长。
由此,基地建设的“流动站”成为全体基地导师和学员组成的成长团体。可以说,“德育名师流动站”流动到哪里,哪里就能创生新局面。学校及学员通过德育论坛、讲座共享、课堂教学展示、德育工作展示、灾区支教等活动,发挥基地学员的主要作用,展示学员所在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自2006年基地第一期实训开始迄今,基地87名学员在导师的带领下,已走遍了学员所在几十所学校,有效促进了学校德育“一品一校”建设,引领区域德育的创新发展。
三、借助“科研主项目”强化育德能力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以加速“市德育骨干队伍建设”为主要目标,倡导“德润校园、德润课堂,教师要努力将德育化为学生对德行的自觉追求”的理念。因此,立足学科课堂和校本实际,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便成为基地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
为此,“德育名师流动站”以基地课题为龙头,成功串联校本教研、校际交流、区域展示等不同类型的研训活动,探索课程标准和“两纲”的有机结合点。根据课题调研中教师提出的困惑,流动站有针对性地开展师资培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借助科研主项目强化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
例如,如何开展校本培训一直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学员和学校在调研中多次反映这一问题。对此,以基地主持人张蔚芹校长为领衔的导师团专家,指导学员根据本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归宿,立项课题开展研究,并科学设计培训内容,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
许多学校在分层培训中,根据中小学校的不同特点展开了不同类型的培训,关注全体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引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培训中,指导教师抓住“调研—会诊—反馈—再创”四环节,帮助学校总结、提升有效经验,并不断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注入鲜活的培训内容,拓展学校视野;以技能比赛为渠道,增强培训方式的操作性;以反馈、改进为目的,实现培训效果的实效性。
同时,基地发动学员共同参与培训课程资源的整理,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聚焦“校本培训”。经过四期实训基地的实践、积累和沉淀,我们初步形成了“研修、力行、提升——中小學德育干部培训课程”,由“修身篇”“研修篇”“育德篇”和“力行篇”四个模块构成,共计308课时。课程资源的积累既是主持导师的用心设计、编著,也是成员学校潜心科研的成果,见证了学员和学校的德育发展,为我们今后开展德育干部培训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经验。
多年来,基地针对学员弱项,有针对性地以课题研究推动教师发展,以科研提升教师素养。2010年,课题“有序递进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的行动研究”经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批准,成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课题;2011年,在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与市学生德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列入“2011年上海市学校德育实践课题”。基地以此为总课题,引领学员以自己所在学校为基地,申报子课题,开展实践研究。基地全体学员参与撰写的社会责任教育专著《责任 德育的核心价值观》出版,并获全国德育专著评选一等奖。借助课题研究,我们不仅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批人。据统计,最近结业的基地第四期学员在区、市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0篇,老师们借助课题研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专业成长。
十年生聚,十年成就。德育实训基地已走过整整十二个年头,“德育名师流动站”也“流动”了十二年。十二年间,来自全市各个区县的68位学员从流动站中走出来,成为各自区县的德育骨干,甚至是上海市的德育领军人物,不少学员还走上了校长、书记的领导岗位。学员获得的区级以上荣誉有上百人次,而学员所在学校也实现了内涵式发展,在一至四期学员学校中,有40所学校历任或新任为“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
2017年7月,“德育名师流动站”入选“上海市100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2018年,基地又迎来了第五批学员。这一骨干教师团队更年轻,更有活力,也更有创新意识。相信在未来三年,我们一定能够创生“德育名师流动站”更充满活力的运作方式,不断丰富”德育名师流动站”的培训内容,引领学员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