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缂丝《明昌御览双冠图》和《仙山祥云金龙图》赏析

2018-11-16卞兆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7期
关键词:缂丝时代特征

卞兆明

摘 要:文章从历史背景、作品风格、审美取向、织造工艺以及用材选料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论述了馆藏缂丝《明昌御览双冠图》和《仙山祥云金龙图》的时代特征和属性,从而断定两件缂丝作品分别属于北宋宣和时期和元代,且属于皇家御用之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关键词:缂丝;金章宗;审美取向;织造工艺;时代特征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系主任孙培良先生的倡导下,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开始在全国各地购置和征集文物,用以充实文物陈列室(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前身)的馆藏。其中有一批缂丝织品,有些有年代标注,有些没有,有些断代模棱两可。现选取其中两件没有明确断代的缂丝作品《明昌御览双冠图》和《仙山祥云金龙图》试加以分析断代。

因缂丝工艺精深繁复,史料记载稀缺,加之又非本人专攻,故难免犯管中窥豹、以偏概全的错误,敬请方家指点,不吝赐教。

缂丝,中国传统丝织艺术品中的精华。不同于刺绣和织锦的是,缂丝采用“通经断纬”(一说“挑经断纬”)的方式来织造,具有雕刻般的浅浮雕效果,所以又被称为“刻丝”。缂丝起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肯定与来自西域的缂丝毛织品有关。20世纪初期,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新疆一带考察时,曾见过一批早期缂毛织品。后来,他在所著的《新疆之地下宝库》中介绍论述,认为缂毛工艺早已有之,是汉族缂丝工艺的发端。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件缂丝毛织品,从纹饰和工艺特征来看,当来自于西域。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了一件缂丝腰带,考古学家考证其生产于公元7世纪,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制品,十分珍贵。

自宋以来,缂丝工艺得到皇家推崇,将之用于织造帝后服饰、御真,成为皇家御用织物。后来还用于摹缂名家书画,促进了缂丝工艺的发展。皇家织物自然极其精细繁复、惟妙惟肖,有些摹缂作品更胜于原作,将缂丝织物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之存世量少,故而成为收藏拍卖界的一个亮点,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而早期(这里指宋、元、明时期)缂丝精品稀缺,更加弥足珍贵。

1 《明昌御览双冠图》

缂丝图纵44厘米,宽30厘米。主题图案为雄鸡一只、鸡冠花两株,故曰《双冠图》。

该图作一雄鸡立于江堤(或湖岸),头冠直立,尾羽微张,引颈挺胸,作啼鸣状,姿态极为生动。其身后为瘦石和花草,除两株高耸的鸡冠花外,另有芦苇一株、西番莲一株、萱草數丛。画面简洁而明快,水天一色,疏密有致,令观者有清波拍岸、微风抚面之感。画面正上方有“明昌御览”朱文方章一枚。从珍石(江南洞石)和异花(西番莲)的角度来看,有可能描绘的是皇家庭院之一角。而此摹缂之原作,亦可能为宋宫廷画师的作品。值得庆幸的是,画面虽有虫蛀、龟裂、色丝脱落等残损(雄鸡尾羽彩丝脱落,能看出墨底和打捻的针眼,鸡冠花叶彩丝脱落严重,绫底有多处横向龟裂,已修复托裱),但并不太影响其完整度和艺术价值,以当时的工艺水品来看,不失为一幅摹缂精品。而其织造年代,当为北宋晚期的宣和时期。

“明昌”是金章宗的年号,始于1190年,终于1196年,总共7年。据《金史》载: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日(1189年1月20日),世宗崩,章宗继皇帝位于灵柩前。1190年2月7日,改元明昌。

按照正常联想,“明昌”为金国年号,此摹缂作品也应为金国织造。可为什么把它断为北宋宣和时期的作品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从摹缂作品的原作绘画风格来看,是典型的北宋画院院体风格,其精细繁复的技艺也是当时的金国所不具备的。“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始于1119年,终于1125年,也恰好是7年,但却比金章宗的明昌年早了整整65年。而这幅被断为宣和时期的摹缂作品上面怎么会有金章宗“明昌御览”的印章呢?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北宋末期一个著名事件——“靖康之乱”。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获了徽宗、钦宗二帝,并掠其赵氏皇族、嫔妃、贵胄、朝臣等3000余人,押解北上。与此同时,宫中珍宝财物也被金人洗掠一空,这其中当然包括大量艺术珍品,比如这件《明昌御览双冠图》。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靖康之乱”发生在1127年,宋宫财物即随二帝北上,至迟在同年年底或第二年年初应该会到达金朝宫中,到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其间经历了金太宗和金世宗,为什么这幅缂丝作品上没有金太宗的“天会”和金世宗的“大定”年号印记呢?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金章宗完颜璟这个人。

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小字麻达葛,金朝第六代皇帝。当时金朝立国已超过70年,到金章宗时,“礼乐行政因辽、宋旧治,杂乱无贯,章宗继位,乃更定修正,为一代法”。由此可见,章宗明昌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口大幅增长,后世称为“明昌之治”。在政治经济稳定的情况下,文化发展也进入一个高峰期。关于金章宗的政绩,《金史·章宗本纪》是这样评价的:“章宗即位之初,法世宗之明仁,宽人严己,孜孜致治。倚用勋旧,容纳诤言,察查吏治,整饬风俗,政治清明,官吏奉法。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又数问群臣汉宣综核汉、唐代考课之法,盖欲跨辽、宋而比迹于汉、唐,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而金章宗本人崇尚儒学,喜好音律、诗词和字画,是金朝诸帝中汉化最深的君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最为崇拜的书画家竟然是宋徽宗,将宋徽宗的“瘦金体”也研习临摹得出神入化,以致后人无法分辨。现藏大英博物馆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古摹本上有一段跋,明清以来诸画谱均认定其为徽宗亲笔,后来经过日金朝史专家外山军治考证,才确认它出自完颜璟之手(因文中“恭”字缺笔,外山氏认为是避章宗父“允恭”之讳)。据外山军治《金朝史研究》论述,金章宗统治时期,十分重视文化事业,还开设了画院,大力招纳这方面的人才。同时对北迁的宋朝宫廷艺术品进行了整理登记,其中的“乃正礼乐”则间接说明,在金章宗在位期间,才对礼乐制度进行规范化,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掳掠而来的宋代宫廷艺术作品作鉴别整理。而这幅《明昌御览双冠图》便可能因此而钤上了“明昌御览”的印记,表示已经被金章宗亲阅过了,属于其品鉴过的作品。

2 《仙山祥云金龙图》(原名《绣云龙片》)

该缂丝图纵34厘米,横73.3厘米。主体图案为仙山和四条金龙,四周有祥云环绕。由中缝处一分为二,两边对称。画绫为藏青色,纹理较为粗疏,仙山、金龙、祥云铺满整个画面。另仙山上有太阳纹和火纹,金龙身旁也有两道火纹,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从整个结构来看,图并不完整,应该是截取某件织物中的一段。

该缂丝片有多处破损,除中间部分的仙山保存较为完好外,其余皆有不同程度损伤。左下角金龙损伤最为严重,肢体残缺不全,只隐约可见;而右上角金龙保存较为完整,可看出大部分细节。

元朝从建立初始就对手工业实行垄断控制,在各地设立了许多官营匠局或司,将手工业者集中在那里。官营丝绸生产机构主要是工部和将作院,另外皇后所设中政院、太子所设储政院和太后所设徽政院都设立织染局。其中有绫锦局、纱罗局、毛毯局等,但没有专门的缂丝局等级的生产机构。但这并不能说明元代宫廷对缂丝不够重视(宋朝宫廷也没有设专门的缂丝局),而是把缂丝归入了其他机构。总的来说,元代宫廷缂丝沿袭了宋代缂丝织造工艺,但又有其鲜明特点。下面就该缂丝作品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对其进行断代分析:

①构图繁复密实,色彩浓艳靓丽,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格。

长期以来,汉族的审美主要立足于儒家和道家哲学,崇尚清丽淡雅的艺术风格,宋朝以来则更加明显。而游牧民族比较喜欢艳丽豪放的风格,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趣味。宋朝之后共有两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分别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女真人建立的清朝。而蒙古人因为比较轻视汉人和汉文化,所以主要为蒙古皇室和贵族织造的缂丝,其追求富丽堂皇的浓艳装饰风格就更加突出一些,与藏族唐卡风格比较接近。而女真人建立的清朝,对汉文化相对比较宽容,康、雍、乾三帝也都是倡导汉文化的亲力亲为者,所以清朝的缂丝作品虽然还保有一些游牧民族的特征,但同时也融入了很多汉族文化的审美因子,在追求艳丽富贵的同时融入了一些清新淡雅的元素。为此,笔者将之与本馆所藏的清代缂丝十余幅做了比对,皆无与此相似者。又搜索查证了一些其他清代缂丝作品,亦无与此相近者,故应将此缂丝制成年代排除于清代。

②缂丝的底绫和用于缂画的彩丝粗细不匀,纬丝编织比较稀疏随意,具有典型元代缂丝粗放和苍劲的特征。

据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院朴文英先生介绍,元代缂丝作品中,用于缂丝的丝线较粗,单位面积内使用的织线数量有限,且两种色线相邻或遇到垂直线时纬线之间的裂痕很长,加上打纬力度掌握不好,难免出现较大缝隙,容易损伤。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需在长长的裂痕处多加几个打梭就可以了,可那个时候还没使用这种技艺。这个问题到元代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嚴重,像牡丹团扇中18行纬线之间也不打梭,造成大缝隙。在元代实用性作品中这种缝隙更是到处可见,这个问题到明代才得以解决。

此《仙山祥云金龙图》缂丝片,以藏青色打底,每厘米经线21枚,比早于它的《明昌御览双冠图》的每厘米27枚更少。用于编织图案的纬线也都粗细不匀(而反观明清两代,缂丝用丝线都较细密而均匀),且拉线跨度很大,排列比较稀松,中间也没有打梭(明清时期的缂丝在处理较长和较密集的纬线时都会有打梭这道工序),这些现象都符合元代缂丝作品的特征,这恐怕也是此缂丝片纬线脱落比较厉害的重要原因。

③堆叠厚实,图案轮廓常以较粗的捻线收口,具有强烈的元代缂丝特征。

出于游牧民族的审美取向,其丝织品上的刺绣大多比较厚实浓艳,表现在缂丝作品中,这种风格尤为突出,此《仙山祥云金龙图》缂丝片也不例外。为了体现图案的立体感和厚实感,仙山和海水的轮廓以及分界常以很粗的捻线勾勒收口(钩缂),形成非常规整的断面,呈现出浅浮雕效果。这也是宋元时期的缂丝作品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元代则更为突出一些。而这件缂丝作品的轮廓捻线特别粗,立体效果更为明显,则是宋缂丝所不及的,表现出更多的元代缂丝特征。在织造技法上,除平缂、钩缂外,还运用了搭梭、长短戗等技法,织造颇费功夫。而此缂丝作品在当时有限的缂丝工艺基础上做出了最大程度的努力,由此可见,《仙山祥云金龙图》缂丝片应为元代宫廷作坊织造。

④金线的使用和龙纹的造型,显现出诸多元代缂丝的特征。

元代无论在器物和丝织品上,都喜欢用金线来装饰。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牡丹团扇,用捻金线在叶脉和花瓣上用单线或双线钩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八仙拱寿图》上何仙姑的领子上、铁拐李的额头装饰上也见使用。而用在此件缂丝作品上的金线,则是在深褐色彩丝上包裹真金而成的粗金线,用它来织造龙纹的主体,从而呈现出金灿灿的华丽效果,令人十分吃惊。也正因为用真金包裹的金线纹龙,彰显奢侈,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很可能是元朝皇室甚至是皇帝使用的物件。

金龙的造型为长吻、短角、四爪,龙肘处有翔羽状纹,背脊处有三叉戟状火纹,这些都是元代帝王贵胄们所用龙纹的典型特征。而清代虽然也有四爪龙,但多用于民间,帝王所用则毫无例外地都是五爪龙。

元代是否已将缂丝运用于龙袍织造,现在还不得而知(没有实物发现),但从明清时期的龙袍来看,其下摆部分常常以仙山海水和火云纹来装饰,故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件缂丝片有可能就是龙袍的一个局部。而从此缂丝片一分为二的对称结构来看,则更像是一件袍服的背脊部分。

在整个缂丝工艺史上,元代缂丝的地位不高,留下来的作品也不多,统计现有的传世作品数量与宋、明时期相比少了许多。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宋作70件、元作3件、明作32件;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作10件、元作2件、明作12件;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大都会博物馆也藏有少量元代缂丝。这说明,元代缂丝作品存世稀少,不仅远低于明清时期,甚至比两宋都少得多。因此,虽然这件《仙山祥云金龙图》只是个残片,也当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万云海.论宋代的缂丝艺术[J].云南大学学报,2012(6).

[2]张康夫,刘新华.宋代艺术缂丝的审美及嬗变[J].纺织学报,2016(6).

[3]崔文博.宋代绘画对传统缂丝工艺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2009(3).

[4]朴文英.元代缂丝研究[EB].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73f340100tuhg.html.

[5]茅惠伟.元代服用缂丝[J].丝绸,2006(7).

[6]楼淑琦.浅论元代缂丝缘大袖袍的工艺和修复[M]//文物修复与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尚刚.元代刻丝的功用与其折射的文明[J].装饰,2012(2).

[8](元)脱脱等.金史:章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缂丝时代特征
缂丝“织中之圣”藏巷陌
穿越千年的丝绸“雕刻”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浅议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时代特征与理论品格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现代中国出版精神述论及启示
“织中之圣”藏巷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