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海昏侯墓出土韘形玉佩赏析

2018-11-16李文瑾范丽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7期
关键词:海昏侯西汉玉器

李文瑾 范丽君

摘 要: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多件佩饰,其中韘形玉佩最具历史特点。文章分析了汉代玉器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主要特征、用途等,对海昏侯墓出土韘形玉佩进行了深入赏析,进一步挖掘了其文化元素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韘形玉佩;西汉;海昏侯;玉器

1 引言

在世界玉器发展史上,玉器工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工艺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现存最早的玉制品是距今8000年的辽宁阜新地区兴隆洼文化出土的,主要是简单的武器和装饰用品。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内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器形多,内涵丰富。这些出土的玉器工艺精湛,充满审美情趣,不仅印证了汉代厚葬之风,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江西汉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同时也为西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资料,为我们生动再现了西汉高等级贵族奢华典雅的生活。

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玉代表着君子,代表着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第一次得到了高度的集中统一。“今天中国汉族的名称便是由汉朝得名,以区别于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1]国家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流行富足奢华的生活风气,刺激了上层社会对奢侈品的需求,进而大大促进了汉代制玉业的发展。汉代玉器从器形和用途上可分为礼仪用玉、丧葬用玉、装饰用玉等几大类。精美的玉器作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是汉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玉雕以前代为基础,发展出了透雕、线雕、浮雕等多种装饰加工方法。汉代玉器虽继承前代,但仍有所发展,并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风格特征。

汉高祖时期,儒学的地位就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伴随着儒学的发展,汉朝统治者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上层阶级对儒学的推崇,儒学在汉代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儒家经典《礼记·聘义》中,孔子归纳出玉的十一德,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和言行规范,“贵玉”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迅速发展。《礼记·玉藻》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玉德”这一观念从先秦开始发展延续至两汉时期。汉代对玉文化的推崇,也使得玉成为当时君子的必需品,时时彰显着君子的尊贵与自敛,显示出自己的美德和似玉一样的高贵品质,在仪表上增添显赫和威严的风貌。这种道德内涵与审美时尚对汉代玉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汉时期的社会风气认为,玉器随葬可以让墓主精气不散,从而使尸身不腐。汉代厚葬之风的盛行,在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中,势必要在墓中陪葬大量玉器,因此汉代佩饰玉与葬玉一样,都是当时重要的陪葬品。从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王侯墓中常有大量玉器出土。《汉书·杨王孙传》也记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汉代人在继承了传统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把精美的玉器同人的精神世界、行为举止、道德情操联系得更为紧密,从而表现佩玉者的品格、情操、气质、风度,认为玉器深蕴其中的伦理道德的价值高于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2]今天在汉代王侯墓葬中所发掘出土的精美组玉佩或单玉佩正是当时盛世奢华之风和厚葬之风的真实反映。

2 汉代海昏侯墓出土韘形玉佩赏析

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的韘形玉佩在考古发掘报告中通常称为“心形佩”“韘形佩”,是汉代墓葬中出土较多的一种玉配饰,最早考古实物出土于商代妇好墓。在汉代,韘形玉佩的主体造型为中部有圆孔的椭圆状的片状玉,透雕纹饰环绕在主体的周围。正反两面的造型一面微鼓,一面略凹。整体造型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充满力量感。

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的这件透雕龙凤虎纹韘形玉佩,在造型上采用了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通过纹饰的刻画,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现实的生活风貌。它属于装饰用玉,在汉代大为流行,是一种佩戴在腰部的单件装饰佩玉,男女都可佩戴。这件玉佩雕工精细,运用了线雕和透雕的技法,玉质精美,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器形为椭圆形,中间有一孔,一端尖头,一端圆弧。面上线刻细线云气纹,两侧及上部透雕龙凤虎纹,雕刻精细,花纹流畅,构图上完美和谐,龙、凤、虎的造型体现出活力、动感的风格。线条刚劲有力,精巧玲珑、充满动感,体现出古人非凡的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件玉佩不仅反映了西汉高超的制玉工艺,同时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这件玉器的玉质温润,材质为乳白色的羊脂玉。这说明在汉代就已经大量输入新疆的软玉,文献中也提到于阗国“多玉石”。

玉韘佩最早也是由实用器演变过来的。“因为我国古代张弓时用右手的拇指钩弦,所欲护指的指套——韘,乃以细革带固定在右手的大拇指上。但西周時,它们已经转化为礼仪性的配饰。”[3]玉韘佩的主体造型呈心形,中间部分留有一孔,应为实用器留下的遗风。西汉时期的韘形佩已经逐渐弱化了中心的主体图案,重心转向了两侧的陪衬图案,在韘形佩一侧,或者两侧,或者是玉佩的上方,用透雕的工艺方式把形态各异的龙纹、凤纹、其他动物纹、云气纹等纹饰装饰在玉佩的周围。器身上常用阴线刻流云纹、勾云纹、卷云纹等。由于玉雕琢技术的发展,这件海昏侯墓出土的韘形玉佩的纹饰造型已经有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的趋势,并且两侧的纹饰造型基本覆盖了主体造型,使整个玉佩具有很强的动感。

3 韘形佩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玉器的分类有很多,佩饰类玉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种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是人们自身审美需求的体现。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中,佩饰玉贯穿其中。人们对佩饰玉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而佩饰玉的发展过程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变迁。汉代制玉技术在战国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应用可能对制玉的技术也产生了影响。两汉时期佩饰玉的发展是在战国玉器工艺发展成熟和先秦儒家文化中尚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

汉代国家政局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上层贵族阶层大都信奉羽化升仙、祥瑞迷信之说,形成了这个时期独特的精神面貌——“对长生不老和神仙方术有着执着的渴望”。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汉武帝就曾派方士入海去寻找蓬莱山上的仙人。韘形佩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继承、发展,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汉代儒学的宗教化,谶纬神学的兴起,厚葬之风的流行,反映在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上,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一类内容占有极大比重。”[4]韘形佩中出现的虎纹、凤鸟纹、龙纹、云气纹等均是汉代统治阶级对长生不死、神仙思想追求的具体体现,用特定的纹饰去表达对仙境的向往,以求能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汉代皇室贵族想象中充满神仙、神兽的理想世界,通过玉器工匠的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精巧工艺展现出来。各种纹饰线条、结构、比例的相互交错、缠绕,在结构比例上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虽然风格自由多变但仍有内在规律可循,呈现出一个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我们可以透过韘形佩了解汉代的玉佩等级制度,感受当年汉代贵族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汉代韘形佩是汉代独特的羽化升天思想和人间现实结合的典范,反映了人们对死后成仙的强烈愿望和祈望万事如意的心态,具有极其丰富的观念意义。汉代谶纬神学的兴起,羽化升仙等思想的影响使依附于器物的纹饰中体现出独特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富有韵味,使汉代贵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审美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夏鼐.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J].考古学报,1983(2).

[2]黄诚.汉代佩饰玉与佩玉思想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3.

[3]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猜你喜欢

海昏侯西汉玉器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西汉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人必其自爱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发现海昏侯
路温舒编蒲抄书
苏武守节
玉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