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史料辨析处理能力方法探究

2018-11-16李慕杨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分类

李慕杨

[摘 要]提升学生的史料辨析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史料辨析处理能力,需抓住几个关键词:存疑、分类、习法、探境、有序。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辨析处理能力;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81-02

史料辨析处理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能力之一,而且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已经初步具备史料辨析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储备。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加强实践探索与反思,根据中学生历史史料辨析处理能力的现状,不断探索学生史料辨析处理能力培养的路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辨析史料,全面提升史料辨析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一、提升学生史料辨析处理能力的意义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史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学生在史料辨析处理的过程中,不仅视野得到扩展,而且鲜为人知的史料内容也将带给学生新奇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开展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课堂学习体验。在对史料进行辨析处理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这将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构建知识转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课后学习搭建支架。

3.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史料辨析处理能力的过程中,历史课堂的中心发生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所有教学行为都紧紧围绕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这无疑有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二、提升学生史料辨析处理能力的路径

下面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的教学为例,简要探寻学生史料辨析处理能力的培养路径。

1.存疑:让史料辨析更理性

史料是对历史事实的文字记载,在现存的史料中,并不排除歪曲的“文字材料”。这就需要我们在史料辨析处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存疑并辨析,养成敢于质疑的精神,不迷信。这样学生才能对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能够辨明不实史料,避免以讹传讹,让史料的辨析处理更加理性,以事实说话。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中的“材料研读”部分引用了唐太宗曾对大臣说的一段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此外,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辨析处理这段材料完成思考题之前,我先引领学生对这段材料的出处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存疑的习惯,而且通过释疑,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了信息,深化了学生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对材料的辨析处理能力。

2.分类:让史料辨析更明晰

历史材料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对纷繁的历史材料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史料主要包括原始史料、撰述史料与文艺史料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史料的特点做到因类辨析处理,让史料辨析更加明晰,提升学生对史料的宏观驾驭能力。具体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教材内史料与拓展类史料的归类。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包括“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知识拓展”“人物扫描”四大板块,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这四大板块材料的特点,引导学生分类辨析处理:“材料研读”主要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分析材料中思考问题;“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课内知识补充,主要包括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物扫描”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把握了各类材料的特点,材料的辨析处理就轻松多了。

3.习法:让史料辨析更高效

史料辨析处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从而为学生自主辨析与处理史料创造可能。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历史认识论,从不同的角度掌握史料辨析的一般方法,包括階级分析法、心理史学分析法、比较辨析法、人物评价法、历史假设法等。

本课“知识拓展”中的材料主要围绕“唐太宗的用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材料进行辨析:从阶级分析的角度,了解唐太宗作为一名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从比较辨析的角度,可以对唐太宗在不同时期的用人策略进行比较;从历史假设的角度,假设唐太宗不善于用人的结果会怎样。由于采用不同的史料辨析处理方法,学生对唐太宗的认识更加全面了,史料价值在无形中得到了扩大,史料辨析也更高效了。

4.探境:让史料辨析更客观

探境是指为学生辨析处理史料构建情境,还原历史材料场景,从而使史料辨析处理走出孤立的状况。这不仅能够提升史料辨析处理的客观性,而且能为史料辨析与处理搭建场景,并有效激发学生对史料辨析与处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探境还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史料辨析处理摆脱断章取义的局限性。

本课“材料研读”中的史料,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段史料之境:唐太宗出生在隋文帝统治时期,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唐太宗亲历隋朝如何从盛世走向动乱,进而遭遇颠覆的命运,而且在隋朝颠覆的过程中,唐太宗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唐太宗的切实体验形成了他对君民关系的独到认识,也造就了唐太宗时期的繁华盛世。如果脱离了这一段背景史料的支持,学生对唐太宗的认识就可能出现不客观的现象。

5.有序:让史料辨析更深入

所谓有序是指遵从史料自身的逻辑关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要素,分出主次,从而更好地辨析处理史料。史料的辨析处理需要学生透过语言对史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辨析,使史料的辨析与处理更加深入。一般来说,我们要引领学生抓住几个“核心”,包括核心人物、核心事件等,进而追本溯源,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

如“相关史事”这段材料中的人物较少,事件也简单,但是人物主次把握不好,同样会影响这段材料的表现力。这段材料的核心人物是魏征与唐太宗,而不是其中之一,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住这个关键,学生就会将史料辨析的重点放在这两个人身上,进而通过这段史料,认识到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这样史料辨析处理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而且会更加深入。

总之,提升学生史料辨析处理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史料教学研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归类,习得史料辨析处理的基本方法,善于还原史料场景,抓住核心要素。尤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推动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促进学生智慧碰撞,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辨析处理能力,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周晴.史料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7(18):82.

[2] 冯健.从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看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0):33-34.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分类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垃圾分类我能行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无图问题细思考,位置不明需分类
清晰的条理来自于分类
分类,正确求解的好帮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