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史素材,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2018-11-16褚方晨
褚方晨
[摘 要]挖掘乡土资源的相关素材,将其融入教学实践,是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扬州地方史中,阮元传承家训,经邦济世;史可法“节秉清刚”,捍卫民族文化,伸张正义;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捍卫民族尊严等事例彰显了不同风格的“家国情怀”。复习课中,可以恰当利用以上史料设计材料分析题;新授课教学中,可以妥善撷取以上素材,与课堂脉络知识、重难点有机结合,凝成主线。
[关键词]地方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乡土史料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65-02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以“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理念为基石,凝练儒家“忠孝一体”的思想,胸怀“仁爱”之心匡时济世,以服务于家国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扬州地方史中与家国情怀素养有关的素材很多,如何有效撷取、提炼且与课程整合,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史料甄选:扬州地方史中不同风格的“家国情怀”
1.传承家训,经邦济世:阮元的家国情怀
扬州人阮元的名字在高中生看来,似乎有些陌生,这位清代鸿儒不仅在经学训诂领域成就斐然,在为官为人方面也做到了心系家国、廉洁律己,获得了道光帝“完人”的至高评价。而这一身情怀操守的坚持与后世褒誉的获得,与其良好的家风传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阮元家风、家训中贯穿始终的凝练主线便是以“仁”为核心的“大爱情怀”,这种意识是心系家国、奉献社会的情感纽带,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内在驱动力。家国情怀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彰显着超越宗教意念的悲悯、仁爱和宽容。他心忧国计民生,在粥厂赈灾问题上,他实施标准严格量化到“立箸不倒,裹巾不渗”,并要求官吏与灾民一起同食,这与其父阮承信乐善好施的家风有传承关系。
他深谋远虑,颇具国防意识,恐英人因“礼仪之争”伺机挑衅,奏请增兵添炮,严阵以待;他禁烟果决,雷厉风行,与林则徐一样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他为官清廉、处事低调,从不以寿宴为名大肆操办,终其一生躲避祝寿之事不胜枚举;为使良好的家风传承,他勉励儿子苦读,常常家规寄情,清廉示儿,以身作则,其子阮常生长期受其树立的家风熏陶,身为道台监司大员,履职巡查时,不带轿夫护从,不扰乡民,使这份胸怀家国天下的“大爱”情怀得到良好的传承。
2.志士投袂,忠义气节:史可法的家国情怀
史可法孤军奋战,力战清兵守扬州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南明遗臣因“节秉清刚”,以死殉节,被清乾隆帝谥以“忠正”旌表。作为抗清将领,史可法在其身后能获得“敌方”清廷的嘉许,贵在其这份忠贞不渝的铮铮铁骨。这份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气节与担当,延续着南宋“崖山海战”全军殉国的壮烈,这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精神内涵。
史可法抗清,受“华夷之辨”的传统信条影响,这种以大汉族主义为核心的狭隘民族意识颇受当世诟病,但是,其抗清之举,也是“剃发令”等满汉民俗文化冲突和“圈地”等掠夺性高压政策升级的产物。满洲人强制汉民弃华夏衣冠,“奉其令,行其俗”,在顾炎武等人看来,犹如“去人伦”般罪不可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应当珍视不可随意损毁,此乃沁入骨髓不可亵渎的“圣人之训”;而“留发不留头”“圈地”等政致民愤甚重,就如《日知录》中所言,“仁义充塞”仁政受遏,苛政暴虐害民相残,可谓“亡天下”。“亡天下”不同于简单的名号更迭、改朝换代,“保天下”,维护正义,是每个国人与生俱来的使命,史可法亦是这种使命的践行者。
史可法所诠释的“家国情怀”,有着忠孝一体的凛然气节,也有着捍卫本民族文化,伸张正义的偉大人格精神。
3.诗人傲骨,民族义士:朱自清的家国情怀
如果说,史可法的家国情怀被打上了“华夷之辨”的烙印,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的反映,那么,近现代史上诸多的扬州抗日名将便是实至名归的民族英雄。在抵御外侮、捍卫民族尊严的扬州名人中,还有一位声名远播的文人代表,他就是朱自清。
提及朱自清,学生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语文课本中那凝结着浓浓父爱的《背影》,还有那对扬州缠绕着错综复杂情感的《我是扬州人》。朱自清“歌哭于斯”,亲人埋骨于斯,潜藏着丝丝乡土情结,然而,家国情怀不仅仅是拘泥于父子人伦、乡土观念的情感外观,还是内涵立意甚为高远的家国“共同体”的情感价值认同。在此意义上,朱自清也是有民族脊梁的,从他1948年“拒领美援面粉”一事可见一斑。
朱自清晚年贫病交加,罹患严重胃溃疡的他,如果在那个物价飙升、物资匮乏的年代接受美国的“救济粮”,或许能够延缓病情,不至于迅速恶化成胃穿孔而辞世。然而,美国经济侵略使得民族资本濒临绝境,美国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政府的内战政策,且为遏制苏联转而扶持援助日本的种种行径激起了有血性的国人的反抗。朱自清毅然选择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尽管这么做每月会损失六百万法币的生活费,尽管这六百万法币对他一家九口的生活而言不是小数目,可他依然坚信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就如他在日记中所述:“不受嗟来之食。”捍卫民族尊严,在这位学者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
二、教学处理:地方史素材融入课堂的尝试
1.创新题型设计,复习课以史料分析素材呈现
阮元家训这一史料中所渗透的知识细节与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较为契合。阮元心系灾民,严格执行“立箸不倒”的赈粥标准,要求灾区吏民同食的相关史料与儒家“民本”思想这一重要知识点相契合,这也是教学问题设计的突破口。与此同时,阮元常以训诂的方式阐释儒家经典以还其本貌,批判空谈,其讲求“实学”与“致用”并重的治学之道等相关材料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相关知识点。同样,从史可法抗清相关材料亦能衍生出顾炎武“亡国”和“亡天下”的时代追问,以此引导学生归纳辨析,可以提升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史料实证的过程中深化家国情怀素养。
2. 创意教学设计,新颖构思将知识点凝成主线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衔接策略中利用地方史素材,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凝成主线,也不失为一个常用策略。朱自清的生平履历几乎贯穿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北大学子时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回母校扬州中学任教期间力倡新文学,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创作风格骤变,致力撰写抨击时弊的杂文;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西南联大,在文艺界抗战协会中发挥重要影响;抗战胜利后,悲愤于闻一多的被害,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拒领美援面粉,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反内战”的诉求……教师可以搜集朱自清不同时期的史料,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民大革命、国共对峙、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知识点有效衔接起来,使《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的教学别开生面,将朱自清的民族大义和家国责任意识展露得畅快淋漓。
三、结语
挖掘地方史相关素材加以提炼整合,并付诸教学实施,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相对于仅专注于校本课程中乡土资源教程的研发,恰到好处地融入基础课程以佐助“常规教学”不失为一个省时、高效的策略。扬州地方史中,笔者所列举的阮元、朱自清、史可法等相关事迹也只是冰山一角、管中窥豹而已,如何恰当撷取素材并将其有机融合于课堂,这需要教师平时阅读面的拓展、命题技能的训练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倩.“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J].人文杂志,2017(6):68-72.
[2] 陶谦.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看南明遗民的家国情怀[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4):84-89.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