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文言文入门教学之利器

2018-11-16丁海燕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诵读文言文

丁海燕

[摘 要]对于刚刚步入初中,初涉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成了语文学习中的难题,而诵读是文言文入門教学的利器。首先,诵读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其次,诵读能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再次,诵读能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关键词]诵读;文言文;入门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30-01

说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 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初涉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成了语文学习中的难题。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中,我不断地尝试实践,发现诵读是文言文入门教学的利器。

一、诵读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头两篇文言文是两则短小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就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于这两篇文言文的教学,可以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正音后,先不具体追究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而是让学生大声地自由诵读,诵读的要求从读得正确(即字音、停顿无误),到读出表情(即大致理解文意,有感情地读),再到熟读成诵(即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读的形式有自由读、小组内展示读、齐读、全班展示读。学生诵读时摇头晃脑,津津有味,特别是两个结尾句“宁信度,无自信也”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更是读得十分传神,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盎然。

二、诵读能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话不虚。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一文,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三个有趣的画面:“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笔者发现,学生已基本理解文意,可见,诵读能增强语感,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诵读能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笔者所在的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大多腼腆,羞于表现自己,有些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在全班露过脸。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汉语,它字少而意深,单音而味长,适合放声诵读。笔者组织了一场文言文、诗歌的诵读比赛,内容可以是学过的文言文片段,也可以是脍炙人口的诗歌,要求是人人参与。先小组磨合,后全班比拼,形式可以是个人诵读,也可以是多人组合,最后以小组累计得分记名次。前后用了两节阅读课让学生选材、训练、配合,还选了一些名家的诵读作品作为典范,让学生学习、参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精选了配乐,连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在组长的鼓动下,也拉开了嗓子,大胆展示。比赛中,应邀而来的几个评委也连连夸赞学生们的积极表现。放声诵读,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文言文博大精深,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诵读有利于学生记住课文的内容。随着诵读、记忆量的不断增加,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好景色,曹刿主动请战的爱国热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远大理想,宋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勤奋刻苦精神……无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精神的提升、情感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诵读文言文,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经常诵读能让学生读出对文言文学习浓厚的兴趣,读出人生的美好境界。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诵读文言文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