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中的应用分析
2018-11-16蒋维翠
蒋维翠
(吉林市中心医院特需神经内科,吉林吉林 132011)
护理临床路径是将护理过程更加合理化、流程化,根据流程对患者实施护理,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护理临床路径指导着护理工作严格按拟定路径内容开展,使护理人员更有计划性、目的性、预见性地给患者实施各项护理[1]。加大对患者与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力度,及早开展康复锻炼,促进患者预后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防止脑卒中复发。此次研究选取该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接收并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3例,对其开展护理临床路径,旨在进一步提高我科室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到该院特需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其分成实验组(n=33)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男21 例,女 19 例,年龄 54~72 岁,平均年龄(65.78±6.67)岁;实验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56~71岁,平均年龄(66.24±6.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均知情此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是MRI检测确诊。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不存在意识障碍。经认知功能量表(MoCA)评估得分≤23分。
排除标准:存在神经系统障碍或是精神病史。伴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无法进行护理临床路径者。不能全程参与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实施护理临床路径,该路径经脑卒中医师、康复师、护士长以及相关责任护士共同拟定确定,具体方案如下。
于入院之日起,护理人员对患者或家属对患者疾病史、生活作息习惯、认知功能、焦虑、抑郁情况,饮食结构等进行了解;指导患者正确摆放良肢体位;开展基础护理、防跌倒及落床护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疏导、用药指导等。入院第3~5天,依据Barthel指标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视患者疾病情况进行记忆功能、思维能力、计算能力、注意力、定向力、协调力等认知功能锻炼、上下肢运动功能康复锻炼、床边运动、肢体按摩等。入院第 6~14天,对患者认知训练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开展床上锻炼、坐起及站位平衡训练、平地行走、上下楼梯锻炼、语言能力训练、吞咽能力训练、日常活动功能锻炼,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其锻炼。出院前对患者开展出院指导,叮嘱患者长期坚持开展肢体、语言、认知功能等康复训练;再次对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情况进行评估[2]。对出院后患者定期随访1个月,次数不少于3次。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患者SAS与SDS评估得分。满分60分,得分越高则代表患者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
(2)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分量表(MoCA)评估得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BI)评估得分。MoCA评估量表含含记忆、视空间、执行能力、关注力、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延迟回忆功能、定向能力等几方面,每回答正确1项则加1分,回答错误或是不回答者不得分,合计30分,≥26分则代表认知功能正常,受文化教育≤12年的则于得分结果上再加1分。BI评估量表包含进食、平行移动等10项;评判标准:无法自理或是部分自理得0分,部分自理5分,基本自理10分,完全自理10分;满分100则代表独立,75~95分代表轻度依赖,50~70分代表中度依赖,25~49分代表重度依赖,0~20分代表完全依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s)来表示计量资料,经 t检验;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经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BI与MoCA量表评估总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BI与MoCA量表评估总平均分显著比对照组更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比较表[(±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比较表[(±s),分]
组别 干预前BI MoCA干预后BI MoCA实验组(n=33)对照组(n=40)t值P值51.26±6.08 52.14±6.25 0.61 0.546 18.11±2.78 18.23±2.69 0.19 0.852 80.76±6.98 71.44±7.05 5.65 0.000 25.11±2.45 20.35±2.34 8.47 0.000
2.2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情况对比
在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 SAS、SDS 评估得分改善幅度比对照组更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SAS及SDS评估改善情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SAS及SDS评估改善情况对比[(±s),分]
组别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n=33)对照组(n=40)t值P值46.29±5.07 47.01±5.24 0.59 0.555 33.22±3.26 41.38±4.08 9.30 0.000 46.32±4.35 45.18±4.49 1.10 0.277 31.44±4.75 39.25±4.38 7.30 0.000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因突发性脑动脉发生病变而导致的动脉闭塞、狭窄,或是动脉破裂而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3]。具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通常具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到患者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疾病预后恢复。实施护理临床路径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分析,查找解决办法,结合医师、康复师、护理人员对方案进行优化组合,制定出一系列干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护理工作。
外界的刺激可对患者受损神经细胞进行修复,使神经通道重新搭建,神经功能修复状态还与康复锻炼的时间、方式方法等有关联[4]。以护理临床路径为基础,制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时长、评定标准等护理工作方案,护理方案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对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具有连续性、合理性以及完整性;并且在此操作过程中患者也明确所用护理方式以及进程情况,使患者更加明确护理目的,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加强患者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也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5]。
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对其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有极大影响。由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改善,认知功能有所提高,患者训练依从性显著加强,及早地开展规范康复训练有效改善偏瘫肢体肌力恢复,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运动能力[6]。此次研究经两组患者 MoCA、BI量表评估得分对比,也支持该观点;结果表明应用护理临床路径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有一定优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焦虑及抑郁也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