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永仁油橄榄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鉴定*

2018-11-16张知晓季梅刘凌户连荣宁德鲁

西部林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油橄榄分生孢子根腐病

张知晓,季梅,刘凌,户连荣,宁德鲁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油橄榄(Oleaeuropaea)是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属(Olea)常绿植物,别名齐墩果,是使用广泛的木本油料之一,在国际上有“植物油皇后”和“液体黄金”之称[1]。近几年,许多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橄榄油中的油酸、亚油酸、亚麻油酸含量的比例适合人体的需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具有极高的生理价值,因此,橄榄油成为畅销全球的健康食品[2]。除此之外,其医疗及保健功效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已有40多个国家将其引种栽培[3]。

云南最早从1907年引种油橄榄,目前已成为全国油橄榄平均单产量最高的省份[4]。永仁县因其“冬无严寒,夏长干热,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成为我国油橄榄种植的一级适生区之一,现已种植油橄榄3 600hm2,计划到2020年种植油橄榄6 700hm2[5]。然而,随着种植年限增加,栽培面积扩大,病虫害发生率也逐年增加,油橄榄病害已成为制约永仁县油橄榄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保障永仁油橄榄稳产增产,提高油橄榄产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于2016-2017年对永仁县油橄榄病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及病原鉴定,旨在为防治油橄榄病害,建立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对云南永仁县的三镇四乡(永定镇、中和镇、宜就镇、猛虎乡、维的乡、莲池乡、永兴傣族乡)的20个地块进行了不同生长时期的病害调查。

1.2 调查方法

按照“Z”字形5点取样,各样点取样调查10株,记载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及发病症状,采集病株以进行室内分离培养、形态鉴定[6]。

1.3 病原鉴定

对采集的标本描述其发病症状,镜检病原形态,测定孢子大小。对标本病害部位进行常规的组织分离培养、病原菌纯化,依照柯赫式法则检测菌株对植物的致病性,肉眼观察病原菌平板培养的形态特征,显微镜下观察菌丝、产孢结构、孢子大小等特点,参照相关文献进行鉴定[7-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橄榄根腐病

(1)症状 油橄榄根腐病在植物整个生长期内均可造成危害,主要在根部组织发生。发病初期,病菌侵入根部皮层,形成层变褐。随病情发展,腐烂由根部向根颈蔓延,腐烂处变深褐色,形成层坏死,染病皮层与木质部容易剥离。最后,木质部腐烂变黑,皮层有霉臭味。病株叶片失水,黄绿色或淡黄色,易萎蔫、反卷、脱落,严重时枝上常仅剩几片黄叶。随着病情发展植株表现出生长发育缓慢、树势衰弱、全株性枯萎,严重的整株枯死。如图1-a可见,病根样品横切面的韧皮部及木质部呈黑褐色。

(2)病原 如图1-b,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d,菌丝绒毛状,粉红色,气生菌丝发达。如图1-c、1-d,菌株在PDA上30℃培养7d,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3种类型的孢子。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肾脏形等,长假头状着生,大小为5-12μm×2-3.5μm;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多胞,镰刀形,略弯曲,两端细胞稍尖,大小为19.6-39.4μm×3.5-5.0μm;厚垣孢子淡黄色,近球形,表面光滑,壁厚,间生或顶生,单生或串生。依据上述病原菌的培养性状,以及观察到的形态学特征,参照相关文献对该属真菌分类的描述,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

图1 油橄榄根腐病症状及病原形态特征

(3)分布及发病程度 根腐病病菌越冬场所是土壤和带菌的根,以菌丝或孢子存在。主要通过雨水或浇水传播,自然情况下,病菌最先通过侵染幼嫩新根进入根部。在永仁,感病油橄榄根在6月上旬出现症状,7-8月为发病盛期,田间可持续为害至9月。高温多雨、低洼、积水、土壤粘性重、透气性差的地块发病严重。在永定镇、宜就镇、中和镇、猛虎乡、莲池乡重度发生,在维的乡和永兴傣族乡中度发生。

2.2 油橄榄枝枯病

(1)症状 油橄榄枝枯病主要在其一、二年生幼枝发生严重。发病初期,病原从修剪口或自然伤口处侵入,开始病皮产生水渍状灰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展,后变红褐色至深灰色。枝梢开始干枯,除去外部皮层,维管束组织变浅褐色。病害后期,枝干的病斑上可见密集埋生的小黑点。病部逐渐萎蔫、干缩,不能正常抽芽,严重时整个枯死。如图2-a可见,样品横切面韧皮部褐变,枝条枯萎。

图2 油橄榄枝枯病症状及病原形态特征

(2)病原 如图2-b、2-c,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d,菌丝绒毛状,白色,基物表面肉色,基物不变色。

如图2-d、2-e,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无厚垣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弯曲度较大,顶部细胞楔形,基胞足跟明显,3-5分隔,多为4分隔,大小为21.52-45.94μm×2.81-4.92μm;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多为1分隔,大小为6.74-19.06μm×2.46-3.46μm;单瓶梗和复瓶梗产孢,有性阶段未见。根据上述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参照真菌分类相关文献的描述,初步鉴定病原菌为镰状镰刀菌(Fusariumfusarioides)。

(3)分布及发病程度 油橄榄枝枯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在病枝等感病组织中越冬,来年条件适宜时,借助雨水和空气进行短距离传播,主要通过自然伤口或修剪口进入枝干组织。在永仁,枝枯病于3-12月间均可发病,4-5月是高发期。在永定镇、宜就镇、中和镇零星发生,危害较轻。

2.3 油橄榄炭疽病

(1)症状 如图3-a、3-b,果实上病斑初发生为褐色小点,而后凹陷呈轮纹状扩大,病斑扩大超过果实的一半后,果实发生皱缩而变干,病斑中央呈灰色,阴雨天病斑上出现桔红色分生孢子堆。在果面出现淡褐色至红褐色小斑,扩展后变褐至黑褐色圆斑,凹陷,边缘清晰,剖切后可见病斑下面果肉变褐呈锥形向果心腐烂,病斑表面常出现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潮湿条件下出现肉红色粘状的分生孢子团。

图3 油橄榄炭疽病症状及病原形态特征

(2)病原 如图3-c、3-d,菌株的菌落在PDA培养基上最开始是白色的,菌丝中部由白色变浅棕色,气生菌丝发达,背面有深褐色同心轮纹。

如图3-e、3-f,接种病果后出现黑色菌核和刚毛,刚毛浅棕色到深棕色,中间分3-5节,分生孢子梗无色,不分枝或仅在基部分枝。分生孢子13.5-22.3μm×5.5-7.5μm,单孢,圆柱状,光滑,无色,直或稍微弯曲,两端顿圆。根据上述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参照真菌分类相关文献的描述,初步鉴定病原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3)病害循环及发病情况 油橄榄炭疽病,在永仁4月份开始发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体的形式在落果、落叶等旧病组织中越冬,在春季阴雨天形成分生孢子,通过昆虫或雨水飞溅传播,通过皮孔或伤口穿过角质层侵染果实。6月份果实开始发病,8、9月份病果出现典型症状。较多降雨次数和较大空气湿度有助于病害的蔓延。在永仁永定镇、宜就镇和莲池乡中度发生,在中和镇、猛虎乡、维的乡和永兴傣族乡轻度发生。

2.4 油橄榄褐斑病

(1)症状 多发生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主要危害叶片。病株叶片背面先产生零星黑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色病斑,有轮纹,周边有黄绿色晕圈(如图4-a、4-b)。病斑直径0.5-6mm,严重时病斑可联合成大片,在叶片正面则呈现烟煤状的大黑斑。受害叶片呈卷曲或扭曲状,易脱落。若常阴雨天,空气潮湿,病叶背面可见白色斑点,且含黑霉。若新梢发病,病斑呈浅褐色,凹陷。

(2)病原 如图4-c、4-d,在PDA上30℃培养7d菌落青绿色,表面具灰白色绒状菌丝,背面具同心轮纹。

显微形态如图4-e、4-f,分生孢子梗单生,直或略弯,淡褐色,分隔,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多单生,褐色,多数为倒棒形,少数为卵形或近椭圆形,孢身大小为22.5-40.8μm×8.0-13.5μm。具2-4个横隔膜,1-5个纵(斜)隔膜,隔膜处缢缩。喙或假喙呈柱状,浅褐色,有隔膜。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结合致病性测定,参照相关文献对链格孢种的特征描述,初步确认该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

图4 油橄榄褐斑病症状及病原形态特征

(3)病害循环及发病情况 油橄榄褐斑病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随枯落的病叶在地表及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气温、湿度等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器吸水释放分生孢子,通过叶背气孔侵入幼嫩新叶组织,进行初侵染。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多雨、种植密度大的地块,发病严重;在永仁,该病主要发生在炎热的8-9月。在永定镇、宜就镇和维的乡等乡镇地块上中度发生。

3 结论与讨论

永仁县位于云南省中北部,属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加之起伏的地形,形成了具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的立体气候[11]。多样的气候类型适宜油橄榄的生长,而同时,也有利于多种病原菌在其中定殖扩散。对永仁县油橄榄病害种类进行调查,发现4种病害发生较普遍,分别是油橄榄根腐病、油橄榄枝枯病、油橄榄炭疽病以及油橄榄褐斑病,其中油橄榄根腐病和油橄榄炭疽病的危害较严重,在永仁县的各乡镇油橄榄林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杨兰英于2007年对云南省油橄榄病害进行调查,也同样发现了以上4种病害[12]。

经过形态鉴定,初步确定油橄榄根腐病病原为尖孢镰刀菌,油橄榄枝枯病病原为镰状镰刀菌,油橄榄炭疽病病原为盘长孢状刺盘孢,油橄榄褐斑病病原为链格孢。其中,尖孢镰刀菌已被报道能引起烟草[13]、三七[14]等农作物发生根腐病。而镰状镰刀菌在油橄榄上引发枯枝病还是第一次报道。孙志东等已经报道过刺盘孢属真菌能够引发油橄榄果实炭疽病[15]。链格孢属真菌引起油橄榄褐斑病这一结果也与任志勇等报道的一致[16]。

调查中,油橄榄根腐病在永仁地区发生普遍且危害较严重,因此防治根腐病是油橄榄种植中需要格外注意的。第一,在选择种植地和土壤时,应选择有一定坡度,光照充足的地块,土壤以透水良好,中性偏碱为佳,若土壤偏酸性,应先施入适量石灰进行改良;第二,栽种前应注意在积水地块开挖排水沟,并且用硫酸亚铁对土壤进行消毒;第三,栽种苗木时应选择健康无病的苗木进行移栽,并在移栽前用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1 000倍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500倍液)浸泡苗木5-10min,定殖时不应埋得过深;第四,苗木定植后,注意合理灌溉,另外可定期在根部周围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草木灰,预防根腐病的发生;最后,当发现苗木感染根腐病时,若病情较轻,应先将染病根部用利刀削除,然后用抗菌素或硫酸铜液消毒伤口,再于根部土壤浇洒药液;若病情较重,应及时挖除烧毁,清除病原,防止病害蔓延[17]。

猜你喜欢

油橄榄分生孢子根腐病
番茄萎蔫膨果慢 当心根腐病
我国大蒜主产区大蒜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鸡 妈 妈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
适量硼促进油橄榄开花着果
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油橄榄的速生早实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