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
2018-11-16罗铿
罗 铿
(嘉应学院图书馆,广东 梅州 514015)
从古到今,图书馆空间一直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场所。随着现代新型建构主义教育模式的全面推行和高校图书馆用户对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元化服务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的学习环境正经历一场以读者为中心、以协作式学习为导向的由场所到服务空间的转变[1]。正如学者们所认为,“未来图书馆新空间主要体现的是场所价值和服务价值。”[2]“空间服务”将是现代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定位与主要内容。因此,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14号文》中的第六章第三十条规定:图书馆应不断提高文献服务水平,采用现代化技术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空间,注重读者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应该说,该规定对图书馆开展空间服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空间服务的情况,笔者通过网络调研方法,选取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服务进行调查分析,一方面希望借鉴其成功经验,不断推动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从载体到资源的转型。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优化、整合和组织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提出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为校园学习中心、知识中心、文化中心,注重共享、协同、多元、舒适和人文理念的融合,实现信息共享到学习共享、知识共享的发展。
1 高校图书馆开展空间服务现状
对于图书馆空间的定义,Victor Zvcerevich认为:“图书馆空间是所有存放印刷资源及传统图书资料载体,并提供读者服务的物理空间集合,在这个空间里进行所有图书馆的业务运行,是各种技术及通信活动的发生场所。[3]”可以说,图书馆空间是用户需求和服务功能的一种客观表达,随着读者服务需求和技术发展的不断变化,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也将面临不断的调整和重组。2006年,OCLC报告指出:“尽管由于印本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少,图书馆作为本地内容传播者的作用可能越来越弱,但图书馆成为社区或大学内聚集场所的需要仍没有减少”“信息消费者把图书馆看作是一个学习的场所,阅读的场所,免费获取信息的场所,提高素养的场所,支持研究的场所,提供免费计算机(互联网)存取的场所。[4]”2011年,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在《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价值》专题演讲中明确指出,图书馆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是“聚集信息资源和人的资源的知识空间”,是“人们共享知识的第三空间”,是“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最佳场所”,正在“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5]”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也在其2015年发展方向中指出,馆舍空间使用转型是图书馆面临的六大挑战之一,馆舍与资源、馆员技能激发读者需求,从而决定图书馆未来的存在[6]。基于上述认识,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也都开始着手进行旧馆改造或新馆建设,在拓展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同时,对原有物理空间的功能分区进行完善。
为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情况,笔者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研的方式对75所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空间服务进行调查,调查截至2018年5月26日。从空间服务属性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主要分为基础空间、核心空间和拓展空间3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概况
2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基础——基本空间服务
现代意义的图书馆成型伊始,就已经具备并提供基本的空间服务,从最开始的图书阅览场所开始,逐渐发展到以图书阅览、实物展示、读者休息、会议报告、培训讲座等为主要内容的场地和设备设施服务,此类空间服务的主要特征是以提供场地空间和相应的设备设施为服务内容,读者可自由使用。这也是所有高校图书馆最基础的空间服务,是构成现代图书馆服务的要素之一。
2.1 基本空间服务的构成
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图书馆基本空间服务一般由馆藏图书阅读空间、实物展览空间、会议讲座场地、自习空间以及自助服务空间等构成。其中图书阅览空间一直都是高校图书馆提供必备的空间服务之一,从参考阅览室到各类学科阅览室,以及在各个流通书库内设置阅览座位提供阅览空间,可以说,提供图书阅读空间是高校图书馆最普遍、最主要的一种空间服务。会议讲座场地也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对外普遍提供的一种场地空间服务,为馆内外举办的会议、学术讲座等大中型活动提供场地服务。自习空间则一般设置在图书馆比较开阔的公共区域,通常分布于图书馆各个楼层。高校图书馆的实物展览空间普遍建设在馆内走廊和入门大厅空间角落区域,有些高校图书馆则建设专门的展览室。自助服务空间提供如饮用水设备、自动贩卖机、自助打印、复印设备、图书借还、存放物品等读者自助服务项目,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满足读者个性需求的读者自我服务空间[7]。
2.2 基本空间服务的管理
高校图书馆提供基本空间服务是构成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基本要素,满足了学校师生读者对使用图书馆空间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基本需求。从调查情况看,高校图书馆对基本空间服务的管理主要是以场所及其附属的设备设施管理为主要内容,如采用座位选号系统对自习空间进行座位管理,采用表单、邮件等方式,提供会议、讲座的场地使用申请、预约等管理,其他如展览、自习、自助服务等的基本空间服务管理则关注于保证场地的秩序、卫生、安全几个方面,除开展类似新书展览等图书馆举办的主题展览活动外,几乎不涉及提供馆藏资源和图书馆专业服务参与的范围。
3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核心——共享空间服务
共享空间是资源共享理念下的图书馆空间服务,提供整合空间、资源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具有开放、共享、合作、协同的基本特征。图书馆共享空间构建了以空间优化、资源支撑、技术保障为基础的创新服务环境,从而有效地优化、整合、组织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为读者提供集成化、一站式的信息资源服务和学习研究空间。共享空间是图书馆适应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发展趋势而产生的新服务模式,以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协作环境和学习指导的综合需求,是当前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核心[1]。调查结果显示,39所提供共享空间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将其设置在读者服务、设施服务、场地服务及空间服务等栏目,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的栏目设置
3.1 高校图书馆的共享空间服务建设
共享空间的服务由实体层、虚拟层和技术层构成(如表2所示)。实体层通过物理空间、设施设备以及实体馆藏资源等部分营造出信息利用方便且具有激励作用的,适合协同学习、研究的图书馆空间环境。虚拟层包括软件、网络资源、馆藏数字资源等方便读者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在线环境。支持层包括服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资源如提供文献咨询、资源利用培训、信息素养讲座等支持服务构成。调查发现,对比物理空间、设备设施和网络环境的建设,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在馆藏资源、社交网络、馆藏数字资源、软件资源、服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图2所示。
表2 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的构成
图2 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的服务情况
3.2 共享空间服务的管理
共享空间的管理主要是为了对共享空间进行有序管理,维护读者公平利用共享空间的权益,发挥共享空间的最大效用。在提供共享空间服务的39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6所图书馆使用商业性开发的标准化管理系统平台,提供如网上预约、预约状态、通知提醒、预约指南、硬件配置、相册展示等功能,方便读者一目了然地对共享空间进行预约使用。其他23所图书馆则提供简单的在线预约登记。
4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拓展
4.1 第三文化空间
第三空间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著作《绝对的权利》,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社会空间分为3个层次[8],即家庭环境是第一空间,职场环境为第二空间,而两者之外的其他所有空间就是第三空间。将高校图书馆认为是大学校园中第三空间的最佳载体,突显图书馆在容纳人与人之间公开的、实在的交往以及促进人们精神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属性,亦可以称谓第三文化空间。作为第三文化空间的图书馆强调提供读者交流和休息的场所,是人们可以暂时放下各种压力和生活琐事,在其中休息、阅读、交流、娱乐的“第三空间”。结合调查情况,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拓展——第三文化空间是指契合本校文化及本馆特色文化于一体打造的注重校园文化熏陶、体现休闲、轻松交流等在内的空间,是读者放松自我,体验生活艺术、人文关怀的文化空间。如浙江大学图书馆提供的文化空间,其包括宋厅、国立浙江大学时期藏书室以及学术沙龙区等组成:“宋厅”珍藏浙大唯一的宋版书,国立浙江大学藏书室通过斑驳的木箱和历经劫难而保存完好的珍贵图书展现了浙大难忘的西迁岁月,让读者一同见证战火中“东方剑桥”的崛起。厦门大学图书馆的玉堂,由展览活动区(用于展示各种赠书和其他展览活动)、文库与阅览区和林语堂纪念室组成,具有浓郁的厦门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同济大学图书馆的闻学堂,集中化传统文化文献借阅、展示和研讨三项功能于一体,提供面向全校师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教育与传播的空间服务。高校图书馆对第三文化空间的管理主要采取预约方式进行管理,一般由读者提出申请后使用。
4.2 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是一个聚合创客、分享技术、创意并开展合作、动手创造的实际场所[9]。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为高校提供了一种学校拓展教育、师生研发创新的空间服务[10]。调查发现,共有16所高校图书馆具备或者部分具备创客空间服务,其中多数高校图书馆以体验空间、创新体验服务、新技术试验以及创意空间、数字应用实验等提供相近或相类似的创客空间服务。少数通过产学研一体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创客空间。如天津大学图书馆“长荣健豪文化创客中心”,是产学研一体化的结晶。为天津大学学生提供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融合的一体化开放式自主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实践等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打造的“交大——京东创客空间”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实践模式,是一个集创客空间、创意互动研修基地、24小时阅览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交流空间,提供创业平台资源分享、智能新品发布推广等体验。创客空间的管理方面,同其他空间服务的管理一样也是主要采用预约方式,部分图书馆还引入审核机制对预约进行审核。如浙江大学图书馆对创客空间的管理就规定,申请创客空间的团队预约时需要提交详细的计划书,并描述合理的预期目标,该计划的摘要将在线展出。图书馆除对预约成功的团队提供固定的独立空间外,还提供其他资源和资金上的支持。
5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思考
5.1 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的优化
共享空间作为空间、资源和服务的有机结合体,从服务属性看,与图书馆的基础空间服务具有本质的区别。但调查结果显示,不少高校图书馆的共享空间服务,从构成和管理模式看,图书馆只是提供一种空间场所服务,仅仅着重于对实体空间、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的管理及使用,缺少有效融入知识服务的管理制度,以至于提供的共享空间服务变成类似共享经济中的共享场地服务,只是一种融合设备、设施空间和简单资源配置的共享利用模式,体现不了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的知识服务属性,结果就是图书馆知识服务角色的边缘化,最终沦落为共享空间场地管理者角色。
优化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一是需要将知识服务作为重要因素在共享空间的服务中予以体现,如可在共享空间的服务方面引入审核机制,在提供图书馆知识服务选项的基础上,以是否需要图书馆提供相关知识服务作为共享空间预约成功的先决条件,从而强化共享空间服务中的知识服务属性。其次是对共享空间服务管理的优化。当前高校图书馆采用商业开发的预约管理系统或自行开发的在线预约系统,在知识服务的融入方面存在明显欠缺,亟需增加对知识服务融入的管理模块。可在采取调查实际需求、创建服务品牌、丰富服务资源、快速组建服务团队等措施的前提下按比例建设“标准共享空间服务”模块和“定制共享空间服务”模块,并提供相应的共享空间主题服务表单,从而实现对“知识服务”的快速融入,如表3、表4所示。
表3 共享空间服务模块
表4 共享空间的主题服务清单示例
5.2 加强拓展空间的外延建设
加强拓展空间的外延建设,也就是不单着重于图书馆内部建设拓展空间,还应联合本校或本地区的空间资源,如本地的文化教育基地、美术馆、博物馆、展览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政府众创基地等,以及本校的校园文化基地、重点建设实验室等具有文化特色、创新发现、实验教学等的空间资源,将图书馆的拓展空间外延化。
图3 创客空间的外延
以创客空间的外延建设为例,其既包括设备设施等硬环境资源的外延建设,也应该包括教学指导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实验人员等方面的软环境资源外延建设。当前图书馆创客空间主要还是以满足系统体验、软件创作、3D模型打印、艺术创意等方面的创客需求。而由于图书馆场馆设施的对消防、秩序管理的特殊要求,以至于限制了在工业创造和产品创新方面的创客需求。从一个工业方面的创客需求来看,跨专业的合作至关重要,以产品创新为例,不仅需要机械类的产品模具加工,还需要商业类的产品推广、艺术类的产品设计、人文类的创意设计等多专业协同组建的创客群体,这就需要提供一种综合的创客空间,但从图书馆的角度,仅仅只能提供诸如交流、技术培训、资源利用、产品设计等部分的受限创客空间,而对于实验设备设施就必须与学校实验室或生产企业、工厂车间进行合作解决。因此,图书馆可利用本馆的创客空间,通过与学校实验室和地方生产企业合作,提供设备清单、技术人员和预约使用时间等服务内容,利用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外延来满足创客人才对大型、高价值、精密仪器设备的利用。这样,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就成为了创客人才和创客需求之间的枢纽,是学校和地方政府创新创业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和汇聚区,如图3所示。重视拓展空间的外延建设,从学校的角度,可以让学生不断获得创新的学习能力,从合作机构的角度,可以通过委托招标的形式获得对创客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