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陷入『信息茧房』了吗?

2018-11-16撰文山岛

厦门航空 2018年11期
关键词:茧房反方屏蔽

撰文_山岛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推特刚刚兴起的时候,某大学教授评价说“今后的时代会变成人人都在看自己筛选后的内容,如此一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根本无法容忍他人与自己的半点不同”。10多年过去了,教授已经一语成谶。

今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简单和快捷。大到“两会”“十三五规划”,小到一件衣服一个包的价格,随时随地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接收和屏蔽的信息类型。智能化、个性化的内容定制,大大提升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微信大家都在用,谁还没订阅过几个公众号?谁还没拉黑或是屏蔽过几个人?

与此同时,信息平台也会基于大数据,通过“算法”来对每个用户进行特定分析,推送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来获得流量。

“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可以精准快速为你推送你感兴趣的信息类型。就像你刚一口渴就给你递上水来,正要睡觉就送枕头过来。

然而不论是定制的主动选择,还是算法的被动接受,都容易使人陷入“信息茧房”。何谓“信息茧房”?这是美国学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信息爆炸时代,公众往往只注意到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讯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这个“茧房”里,听到的都是与自己相符合的声音。

从个人来说,如果只看自己想看的,只听自己想听的,把所有不喜欢、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统统屏蔽,就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的状态。最终可能导致思维和观点在相似信息的不断重复和自我证成中,把谣言当成事实,把偏见当作真理,也容易拒绝倾听不同的声音,而难以接受不同的观点。长此以往,认知很难得到升级,而且容易失去理解与共情的能力。当一切信息都变得唾手可得,更会让很多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社会层面,如果我们都封闭于各自的“信息茧房”里,就可能进一步缩减理性、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从而失去在争议中达成共识的机会。比如共享单车到底是城市交通的革命还是管理的负担?暴走团能不能夜间占用马路?如果争论双方互相屏蔽,就可能在自说自话中激化矛盾,固化认知,走向封闭。更甚者,演变为群情激奋的互喷和站队,造成人为撕裂分化,不利于解决问题。

掉进信息的茧房里,每个人都是孤岛。大家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暇理会这个社会的平淡或离奇。他们的更多时光打发在了手机里,娱乐新闻、朋友圈、短视频、陌生人社交……而很多信息的传播,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种情绪。互联网上的键盘侠、杠精和喷子,就是“信息茧房”的产物。这些人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故步自封,自以为手持正义占据道德高地,不接受不同观点也不愿意沟通,躲在电脑屏幕后面散播偏激情绪和观点。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破坏健康的网络言论环境,带跑带偏舆论导向,掩盖了真正需要传播的信息和颠覆价值观,致使罗生门频发。

都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仅要去看看,还要勇于尝试。完全不了解一个领域,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感兴趣?互联网大数据的算法又怎么知道,爱听相声的人就不能喜欢听嘻哈音乐?尝试走出自己信息的“舒适地带”,倾听不一样的声音,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问题。

我举一个自己看《奇葩说》的例子,我通常看这个节目有三个反应。第一个是当辩题出来的时候,我的反应是“这还要辩吗?肯定选正方啊!”第二个是当现场投票人数出来的时候,我的反应是“居然有那么多人选反方?他们在想什么啊!”第三个是当辩手都阐述完观点之后,我的反应是“哦!反方说得好像也蛮有道理的”。基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我有先入为主的观点,这就可能造成偏见。听听其他人可能是摇滚乐手、女团成员、编剧、大学老师或者村花他们的观点。他们未必能说服我,但或许可以消除偏见。辩论有输赢,但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倾听不同的声音,也不是意味着要改变自己成为他人,也不是每个观点都要去践行,更多的还是尝试去理解。

回想互联网兴起之初,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来临,许多人在当时预言:空前开放的时代到来了。然而几十年过去,随着算法日益精密,技术不断提升,智能化的信息分发模式反而把许多人困在信息茧房,失去了探索未知和创造不同可能性的机会。预言与现实的反差,正提醒我们:勇于驶出信息的孤岛,才能拥抱最好的时代。

猜你喜欢

茧房反方屏蔽
把生活调成“屏蔽模式”
有力的反驳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朋友圈被屏蔽,十二星座怎么看
如何屏蔽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屏蔽
元旦辩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