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武赶散今寻根

2018-11-16郑凤鸣

江苏地方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洪武姑苏寻根

◎ 郑凤鸣

作为老苏州的我,早就听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自缢身死。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老人告诉我,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赶散”。《金湖县志》《建湖县志》《阜宁县志》《滨海县志》等明确记载,“明初,相当一部分姓氏从苏州等地迁徙境内”。民国《泰县志》更是明确记载“明初迁泰的氏族有姑苏成氏、苏州葛氏、徐氏”。民国《泗阳县志》记载:该县“翁氏、胡氏、倪氏、毛氏、蒋氏、席氏、唐氏、吴氏、朱氏都是明初由苏州东洞庭山、昆山、吴江、吴县枫桥和句容等地迁来的。”

阊门寻根纪念地

我在苏州市金阊区、姑苏区从事地方志工作期间,参与了一些挖掘阊门、山塘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工作。其中有一项就是用近三年时间打造的“阊门寻根纪念地”,用以满足自“洪武赶散”起六百多年来,离开故乡苏州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阊门寻根问祖情结。

阊门寻根纪念地由“望苏埠”“朝宗阁”“寻根驿站”三部分组成。

“望苏埠”位于在朝宗阁东侧护城河水码头,沿河码头有“阊门水码头”和“洪武迁徙碑”,还有一棵“思乡树”;“朝宗阁”既是寻根者的朝宗场所,同时也是“洪武赶散”移民文化的展示馆,内有阊门寻根组图、姓氏图腾展板、大型磨漆画洪武赶散图、迁徙线路图等。朝宗阁门前广场地坪还刻有99个各种书体的“根”字,寓意“九九归一”,认祖归宗;“寻根驿站”位于方基上32号,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苏帮菜和江淮菜,还为寻根旅游者建立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

2012年4月6日,阊门寻根纪念地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前后,南通海安、盐城亭湖等地文史工作者、移民后裔及在苏后裔先后前来寻根认亲。

洪武赶散

1983年《江苏乡土报》第20期载:朱元璋登基后,命刘基(刘伯温)带3000人马将苏州城中人全部杀光。刘基跪求:请留下一门生灵,日后苏州城不至成为一座空城。朱元璋见刘基保奏,答应哪门人少留那门。实际阊门人多,刘基说阊门人最少。得到朱元璋圣旨,刘基立即派人告知苏州府,晓谕全城百姓。苏州百姓连夜逃至阊门,一夜间阊门人满为患。另一部分居民扶老携幼,逃离苏州,问其祖籍,不敢说苏州,只说阊门人。

199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晖主编的《苏州市志》载:“据明初洪武四年(1371)统计,时苏州府领县6.47万户,190万人口。初年为加强国家统治,开发落后边远地区,实行戍边屯田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洪武五年迁苏州阊门一带富户百姓,至苏北沿海盐区,二十四年迁苏州富民,充实南京。永乐元年(1403)迁苏州等地富民,充实北京。”笔者祖籍阊门,不知祖上是如何逃过此劫的。

自称祖籍苏州者,主要分布在扬州、淮安、盐城三个地区的今扬州、邗江、江都、泰州、姜堰、泰兴、高邮、宝应、淮安、灌南、沭阳、宿迁、泗阳、涟水、盐城、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新浦、东海、灌云等地。

阊门寻根纪念碑

祖居苏州阊门

江南水乡是北方人向往的地方,甚至以祖籍苏州而骄傲。到苏州阊门寻根的人都自称祖居苏州阊门。现存的地方志及族谱资料表明,江苏北面地区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明初从苏州阊门迁移而来的。

不管真实与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安镇志》载,明“嘉靖年间,来自苏州阊门的周姓、常州、无锡的惠姓,以及刘、管、段、金诸姓来此”。民国《兴化县志》卷一载:境内民族除土著而外,迁自姑苏者多。《泗阳县志》卷21载:席氏、吴氏、朱氏明初分别由苏州东洞庭山、昆山、句容、吴县枫桥迁入。扬州文化学者黄继林解释:阊门为古代苏州要冲,朝廷可能在阊门一带设置了专门办理移民事务的衙署,移民们由阊门离开苏州,其后裔无法考证祖先到底住在苏州何处,遂自称“祖居阊门”。

被赶迁者有名有姓

据2011年1月10日起《姑苏晚报》特辟的“发现之旅”连续报道载:泰州市海陵区寺巷镇小王村(也被叫作毛家村),71岁的毛万进是毛家的第19代传人,编修《毛氏族谱》(现藏泰州市博物馆)时发现,他们的祖先世居苏州城内,在明朝初年由苏州移居江北。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任大椿,尝充四库馆纂修,累官陕西道监察。原居苏州,元末迁兴,另有一支迁东台、一支迁宝应。民国《泰县志(稿)·二十二·氏族》:明初有名陶然者始迁于泰。明初张福元由苏州桂花亭迁至泰州。元末王景隆由苏州迁泰州。元末李重八由苏州迁泰兴柴墟,后一支迁泰州鲍家坝。明代陈贞由苏州迁居泰州城北西仓。元时潘永临由苏州迁泰州。明洪武初,朱通甫由苏州迁泰州。夏兆麐《泰县氏族略》、陆铨《泰县著述考》记载迁入宗族主要有:明洪武时袁德先由苏州迁泰兴,十传至袁春华迁泰州。建文时仲子宣由苏州避兵迁泰州富安,后一支迁居城内。明·永乐元年卢千驷由苏州迁泰州,明初卢师孟由苏州迁泰州新城。明·永乐年间俞兴一由苏州迁泰州北关外。明初宋道真由苏州迁泰州港口,后一支迁居城内。明初管全由苏州迁泰州东台场八传至管栻迁居城内。明初崔大亨避乱自苏州迁居泰州虎墩.。明王英《封中书舍人顾公墓志铭》:姑苏顾文美“洪武中以家殷富,徙实南京,今为南京人”。198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江苏名镇》“介绍高沟镇”:苏州阊门高天宠逃到古硕项湖畔立足。(江苏省涟水县高沟镇盛产高沟大曲)。《盐城文史资料选辑》:陶益林于明末由苏州阊门迁至阜宁县益林定居。清代益林称“一林”坊。盐阜地区有几十家姓氏家谱,都记载其祖先来自苏州阊门。在大丰地区,有40姓建造80座祠堂,其中有23家宗祠都标明其始祖从苏州迁来。

被赶迁者痛,却奋斗着

据到苏北插队落户的苏州知青介绍,洪武赶散时从阊门迁移的苏州人,在黄海之滨,两淮盐区,从事极其艰辛的盐业生产,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宋、元、明、清四代,官府都用特殊的户籍制度管理盐民。据《洪武实录》记载,明初,按朱元璋“凡赋役必验民之丁粮多寡,产业厚薄”之令,于洪武三年创行了里甲制度,把户口分为民籍、军籍、匠籍、乐户(妓女),编造《黄册》(户口总册),登记各户的籍贯、丁口、田宅、资产等,层层造册,逐级上报,直至户部,作为派征徙役的依据,十年一更造。在这种特殊的户籍制度下,每个老百姓都必须有户帖(户口本)。户口一旦登记,就不能自由迁徙,把人紧紧束缚在某一个地方。盐民们只得世世代代积薪、晒灰、淋卤、煎盐,以致蓬头垢面、胼手胝足。

同为2011年1月10日起《姑苏晚报》特辟的“发现之旅”,推测姜堰市城北村的吴氏家族,极有可能是吴王张士诚的后裔,张士诚兵败后,其后代逃出苏州流落苏北民间,从此隐姓埋名,并立下“生姓吴,死姓张,有朝一日认祖归宗”的祖训。吴元大家里的牌位有三层,中间层,夹着一块薄薄的木板,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凡木有本,水有源,人之谱系亦当返归本源。吾辈九世孙调查吴氏源流支派,实系世居海陵(今泰州)东,张氏所出……由姑苏城立我始祖张士诚,□大明朱元璋得帝,与张征战以来,厥后迁移淮城之西,寄居外舅吴氏家,埋名改姓吴……今而后,知先主箕裘勿莫,使子孙纪念不忘,享千秋之俎豆,宴二社之鸡豚。自兹之后,凡我同姓,生姓吴死姓张……”主要意思是活着不敢姓张,死了才能偷偷地复姓归宗姓吴。曾任姜堰市文管办主任的刘兆刚,是刘氏家族从苏州迁往泰州后的第25代孙。刘氏家族从苏州迁到泰州后,世代习武,出了五位将军和两个武状元!他感谢苏州移民和当地土著百姓一起,栉风沐雨,含辛茹苦,使苏北得到了开发和发展。

阊门寻根纪念地开馆仪式

阊门移民中的历史名人

我常常以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同姓而自豪,现在我更以与郑板桥同为苏州人而骄傲。有人说郑板桥是江苏兴化人,与你郑凤鸣无关。你且听我道来: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郑板桥家族的《书带草堂昭阳郑氏家谱》记载:“始祖重一,明洪武年间自苏州迁兴化。”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据说郑板桥曾在苏州桃花坞东头开过一家画寓,以卖画为生,时间有三年之久。画作主要是竹子、花羽和山水等。

“文革”时期读书难,而我在讨论和批判《水浒传》时,不但通读了原著,而且汇总了水浒头领108将的名称、绰号、星宿名,把它背得滚瓜烂熟,在人前着实炫耀了一番。遗憾的是我竟然不知《水浒传》的作者竟然是我的同乡。赵伯英和奇林编著的《施耐庵年谱》中说,创作不朽巨著《水浒传》的施耐庵“公元1296 年秋(元成宗元贞二年岁次丙申)一岁,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彦端,字子安,号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长卿,母为卞氏”。清咸丰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孙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纪述》中写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由一本而支分派别,传衍至今,五百余年矣……”有资料记载 ,施耐庵不仅祖籍苏州,而且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还讨了苏州老婆。又有学者提出,施耐庵原籍兴化,后跟张士诚来到了苏州。张士诚败亡后,明朝官府四处侦查其旧部,施耐庵为了避祸,又回到了苏北老家。

阊门移民姑苏情

有一次我问一位苏北朋友:“你在家干什么呢?”他说:“上苏州。”我不懂。他解释说:“我们扬州、高邮、兴化、盐城、泰州、淮安一带,都把睡觉说成是‘上苏州’。”哦,这是阊门移民一代又一代人挥之不去的乡愁,他们在梦中也要让自己的灵魂重归故乡,以此得到一点思乡的慰藉。

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和《姑苏晚报》记者,进行“阊门寻根新闻行动”时,到大丰市小海镇阊门移民后裔夏宣家,看到大门上有副对联:“姑苏世胄,渤海家声。”这是夏氏五世祖夏浩在建立夏氏宗祠时撰写的,此后世代相传,即便在“文革”期间也没中断过,一直到现在。

俗传农历七月三十日,苏州城内有烧“狗屎香”的习俗,为的是纪念小名“九四”的张士诚(吴语“九四”谐音“狗屎”)。在大丰、扬州、姜堰、泰州、海安等地,至今同苏州一样也仍然有烧“狗屎香”的习俗。有关张士诚的种种传说,依旧在阊门移民后裔中广为流传,丝毫未因600余年岁月的荡涤而褪色。

阊门寻根朝宗阁

猜你喜欢

洪武姑苏寻根
书法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春满人间
姑苏好时光
姑苏城外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