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山三教会宗堂考述

2018-11-16王群韬

江苏地方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茅山钟山颜真卿

◎ 王群韬

三教会宗堂遗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现存颜真卿题额“三教会宗堂”石牌坊。

钟山,亦名蒋山、紫金山,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部,历代多有隐逸高士在此栖真,留下了不少令人神往的胜迹与传说。据南宋《景定建康志》、元《至正金陵新志》等文献记载,东晋名士谢尚(308~357)、南朝梁学者阮孝绪(479~536)、刘孝标(463~521)都曾隐居于钟山之西。唐代名士韦渠牟早年亦隐居于此,并建立了融合儒释道文化、兼容多元思想的“三教会宗堂”。

韦渠牟(749~801),字元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融儒释道三教思想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据权德舆撰写于唐贞元十七年(801)的《唐故太常卿赠刑部尚书韦公墓志铭并序》以及韦渠牟在《旧唐书》中的本传,可知其出生于显宦世家(京兆韦氏世族),六代祖韦范为隋郿城庄公,曾祖韦余庆曾任唐皇坊州刺史,祖父韦景骏为唐房州刺史,父亲韦冰为著作郎兼苏州司马,“同气齐名,皆以文学论著为贤卿大夫”。韦渠牟自幼聪慧,在儒学思想浓厚的家庭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十二岁时已遍览经史、擅长诗文,“未弱冠,博极今古”“工为诗,李白异之,授以古乐府”。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儒士,对当时的佛、道教思想也颇感兴趣,兼习佛老之书,甚至亲身体验隐士与僧道的世外生活。据《旧唐书》记载,他“初为道士,后为僧”;“去为道士,不终,更为浮屠,已而复冠”。由此可见,与当时大多数世家官宦子弟不同,韦渠牟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成年后先出家为道士,后又改做僧人,最后再还俗出仕。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唐大历年间(766~779),韦渠牟曾在钟山之西隐居,号“遗名子”,颜真卿为其隐居之堂题额曰“遗名先生三教会宗堂”。“三教会宗”即“会三教之宗”,意指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宗旨。这种开放、兼容的思想主张及实践方式也是当时的晚唐社会较为流行的“三教同源”“三教圆融”思潮的具体呈现。此处的三教会宗堂,当为韦渠牟早年隐居岩谷、研习三教经典的处所,近似于后世的山林书斋之类的建筑。另外,据史籍记载,韦渠牟著有《庄子会释》《孝经维摩经疏》《三教会宗图》,共十余万言,可见其渊博学识与思想。其中的《三教会宗图》很可能是他早年隐居钟山三教会宗堂时所作,具体形制当与唐代出现的《三教图》《三圣图》类似,即绘制儒释道三教圣人孔子、佛祖、老子形象于一图,并且附以赞颂或评论性文字的作品。因此,钟山三教会宗堂可能不仅仅是居所、书斋性质的建筑,或许还具有尊奉三教圣人圣像的宗教功能,并且可以视为后世一些寺观殿堂中出现的“三教合祀”信仰实践形式的早期渊源。

关于韦渠牟在钟山三教会宗堂隐居的时间,《景定建康志》记为唐大历年间(766~779),也就是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旧唐书》本传称,兴元年间(784),韩滉镇守浙西,奏授韦渠牟为校书郎,后又累转四门博士,此时步入仕途的韦渠牟已经三十六岁左右。也就是说,韦渠牟在钟山三教会宗堂隐居的时间前后约有十余年。按照其墓志铭文中“传心印之法于金陵,授谷神之道于华阳。或为‘尘外’,或为‘遗名子‘。其达观也,不名一行,其玄同也,会归三教。盖周流揭厉,无入而不自得焉,终以儒服服素王之道”的说法,可知韦渠牟在金陵隐居期间的信仰与身份属性。“金陵”,唐润州上元县旧称,即今南京;“心印之法”即佛法,佛家有“心传如印”的思想传统;另外,《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故以“谷神之道”来指代道教之法;“华阳”即位于句容茅山的华阳洞,为道教第八洞天,南北朝时期高道陶弘景曾于洞中隐居,著书立说,收徒传教,名震一时。可见,韦渠牟在钟山隐居时可能往来于句容茅山与金陵之间,“遗名子”(遗名先生)则可能是他在茅山修道时的道号,“尘外”则可能是他为僧时的法号。当然,他是会归三教的,这种兼具佛道信仰的情况并不难理解。

早年隐居钟山的韦渠牟,以其卓越的才学、会通三教的思想主张和豁达的境界,“为晋国韩公(韩滉)、鲁国颜公(颜真卿)所荐宠”,尤其是得到同样主张“三教会通”思想的颜真卿(709~784)青睐。“鲁公常称遗名子洞澈三教,读佛书、儒书、道书向三万余卷。”颜真卿在《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中说:“真卿与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遗名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由此可知,韦渠牟在茅山修道时拜在茅山派高道李含光座下。颜真卿长韦渠牟40岁,当时已是鲁国公、官至刺史,却与韦渠牟“接采真之游”、结为忘年之交,可见“读佛书、儒书、道书向三万余卷”的韦并非一般的“岩穴之士”。颜真卿也是“三教会通”的积极提倡者,因此韦渠牟在钟山建立三教会宗堂的事迹很可能是颜真卿对其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无怪乎颜鲁公为这位后生的隐居之处提笔写下“三教会宗堂”的匾额。

由此可见,钟山之西的三教会宗堂,是韦渠牟早年兼习儒释道三教学说、主张圆融、会归三教思想在信仰实践层面的重要体现。后来步入仕途的韦渠牟,仍然秉持了这种“三教会宗”的思想。其中一个典型事例就是他参加了贞元十二年(796)四月唐德宗圣诞日在长安麟德殿举行的儒释道三教讲论。“三教讲论”是南北朝以来由皇帝组织全国有威望的儒释道三教人士代表(通常在宫廷内)进行的“思想大辩论”,也是各个时期儒释道三教思想论衡与交流的集中体现。在此次三教讲论上,韦渠牟与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礼部郎中许孟容等官员,以及道士万参成、僧人谭延等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韦渠牟以口若悬河的辩才阐述儒释道三教会通的思想,令唐德宗“听之意动”。不久,韦渠牟就被授予秘书郎的官衔,后又迁太府卿、赐金紫,官至太常卿,仕途得意。

如今,历经风雨的“三教会宗堂”石牌坊遗迹,依然矗立在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洗尽铅华之后,仿佛在向行旅们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高山岩穴间那位兼通三教隐者的往事。

钟山景区内的颜真卿像

猜你喜欢

茅山钟山颜真卿
金钟山秋色
一品锅中尝春味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雪生动在钟山的背面
钟灵毓秀小钟山
劝学诗
钟山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