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鹤城话吕四

2018-11-16张建国

江苏地方志 2018年5期

清嘉庆十一年(1806)吕四场图(复制于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

早在汉晋时代,吕四已有“海屿沙岛”的地貌。据《海门县志》及相关史料所载,晋朝(265~420)年间,长江入海口北翼因泥沙堆集而出现两块较大的沙洲,分别取名布洲、东洲。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在四面环水的“海屿沙岛”上,吕四始辟为盐场,为东布洲北荡,犯人被流放于此从事盐业生产。至唐朝末公元900年前后,布洲与东洲涨接相连,史称东布洲。后周显德元年(954)沿海制盐地设置政、场合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吕四场”。至显德五年(958)在吕四场始设海门县治于东洲镇,为长江口东西120里,南北40余里的大县,隶属通州。北宋天圣中年(1023~1031),范仲淹任泰州知州时修筑北至阜宁南至大丰的捍海堰。到北宋仁宗至和中(1054~1055),海门知县沈起发起修筑从吕四到海门余西全长35公里的海堤,北与范仲淹筑的捍海堰连接,后人都把沈公堤统称为“范公堤”。元朝至正十年(1350),因长江主泓道北移,古海门(东布洲)受江海潮之袭而严重坍塌,东洲镇即湮没于江中。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七月,海潮泛涨,范公堤决,溺死吕四等场盐丁3万余人。朝廷发动苏、松、淮、扬州民工修堤,并命江南常熟白茆七姓迁移江北吕四。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1704),开运盐新河,东接吕四场,西设余东、余中两场,运盐河成为连接吕四场至扬州的重要盐运河道和经济命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在风潇雨晦中发展起来的因煮盐业而得名的吕四场到清末状元张謇实行“废灶兴垦”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同仁泰盐业公司的精制盐参赛荷兰万国展览会获金质奖章。吕四贡品盐成为国际品牌。到了民国时期,吕四渔农经济发展,也深深地打上海盐文化恒久的烙印。

清末状元张謇兴建的挡浪墙历经百年屹立海上

吕四鹤城公园

吕四“南襟大江,北负沧海,东极扶桑,西连通泰”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海盐业、海运业、海洋渔业的发展。吕四渔场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是江苏南部沿海的主要渔场,具有滩涂宽、海域浅、水色浑、潮流复杂的环境特点。每年4-6月间,许多洄游性鱼、虾、蟹类从外海越冬场洄游来此产卵繁殖,形成鱼汛。吕四渔场主要经济水产品种有小黄鱼、大黄鱼、鲳鱼、带鱼、马鲛鱼、鳓鱼、梅童鱼、海鳗、乌贼、海蜇、葛氏长臂虾、哈氏仿对虾以及三疣梭子蟹等300多种。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下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经300多年海禁,直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奏准开海后,吕四成为中国沿海江、浙、闽、鲁、粤五省渔船的集散之地,渔港海运发达,贸易兴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张謇在吕四创办第一个渔业公司,把当地渔民和渔商团结起来,改良落后的生产用具,渔业工具逐步动力化,吕四海洋渔业迈出近代发展的步伐。

吕四海鲜甲天下。吕四文蛤素有“天下第一鲜”美称。吕四海蜇被誉为中国“海产八珍”之一。2010年,吕四海蜇正式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海虾更有中华对虾、条虾、金钩虾、基围虾、竹节虾、红芒子、白虾等十多种。鲳鱼可做成红烧、椒盐、锅仔、铁板、蛋煎、干烧、剁椒、做汤等。黄鱼可清蒸、糖醋、红烧、熏、爆等外,更有一道“八宝黄鱼”堪称奇菜。吕四条斑紫菜已形成良种培育、育苗、栽培、干紫菜加工、烧烤、调味、采收机械制造和紫菜出口交易市场等完整的产业链,80%以上产品外销美国、加拿大、巴西、欧盟、日本和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位于吕四港镇北侧的吕四中心渔港是中国首批六大中心渔港之一,最多时可容纳大、小捕捞渔船3000艘左右。港口内的吕四水产品交易市场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清末民初,吕四工商业达到一时之盛,镇上店铺林立。民国中后期,由于战乱,吕四镇工商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全镇掀起对私改造与合作化高潮,建立17个渔业高级社。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四镇工商业发展停滞不前。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办10多家国营企业和18家镇办企业,年产值2200万元左右。个体工商业发展到631户,从业人员超千余人。90年代中期,全镇已有440多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1.5亿元,职工万余人,主要有南通现代钢铁集团公司、启东市华宝水产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骨干企业,仅水产品养殖、冷冻加工企业150多家,电动工具整机及配件生产企业50多家,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进入21世纪,电动工具步入高端制造新阶段。全镇形成电力能源、电动工具、超纤材料、水产加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星级酒店等二、三产业集群。2017年,吕四港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4亿元,工业总产值597.71亿元,完成服务业投入37.5亿元。吕四港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中国最美渔村。

吕四古镇已有千年历史。早在明朝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入侵,两淮运盐御史崔桐、张九功在吕四旧场修墙筑城,取名鹤城。到清康熙年间,因盐业和渔业兴盛,吕四镇一度相当繁华,方圆数十里成为商贸集散中心,曾有“小扬州”之称。但由于多次战乱,集镇遭受很大破坏。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吕四场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和同仁泰盐业公司后,吕四集镇逐步形成盐业、商业、海运、海洋渔业等产业集散地。进入21世纪,经2002年、2005年、2014年三次重要的《吕四港镇总体规划》修编,吕四港镇由一个海洋渔业、商业经营、轻工工业为主的集镇发展成为上海北翼重要的国家特大型渔港和全国重点镇,江苏沿海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和启东市副中心,具有海风古韵特色的生态型滨海港城。

吕四历来有着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唐宋时期便有义学私塾,清代吕四场大使魏大升创建东瀛书院,名士张朴庄、李草堂创办鹤城书院,进士李磐硕晚年协助张謇在吕四兴办教育实业,到民国年间陶桂林在吕四创办志诚土木工程专业学校,为吕四培养大批能人志士。新中国成立后,吕四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吕四港镇开创多元化办学、多渠道筹资新格局。吕四港镇的教育规模和档次不断提升。

吕四看海是江海旅游的一大特色。来到吕四,站在大洋港海堤上眺望远处,海浪滔天,水天一色,海鸥飞翔,让人心旷神怡!千年吕四留下许多历史遗迹:纪念吕仙的洞宾楼、唐骆宾王系船缆的木桩港、北宋修建的沈公堤、千年古刹集庆庵、元末明初建成的三清殿、明朝抗御外侮的烽火台、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明代李磐硕的进士府、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吕四兴建的挡浪墙,还有传说中黄海女神吴妃娘娘的金身墓冢……悠悠古镇吕四曾有“五山八景”之说,“五山”指洛伽山、东皇山、观音山、太平山、香堂山,“八景”指廖角嘴、放鹤田、吴妃冢、沈公堤、大河营、桃花村、古鹤城、鱼骨桥。泱泱千年文明进程,尽在古镇浓缩显现!

千年吕四流传着许多关于吕祖文化神秘的故事传说。历史上的吕四人来自天南地北的各地移民,带来不同的民间习俗。吕四庙会源远流长有着流传区域广、庙会规模大、历史影响深远的民间盛会。吕四的宗教文化颇有特色,佛教、道教、基督教同处一镇,汇聚交融。宗教盛行之时,庙宇多达数十座,善男信女供奉烧香,经久不衰。

千百年来,吕四人民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粗犷豪放的吕四号子以优美的旋律,铿锵激昂的歌声表达吕四渔民扬帆出海、辛勤劳作、满载而归的无限喜悦。土生土长的吕四文化工作者夏阿林先后收集整理200多首当地渔家号子,在此基础上完整记录吕四传统海洋捕捞作业从出海、打鱼、接潮、归港全程的音乐史料。《吕四渔民号子》荣获全国渔歌号子大赛金奖第一名和全国南北民歌大赛金奖,成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明代探花崔桐在京任礼部侍郎被贬告老还乡时从宫廷带走皇家礼乐,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完成著名的乐谱《吕四十番锣鼓》,乐曲既有皇家音乐的高贵典雅,又有吕四当地渔民搏击海浪的雄浑激昂,适宜在喜庆和丧事场合演奏。《吕四十番锣鼓》流传于南通、海门北部和通东地区已400多年之久,2008年3月被列为南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四人杰地灵,文脉源远,代代精英,人才辈出,支起了千年的古镇文化。明、清两代就有探花崔桐和进士李磐硕及15位举人、26位贡生。民国时期出生的以陶桂林、陈兆民、黄克贞、陈一心为代表的工商实业家成为造福乡梓的杰出人物。从这里走出去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方面的人才不计其数。

吕四,是中国东部南黄海的一颗明珠,是海洋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扇窗口。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正辉映着新时代的光芒,展示着更加灿烂的未来!

吕四国家级中心渔港

广汇能源海上物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