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话“苏绣”
2018-11-16叶正亭
◎叶正亭
“白鹭”刺绣茶席获2017“艺博杯”金奖
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其中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特点是用丝绒线绣花,在当地称作“羊毛细绣”;蜀绣集中于四川成都,在晋代被称为“蜀中之宝”,针法多达百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点;粤绣则构图饱满、色彩浓郁、富丽堂皇。苏绣在四大绣种中最负盛名,起着领头羊作用。三国时代,吴国就将苏绣用于服饰。宋代的苏绣已颇具规模,城内出现了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技艺也达到了“针线细密,设色精妙”的水平。到了明代,更是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唐寅、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它形成了“以针作画”的风格特点。至清代,苏绣达到鼎盛,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随着绣制技艺的不断发展,精美的“双面绣”应运而生,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苏绣终于成为中国刺绣的杰出代表,更以“精细雅洁”而闻名于世。
时代在发展,苏绣艺术并未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相反,苏绣技艺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从针法上来看,从最初的十多种发展到四五十种,在乱针绣和平绣两大针法以外,近年更是创出了以相隔、相叠、相接、相交等四种不同形式交错融合的“滴滴绣”等新技法。从类别上来看,苏绣的传承者们,不满足于苏绣在双面绣上取得的技艺高度,开创了“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双面三异绣”、甚至是异线、异景、异色、异样、异针法的“双面五异绣”,把双面绣推向到神奇莫测的境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猫狗图》,作品的两面奇迹般地分别出现了猫与狗的不同图形,首次突破了双面绣两面图案必须一致的藩篱,《查尔斯与黛安娜》便是双面三异绣作品中的典型代表。
苏绣所达到的技艺水平和艺术高度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代代、一位位苏绣艺术家潜心研习、刻苦钻研所取得的成果,从清代“绣圣”“针神”沈寿;到新中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人”顾文霞,精于绣猫而被誉为“猫王”的余福臻,充分发挥苏绣劈丝分缕技艺,绣制了刺绣史上第一幅油画《金鱼》作品的李娥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刺绣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培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苏绣人才的任嘒娴,等等。
七岁弄针、八岁学绣的沈寿,独创了出享有“绣中之绣”美誉的“仿真绣”,1906年,沈寿运用仿真绣法,绣制了《意大利皇帝像》和《意大利皇后像》,这两幅作品1911年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展出时,以其逼真的形象、精妙的绣艺,轰动全球,一举斩获了博览会的“世界最高荣誉奖”。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刺绣教育家。1912年在天津,她开办了女红传习所,1914年,她前往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担任所长兼教习,并于病中写成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雪宧绣谱》。
顾文霞绣制的双面异样绣《三猫图》,那双逼真传神、炯炯发光的猫眼令美国总统卡特念念不忘,先后寄给她两封亲笔签名信表达敬意,并激起了一批批美国人带着好奇来到中国探寻神奇的苏绣艺术。余福臻首创“细,乱针结合绣猫法”,将《白底白猫头》《黑底黑猫头》绣得惟妙惟肖。李娥瑛仅用一根丝线的四十八分之一,将金鱼那薄如蝉翼的透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金鱼》艺术精品成为继小猫之后的又一苏绣代表作。任嘒娴首创“虚实乱针绣”、双面异色异样绣、双面三异绣,完善和发展了现代刺绣艺术,被称作“当代中国肖像绣第一人”。
在老一辈刺绣大师的传承和引领下,当代苏绣更是人才辈出,她们以针代笔,绣出了苏绣在当代的传承创新,她们以针达意,用一件件精彩作品传递出当今中国的文化自信。作为全国最大的刺绣生产交易集散地的镇湖,那里走出了“刺绣女皇”“国绣手”姚建萍,她在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沟通东方与西方,遥接古代与当代,形成了“融针绣”,开拓了苏绣的题材和主题,其刺绣作品屡被作为国礼馈赠各国元首,传递着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姚惠芬发明了全新的刺绣技法——“简针绣”,以最少的针法、最素的线色、最精的线条构成了当下苏绣的全新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成了最年轻的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其作品《四美图》与邹英姿的滴滴针法绣作品《缠绕》、梁雪芳的虚实乱针绣作品《荷韵》一同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以卢福英、朱寿珍、王丽华、蔡梅英为代表的“八千绣娘群体”中,如今已有8名省工艺美术名人、14名省工艺美术大师,56名高级工艺美术师,245名中初级职称(截至2017年统计数据)。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光福“绣娘”府向红,用巧手与绣花,让各国领导人“太太团”的服装别具一格、灿然生花,实现了“穿在身上的中国”理念。
一代又一代的苏州绣娘们用如发细之针,将匠心凝聚于针尖,绣出了一幅幅传世经典,绣出了一张张亮丽的“国际名片”,将苏绣一次次推向了世界工艺美术的最高殿堂,让世人赞赏,令世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