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预防干预对策研究
2018-11-15刘芝梅
刘芝梅
(平度市同和街道办事处白埠卫生院,山东青岛 266700)
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且临床上能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16 型(CoxA16)、肠道病毒 71 型(EV71)最为常见。手足口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中,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小疱疹、溃疡等,多数患儿一周左右即可自愈,但是对于病情严重者将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威胁患儿生命。因此,加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能为临床 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对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该研究以2016年3月—2018年2月手足口病患儿550例作为对象,探讨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干预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550例作为对象,男 353例,女 197例,年龄 2~6岁,平均年龄(3.57±1.21)岁;病程 1~5 d,平均病程(2.38±0.72)d。 纳入标准:(1)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2)均伴有不同程度头痛、高热、手足及口腔黏膜疱疹、膝关节皮疹等;(3)能遵医完成相关检查、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畸形或精神异常者;(2)合并恶性肿瘤或病情持续恶化危及生命者。该研究均获得伦理委员会监督。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完成相关检查,采集患儿粪便或肛拭子、咽拭子,标本采集后将其封闭在带螺旋盖的塑料管中、密封,4℃暂存12 h内,送入实验室检查。查阅患儿病例资料,统计并记录患儿发病月份、年龄及性别,针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合理的预防干预对策。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 t检验,采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足口病患儿不同发病年龄及构成比
入组550例手足口病患儿在不同月份均有发病,发病月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6月、5月及4月,发病率分别占:20.36%、16.18%与12.18%,见表1。
表1 手足口病患儿不同发病年龄及构成比
2.2 不同发病性别与不同发病年龄构成比
55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353例,占64.18%,女197 例,占 3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人群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3岁、4岁及5岁,分别占:34.55%、29.09%与20.91%,见表 2。
表2 不同发病性别与不同发病年龄构成比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防控难度系数大等特性。因此,加强手足口病患儿预防、控制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中,入组550例手足口病患儿在不同月份均有发病,发病月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6月、5月及4月,发病率分别占:20.36%、16.18%与12.18%,由此看出:手足口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高发于2~6月及9~11月中。因此,该时间段卫生机构应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对于疑似手足口病的儿童进行检查。同时,学前教育机构教师与儿童应重点关注3~5岁儿童,对于发生疱疹、皮疹者应立即送医检查;对于确诊的儿童应通知所处的教育机构,对机构内的儿童进行筛查,必要时做好相应的隔离措施。该研究中,550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男353例,占64.18%,女197例,占35.82%(P<0.05);发病年龄人群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3岁、4岁及5岁,分别占:34.55%、29.09%与20.91%,说明手足口病多发生在男性中,发病年龄多集中在3~5岁。为了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干预对策:(1)定期对医院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责任意识;(2)对于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定期组织医院等卫生机构人员对儿童聚集的场所进行宣教,必要时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上门随访,免费为其发放手足口病手册;(3)加强儿童日常生活干预,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洗手的次数。对于暴发疫情者,当地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应立即对疫情进行调查,迅速制定疫情控制方法,与学校、学前机构及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三维立体防控体系,对于疑似感染患儿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扩大疫情播散范围,促进患儿早期恢复。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多发生在男性人群中,且以3~5岁居多,发病月份多集中在2~6月份,应加大手足口病宣传力度,对于高发季节加强预防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