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晚清留日学生群体成因研究(下)
2018-11-15游云学
游云学
一、遵义早期留日学生在日本
清政府派遗留日学生,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外交沟通上翻译人才培养问题。甲午战败后,国人欲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美国和日本为了增强对中国的影响力,几乎同时发出愿意接纳中国留学生的愿望。在此背景下,浙江杭州蚕学馆以民间形式,于1897年,派遣嵇侃和汪有龄赴日学习蚕桑。1898年,清政府又以官方形式,派遣南洋公学杨荫杭、雷奋、扬廷栋等学生留学日本,从而拉开了我国晚清留日学生运动的序幕①。就全国而言,遵义留日学生群体的形成,也是比较早的(1900—1902)。研究表明:1902年,在日本留学中国学生人数只有700人左右,遵义学生占全国1%,如果从地域面积及人口密度计算,遵义留日学生比江浙留日学生密度还高。遵义留日学生是分三批抵达日本,最早的黎渊于1900年8月抵达东京,他与多数留日学生不同,在国内就做了充分准备,在其姑丈刘庆汾的指导下,学习了半年多时间的日语。因此,直接进入东京法学院(大学)学习。1901年12月,黎迈抵达东京,先进入清华学校(该校为中国留学生补习的学校)学习,目的是补习日语学习和西方科学知识。通过长达两年时间学习,于1903年7月,顺利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化工专业学习。1902年4月,蹇念益、毛邦伟、蹇氏三兄弟同期抵达东京,先入清华学校补习日语和普通科。他们以长短不一的时间,相继考入不同的日本大学。
从零星记载看,他们皆抱着学习日本先进科学文化,报效国家的愿望而来日本,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学习期间只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很少参与激进的革命活动。他们受曾国蕃、黎庶昌等人的影响,传统儒学思想根深蒂固,对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自觉不高,主导他们留学的思想是“中体西用”、“维新”、“富国强民”。例如在选择学校及专业方面,就充分体现了这思思想。中国传统教育中没有自然科学内容,留日学生多数选择文科专业而不选择理科专业。留日学生如果选择理科专业,必须补学中学(日本中学学制五年)自然学科,即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中学普通学科,这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事。然而,遵义留日学生黎迈选择学习自然科学(化学)专业。在清华学校补习期间,参与了早期浙江留日学生陈榥主特的《物理易解》编辑出版工作②。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们亦参加很多爱国学生活动。另外,他们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被迫选择留学日本的留学生不同。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国内各类传统生员仕途受阻,很多生员被动留学日本,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巨增。日本教育资源有限,留学教育质量迅速下降。因此,1905年前后留学日本的学生教育质量差别很大,遵义早期留日学生均为日本留学质量好时的留学生。
二、遵义留日学生成就
遵义早期留日学生均于辛亥革命前学成归国,普遍承载着传统的思想保守,均以“中体西用”、“维新”、“富国强民”为主导思想。既有传统儒雅风度,又有日式西化气质,皆为学贯中西,满腹经纶的新派学者。虽然缺乏革命精神,但不乏“维新”、“变革”、“富国强民”觉悟。他们均先后供职于没落的晚清政府和新生的民国政府,一身忧国忧民,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1)黎渊(1879—1935)年,字伯颜③④,遵义新舟人。1899年,由四川官派留学日本,在苏江、上海等地作了充分的留学准备,学习日语。1900年8月抵达日本东京,直接入东京法学院学习,完成四年制大学全部课程并毕业,1905年回国。他是贵州第一位(现代意义)大学(文科)本科毕生,回国后为中国晚清君主立宪,民国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高等教育等均作出过重大贡献,为中国培养李大钊这样的共产党领袖。承续家风,喜欢诗文。著有《明致堂诗稿》、《鸠寄庐集》、《鹪巢集》等遗著传世,1935年,客死他乡,享年55岁。
(2)黎迈(1882—1953)年,字再稚,又仲苏,遵义新舟人。1900年,由四川官派留学日本,1901年12月,抵达日本东京。先入清华学校学习,系统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在清华学校学习期间,参与编写了中学物理教科书《物理易解》。按中国物理界普遍认为,在《物理易解》出版前,日本人藤田丰八将饭盛造编写的《物理学》译成中文,分上中下三册,分别于1900年出版上中两册,1903年出版下册。认为是“物理学”一词由日语汉词转借到中国始端,使《物理学》一书在中国近代物理学史上倍受重视。论其物理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而言,饭氏《物理学》只是转借“物理学”一词,而《物理易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学教科书。黎迈于1903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完成四年制大学全部课程并毕业,1907年回国。他是贵州第一位(现代意义)大学(理科)本科毕生。回国后,参加是年清政府举行的归国留学生统一考试,先后服务于晚清政府,国民政府军工、自然资源及金融等部门。著有《物理易解》1902年;《甘肃金融业之过去与现在》1941年《西北资源》第2卷。承续家风,喜欢诗文,著有《工隐庐诗钞》、《工隐庐随笔》、《海棠轩稿》等遗留于世,1951年,客死他乡,享年71岁。
(3)蹇念益(1876—1930)年,字季常,遵义城人。幼年随父在四川读书,1895年,受川东兵备道员黎庶日嘱托,由重庆运粮返遵赈灾,使赈灾富有成效。1900年,赴京科考落榜。1902年10月前抵日本东京,先进入清华学校补习日语和普通科。190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留学期间,积极从事学生运动,组织了1903年拒俄留日爱国学生运动,1905年反“取缔规则”留日学生运动,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学者,1907年回国,先后服务于清政府财政部门。1915年,蹇念益与蔡鄂、梁启超密谋反袁,与蔡鄂、梁启超、黄兴等革命领袖结下了深厚友谊,后因政见分歧而放弃革命理想,终日以饮酒消遣。在梁启超病逝后,更觉知交零落、生活寡欢,又逢半身偏废,于1930年,客死北京,享年54岁。
(4)毛邦伟(1875—1928)年,字子龙④,遵义城人。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并补庚子恩科;并补二十六年庚子正科)举人。1902年4月抵日本东京,先入清华学校补习日语和普通科。1903年,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在日本留学时间长达十年,对日本及西方教育有较深的认识。民国初归国,回国后先后在临时政府教育部任全国编筹委员会主任,主编中小学教科书;1912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19年后,三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教育生涯中结识了蔡元培、鲁迅、李大钊、陈中凡等众多名流,为我国师范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音乐与教育》1927年出版,《中国教育史》1932年出版。192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53岁。
(5)蹇先榘(1881—?)年,字方叔;蹇先骢(1886—?)年,字恒驹⑤⑥。皆于辛亥革命(1911年)前后学成回国。两人均在日本学习生活长达十年,是少有的精英人才。蹇先榘回国后,一直生活在南京,从事教育文化事业,常与同时代的文人雅士唱和。蹇先骢回国后,于宣统三年(1911辛亥),参加清廷留学生应试,选录法政科举人。民国期间,先后出任河北省官产验照办邦办。日伪统治期间,任南京财政局局长等职。蹇先昌(1881—?)年,字经叔。1913年,在日本东京跟随国父孙中山从事革命工作,时为国民党日本东京支部党员。
三、结语
晚清遵义留日学生群体是全国留日运动的缩影,亦是中国传统文化(“沙滩文化”)与日本人演绎后的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结果。遵义留日学生群体有其显著特征:(1)遵义留日运动的启动时间早,在全国也是较早出现留日学生的地区之一,比本省及周边各省早2—5年。原因是“沙滩文化”核心人物黎庶昌有游历欧洲及出使日本经历,在遵义形成活跃的开放思想,这种开放思想改变了陈旧观念,从而影响年青人离乡求学志向。(2)晚清遵义留日学生群体,虽然规模不大,只有七人。但留学生在择校及选学专业上特点显著,七个人选择各不相同,有法政、教育、经济、化学等科,全面触觉西方科学各领域。(3)晚清遵义留日学生,均决心学业有成,留学时间从(5—10)年不等,没有一人中断学业,每人均严格按照当时规范的日本教育流程,完成所学专业(中学—大学)全部课程,顺利毕业回国。表明他们皆为中国留日学生中娇子,以其回国后的个人表现,亦充分说明这一点。(4)晚清遵义留日学生群体,表现出明显的保守思想,固有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因留学而改变,留学只是为了求知学技,整体上缺乏革命
精神。他们多数人忠贞于日暮途穷清政府。当国家政权易位时,难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不能潜心于自己专业发展。(5)清政府倡导的晚清留日学生运动,其结局对清政府而言是悲的,不但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灭亡,反而加快了推翻封建王朝进程。当时,日本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西方科学体系,只是相对中国而言,在学习西方文明上约为领而也。因此,晚清留日运动长达三十五(1897—1932)年,留日学生数十万人,几乎没有造就出自然科学方面杰出人物。(6)晚清留日学生,虽然没有在学术上有大的突破,但他们为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套完整的语言表述系统(即文言文的白化、数学在学科中的运用、符号表述等),例如:鲁迅在其作品中就时常使用“阿Q”“M先生”之类的表达方式。汉语表述以从传统的“字”表意,发展为“词”表意。大量日语汉字组合直译为汉语词汇,从而形成了现代汉语基础,以至于今天中国的各个学科,都不难找到日语汉字组合的汉语词汇。
注释:
①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②陈榥.物理易解[M].朱宗莱,任允,黎迈,张竞仁,合校.东京:教科书译辑社,1902.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三十三年留学生史料[J].历史档案,1998(01).
④王明.民国时期三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毛邦伟述略[J].贵州文史丛刊,2009(02).
⑤王立群,王俊斌.南京国民政府时间河北旗地管理考述[J].燕山大学学报(社科),2008(06).
⑥叶扬兵.日伪统治时间南京的娼妓业[J].学海杂志,2010(06).
[1]许树铮.清末留日学生許嘉澍先生传略[J].传记文学,2011,99(3).
[2]军国民教育会.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捐款清單[Z].
[3]李文希.辛亥革命时期的黎渊和北洋法政学堂[J].北京观察,2011(10).